打字猴:1.702064778e+09
1702064778 其二,许衡之出处大节无亏,虽仕元不害其为真儒。薛瑄说:“许鲁斋自谓学孔子,观其去就,从容而无所系累,真‘仕止久速’气象。”【72】“鲁斋召之未尝不往,往则未尝不辞,善学孔子者也。”【73】“鲁斋出处,合乎圣人之道。”【74】进而考求许衡何以去就皆合君子之道,则完全在仕元而不献伐故国之谋,与以儒家王道说元世祖,望其行中夏孔子之道。此可谓“用夏变夷”,乃儒者在当时异族入主中原之时立身行己之大节,不同于其他希图富贵而畔故国之人。于此可见薛瑄表彰气节之意。薛瑄处官,也尝数次干犯权臣与阉宦,被下诏狱。刘宗周则对薛瑄未能在于谦案中挺身而出以救其冤死,只是请从末减,有明哲保身之嫌,不够光明俊伟。【75】但综观薛瑄一生之出处大节,不失为一冰清玉洁之儒,不愧其此处褒扬许衡之意。
1702064779
1702064780 薛瑄一生服膺朱子,又亟称赏濂洛关闽诸君子,前人谓其《读书录》是为《近思录》、《正蒙》、《太极图说》、《西铭》诸书作注解。此说不虚,但其中亦有辨。观薛瑄之意,则以程朱为正法,周、张、邵为博学之资。《读书录》记:
1702064781
1702064782 尝观周子、二程子、张子、邵子,皆与斯道之传者也。而朱子作《大学》《中庸》序,惟以二程子继承孟氏之统而不及三子,何耶?盖三子各自为书,或详于性命、道德、象数之微,有非后学造次所能窥测。二程则表彰《大学》、《中庸》、《语》、《孟》,述孔门教人之法,使皆由此而进。……此朱子以二程子上继孔孟之统,而不及三子欤?然朱子于《太极图》、《通书》则尊周子,于《西铭》、《正蒙》则述张子,于《易》则主邵子。又岂不以进修之序,当谨守二程之法;博学之功,又当兼考三子之书邪?及朱子又集小学之书,以为大学之基本;注释四书,以发圣贤之渊微。是则继二程之统者,朱子也。【76】
1702064783
1702064784 薛瑄以朱子为道学正统,但对朱子之著作,最注重者为其自著之书,对《朱子语类》的作用,则认为只可作参考。他说:“读朱子语录,不若读《易本义》、《四书集注》、《章句》、《或问》诸手笔之书为定论。有余力,则参考《语录》之类可也。”【77】“读朱子语录、杂书,断不若读其手笔之书。”【78】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薛瑄认为,语录之类是门人记录,其中难免羼入记录者个人意见,何况有的语录经辗转传抄,颇失原貌,故不可尽信。而其中有讲义理明尽者,可发手著未尽之蕴,为自著书之重要参考,此又不可不知。
1702064785
1702064786 另外,薛瑄自其重实践重体悟轻议论的立场出发,对当时儒家经典之注解太繁的现象也给予批评。他说:
1702064787
1702064788 各经,四书注脚之注脚太繁多,窃谓不若专读各经、四书正文、传注,熟之又熟,以待自得之可也。小注脚太繁多,不惟有与经注矛盾处,亦以起学者望洋之叹。【79】
1702064789
1702064790 又说:
1702064791
1702064792 学者于正经、传注尚不能精熟,即泛观小注中诸儒之说,愈生枝节而莫知其本。若传注精熟之余,有余力而参看之可也。【80】
1702064793
1702064794 读书只当以正文、传注为本,正文传注已通析,尚有可疑者,乃可参考语录、诸说。窃见传注之外,皆有诸儒小注,经文不过数语,而小注乃数千百言。其实学者不但不能周览,并经文、传注亦不能精矣。若有大圣贤作,必重加芟削矣。【81】
1702064795
1702064796 此亦明代前期诸大儒,以为朱子在理论上发挥殆尽,后起者只可遵行,不必踵起从事著作之共同意见。故曹端、薛瑄、吴与弼等皆不喜为传注作注脚。曹端的《太极图说解》、《通书解》皆极简直,薛瑄、吴与弼甚至无经典之注解,只有读书札记。黄宗羲曾说:“河东之学,悃愊无华,恪守宋人矩镬。故数传之后,其议论设施,不问而可知其出于河东。”【82】东林学者高攀龙也说:“薛文清、吕泾野二先生语录中无甚透悟语,后人或浅视之。岂知其大正在此。”【83】可以说道出了河东学派特别是其创始者薛瑄的儒学特点。
1702064797
1702064798 第三节 吴与弼的实践儒学
1702064799
1702064800 吴与弼(1391—1469)字子傅,号康斋,江西崇仁人。青年时至金陵省亲,从“三杨”之一的杨溥学,读《伊洛渊源录》,遂弃去科举之业,慨然有志于道。“谢人事,独处小楼,玩四书五经、诸儒语录,体贴于身心,不下楼者二年。”【84】还乡后躬耕力田,衣粗食淡,恬然自得。后以荐至京师,授谕德,不久称病辞归。居林下读书授徒。著作有《康斋集》十二卷,前七卷为诗,后五卷为奏疏、序、记等。其中重要的是《日录》,为平时身心克治之记录。从此中看,他把捉自己甚严,于作止语默间,孜孜求其合于道。刘宗周说他“刻苦奋勉,多从五更枕上、汗流泪下得来”,【85】可以说是他功夫特点的真实写照。他的弟子著名者有陈献章、胡居仁、娄谅、魏校、余祐、夏尚朴等人。
1702064801
1702064802 吴与弼沿袭了明代前期的学风,不喜形上玄远之学,重视身心体验,变化气质。其功夫在克己自励,渐趋于道。他的基本看法是,儒学归结到一点,即身心修为。《大学》之三纲八目,最重要的是明德。儒者的一切功夫,皆从身心修养开始。他对先儒所言修养功夫,特别看重存天理去人欲一途。他尝说:“圣贤所言,无非存天理,去人欲。圣贤所行亦然。学圣贤者,舍是何以哉?”【86】而二者中,又特重去人欲。故《日录》中充满了痛自检点、如临深履薄之语。如他说:
1702064803
1702064804 日夜痛自点检且不暇,岂有功夫点检他人?责人密,自治疏矣,可不戒哉?明德、新民,虽无二致,然己德未明,遽欲新民,不惟失本末先后之序,岂能有新民之效乎?徒尔劳攘,成私意也。【87】
1702064805
1702064806 病体衰惫,家务相缠,不得专心致志于圣经贤传,中心益以鄙诈而无以致其知,外貌日以暴慢而何以力于行!岁月如流,岂胜痛悼,如何,如何!【88】
1702064807
1702064808 数日家务相困,忧亲不置,书程间断,胸次鄙吝,甚可愧耻。吾之所以不能如圣贤,而未免动摇于区区利害之间者,察理不精,躬行不熟故也。吾之所为者,惠迪而已,吉凶祸福,吾安得与于其间哉?【89】
1702064809
1702064810 枕上思在京时,昼夜读书不间,而精神无恙。后十余年,疾病相因,少能如昔精进,不胜痛悼,然无如之何。兼贫乏,无药调护,只得放宽怀抱,毋使刚气得挠,爱养精神,以图少长。【90】
1702064811
1702064812 七月十二夜,枕上思家计窘甚,不堪其处。反复思之,不得其方。日晏未处,久方得之。盖亦别无巧法,只随分、节用、安贫而已。誓虽寒饥死,不敢易初心也。于是欣然而起。又悟若要熟,也须从这里过。【91】
1702064813
1702064814 《康斋集》中,多是此种朝乾夕惕,警醒自己的话,可见吴与弼是个专在内心作功夫之人,且峻利峭拔,不少姑贷。吴与弼之所得,多在安贫乐道,身心安适方面。刘宗周就特别赞扬吴与弼的两句话:“澹如秋水贫中味,和似春风静后功。”【92】东林学者顾允成也说:“先生乐道安贫,旷然自足,真如凤凰翔于千仞之上,下视尘世,曾不足过而览焉。”【93】
1702064815
1702064816 吴与弼特别注意克治的,在刚忿一点。他自觉气质偏于刚,于是平居常思朱熹“延平先生终日无疾言遽色”一语,以为学力所致,于是时时检点己身,务去躁急之态。但不免把捉太严,求效太速,遂觉十分辛苦。后心气逐渐和平,但仍有恶外喜内之病。为了得到平和心地,他常强禁制念头不使发。后又悟到恶外喜内适所以潜伏病根,心本太虚,七情应顺其自然流行,不能有所着,亦不能强禁制不起,应该详审其理以应之。而得其理全在读书穷格事物,从事于敬恕之间,渐进于克己复礼之地,不可求效。吴与弼十分向往古人读书甚乐,心地洒然的气象,把读书作为使心气平和的手段,如:“南轩读《孟子》甚乐,湛然虚明,平旦之气略无所挠。绿萌清昼,熏风徐来,而山林阒寂,天地自阔,日月自长。”【94】“寝起读书,柳荫及东窗,皆有妙趣。晚二次事逆,虽动于中,随即消釋,怒意未形。逐渐如此揩磨,则善矣。”【95】“上不怨天,下不忧人,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灯下读《中庸》,书此,不肖恒服有效之药也。”【96】“熟思平生历试,不堪回首。间阅旧稿,深恨学不向前,身心荒怠,可忧可愧。今日所当为者,夙兴盥栉,家庙礼毕,正襟端坐读圣贤书,收敛此心,不为外物所汩,夜倦而寝,此外非所当计。穷通寿夭,自有命焉,宜笃信之。”【97】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吴与弼对于儒家天道性命之形上学,殆无一言触及。平日所思,惟在克治自己而渐进于道。且常梦见孔子、周公,求道不可谓不急。但因无形上学之润泽,气象甚为拘迫,不能通过体悟天道性命之理而悟入广大高明之域,这是吴与弼的局限。他的优长之处,在于通过意志磨炼,树立求为圣贤的志向。故其门下多清苦自立之士,但少高明卓绝之人。陈白沙等门弟子的修养方法,皆是对此种拘迫方法的扭转。吴与弼是一个典型的实践型儒者,其学有功夫、无本体。而其功夫,多在树立安贫乐道的精神,通过读书培养优游心情,并以书中义理沃润、浸灌心地,以变化气质。《四库提要》说他“兼朱陆之长而刻苦自立”,就是指这种功夫特点。
1702064817
1702064818 吴与弼的读书札集中多记自己刻苦自励之心得,故当时著名学者章衮说他的《日录》为一人之史,非以己意附成说者可比。其清苦自立,安贫乐道虽有卓然不可及之处,但总的说气象拘迫,局面狭窄,境界不能广大。他的弟子胡居仁的余干之学对朱熹学说多有发明,陈献章且为心学之转折点,皆为在明代哲学史上发甚大声光之人物,而概发皇于吴与弼。故黄宗羲说:“椎轮为大辂之始,增冰为积水所成。微康斋,焉得有后时之盛哉?”【98】这是对吴与弼学术地位的恰切评价。
1702064819
1702064820 第四节 胡居仁的敬义夹持
1702064821
1702064822 胡居仁(1434—1484)字叔心,学者称为敬斋先生,江西余干人。青年时即有志圣贤之学,投吴与弼门下。筑室梅溪山中,绝意科举。后访学于闽、浙、苏等地。曾被聘教于白鹿洞书院和贵溪桐源书院。终老于林下,一生清贫,不以恶衣恶食动心。常说以仁义润身,以书籍润屋足矣。著作有读书札记《居业录》八卷,《易象抄》四卷,及弟子余祐编定的文集《胡文敬集》三卷。《四库提要》谓:“居仁之学虽出于吴与弼,而笃实则远过其师。故在明代与曹端、薛瑄俱号醇儒。所著《居业录》,至今称道学正宗。其说《易》亦简明确切,不涉支离幽渺之谈。”【99】胡居仁的学术思想,以程朱“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为纲领,其中又特重视敬字。以敬为操存之要,以敬义夹持为进德之途。他尝说:
1702064823
1702064824 程朱开圣学之门庭,只主敬穷理,便教学者有入处。【100】
1702064825
1702064826 敬为存养之道,贯彻始终。所谓“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是未知之前,先须存养此心,方能致知。又谓“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而已”,则致知之后,又要存养,方能不失。盖致知之功有时,存养之功不息。【101】
1702064827
[ 上一页 ]  [ :1.70206477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