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068935e+09
1702068935 他的学问从六经四子中自悟自得出来,仙佛庄列皆其所用,然不害其为醇儒。“盖能奴仆四氏,而不为其所用者。”【142】他不是晚明流行的讲学中人,亦不闻其师承授受。他是一个兢业勤恪做官,踏实修身问学的士人。吕坤之学行在晚明王学流行时实有其独特的面貌与价值。
1702068936
1702068937 第四节 黄道周对理学与心学的综合及其新经学
1702068938
1702068939 黄道周(1585—1646),字幼玄、幼平,号石斋,福建漳浦人。幼年由父母教读,少年即负博学之名,善文章,下笔数千言立就。厌薄卑琐,有远举之志。年十四五,至罗浮山,诣名士韩公,韩公奇其才,邀主其家,于是遍读韩公藏书。十七岁开始学律吕。十九岁献时事策于藩臬,当道不能用。二十四岁,在家乡讲《易》,作《易本象》。二十八岁,省试下第,居东皋读书。据明人洪思《黄子年谱》,黄道周此时已著书数十万言,“以明天地之道,帝王之义,万物变化之纪,皆一本于六经。而世或犹非之,以为今之人未可以语此也。时复卑贬其论,欲与世为通,比之以滑稽,又泽之以藻采,然而子不乐也。是以杜门益著书,以寻六经之绪”。【143】可见黄道周青年时即特立独行,不随流俗,世人非之不顾,而以儒家之学为归。三十四岁,乡试中举。次年,会试下第归家,杜门著《三易洞玑》,生活困窘,有书与门人道此时之窘况:“仆自两年来,日市数升米,或一二斗许。虽苗鱼姜蕨,莫之敢问。自计为诸生时,未尝至此!今无可奈何耳。贫何所不乐?但令老母日忧朝暮,殊非人理耳。忍此过,后年不知如何。”【144】三十八岁成进士。四十岁,授翰林院编修,与修国史实录,充经筵展书官。“故事,必奉书膝行而进,黄子以讲筵道尊,不宜有此,遂平步进。魏珰目摄之,不能难。”【145】显示出不畏强权的气概。后二年,连遭父母丧,回籍守制。四十六岁,起原官,主考浙江乡试,心甚敬谨,不敢有丝毫不慎,生怕错失人才。《黄子年谱》记:“子在棘闱,每晨起,焚香堂上,同诸臣北面再拜,而后阅卷。”【146】本年,督师袁崇焕遭崇祯帝疑忌被捕,因杀毛文龙事牵出大学士钱龙惕,下诏狱论死。黄道周上疏为钱龙惕辩冤,被崇祯帝斥为诋毁曲庇,降三级调用。同官倪元璐称道周为“天下第一词臣”。四十八岁,黄道周乞休回籍,上疏言事,剖白己之心怀,其中特别明言己之以儒家经学推算世运之学:
1702068940
1702068941 臣自少学《易》,以天道为准,以《诗》、《春秋》推其运候,上下载籍二千四百年,考其治乱,百不一失。其法以《春秋》元年己未为始,加五十有五,得周幽王甲子。其明年,十月辛卯朔,日食。以是上下中分二千一百六十年,内损十四,得洪武元年戊申,为大明资始。戊申距今二百六十四年,以《乾》、《屯》、《需》、《师》别之。三卦五爻,丁印大雪,入《师》之上六,是陛下御极之年。正当《师》之上六,其辞曰:“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自有《易》辞告诫,未有深切著明若此者也。凡《易》一卦直六十七年零一百五日,一爻直十一年零七十七日有奇,今历十分之四矣。臣观陛下开承,应“大君”之实,而小人柄用,怀干进之心。在陛下,以大君之哲,可制小人而有余;在小人,以干命之才,可中大君而不觉。臣考自丁卯大雪至戊寅春分,凡十一年零七十七日,皆在《师》上六,“勿用”之防,诚不可已!臣病久,援笔气绝,乞念垂往之言,并依例放行。【147】
1702068942
1702068943 以易数推验历朝盛衰,当代兴亡,为黄道周甄采汉代卦气说,邵雍的数学,加上他自己的体悟损益而成,是他学术的一大特色。黄道周甚至用天象推验历代文运之盛衰,比如:
1702068944
1702068945 汉唐而下,斗分自赢趋缩,文章自盛趋衰,崔、蔡之文不及班、扬,韩、柳之文不及沈、宋。至元以来,斗分自缩趋赢,文章自衰趋盛,陶、刘之纵而有徐、何,徐、何之继有王、李。又先辈诗盛而制义未昌,今诗衰而制义始盛。【148】
1702068946
1702068947 故《明史》谓:“道周学贯古今,所至学者云集。……精天文、历数、《皇极》诸书,所著《易象正》、《三易洞玑》及《太函经》,学者穷年不能通其说,而道周用以推验治乱。”【149】但黄道周此疏中所言实有其指,非一般劝皇帝亲君子远小人。此中“小人勿用”指勿用当时内阁首辅温体仁、周延儒。【150】可见《易》于黄道周,非仅一般的推验治乱,实是政治斗争的工具。崇祯帝见此疏大怒,以“滥举逞臆”,将黄道周削籍为民。于是自济宁过兖州,谒孔林、孟林,游历黄山、九华山、庐山等。至杭州,大会门人,讲学于大涤书院。五十岁,应漳浦郡守曹惟才之请,讲学于紫阳学堂。此次讲学内容极为宽泛:“雅集课艺,因文证圣,随所疑难,先经后传,先籍后史,自近溪、敬斋而上,周、程、罗、李而下,不妨兼举,以印身心。”【151】此次讲学连同以后在漳浦讲学的记录,黄道周自己整理编次为《问业》数种,这些讲学会语是研究黄道周思想的重要资料。五十二岁,起复。次年至京,升谕德,兼掌司经局。具疏辞职,自劾“臣有三罪、四耻、七不如”之语。其中“文章不如郑鄤”一句,为以后遭杨嗣昌打击,被斥为“朋比”之口实。而所上之《申明掌故》疏,实为撰写《月令》、《表记》、《坊记》诸传之始由。五十四岁,上感事三疏,一劾杨嗣昌夺情入阁,二劾陈新甲夺情起宣、大总督,三劾辽抚方一藻议和。崇祯帝见疏震怒,切责甚厉,认为“无端污蔑,偏矫恣肆”,斥为佞臣,调江西布政司都事。五十六岁,江西巡抚解学龙疏荐地方人才,谓道周堪任辅导。崇祯帝认为朋比,逮系二人,廷杖八十,下刑部狱。杖创溃烂,血肉淋漓。黄道周在狱中作书信与门人,中有“古人于仁义烂时自裹血肉,仆于血肉烂时自裹仁义”之句。在狱卧病八十余日,仅能起立。太学生涂仲吉上书救援,亦逮系狱中,二人同受毒刑,拶指几断,稍能执笔,即戴刑具撰写《六十四象正》。道周有诗记此情景曰:“右手贯锧左袖书,解锧写书尚带血。”【152】可见狱中残毒之象与道周之顽强精神。在狱一年有半,谪戍辰阳。五十八岁,至杭州大涤山讲堂,与诸生剖析朱陆异同,讲论《易》、《诗》、《书》、《礼》新旧注之义。至九江西林寺,定《易象正》。此年十月,诏赦罪还职,道周归家,著述不辍。次年,《孝经》、《坊记》、《表记》诸集注成。六十岁,上疏乞致仕。未几,甲申之变作,黄道周率弟子为位而哭者三日。又祭孔子与闽中诸贤朱熹、黄榦、陈淳、王遇、陈真晟、周瑛、蔡清等于邺园。弘光政权立,马士英为首辅,会推黄道周为礼部尚书。道周疏请奉敕祭禹陵。不久,南都为清兵所陷,福王播迁。隆武政权立,晋道周为吏部尚书兼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此时政归郑芝龙。在赐宴中黄道周因与郑芝龙争文武位次,与郑芝龙结怨,道周自请行边。入广信募兵,旬日间募得数千人,军声颇振。于是分遣诸将,一路出抚州,一路出婺源,一路出休宁。不久,三路军遇清兵皆溃败,黄道周被执。解至南京,百般劝降不从,曾有书抵家,其中说:“纲常万古,性命千秋。天地知我,家人何忧。”“蹈仁不死,履险如夷。有陨自天,舍命不渝!”【153】绝食十四日不死,刑于南京,年六十二。
1702068948
1702068949 清代著名学者陈寿祺在其所编《黄漳浦集》的序言中总结黄道周一生德业文章说:
1702068950
1702068951 尝论公德性似朱紫阳(朱熹),气节似文信国(文天祥),经术似刘子政(刘向),经济似李忠定(李纲),文章似贾太傅(贾谊)、陆宣公(陆贽),非独以殉国震耀宇宙。又以公之学与文,在胜朝当与刘诚意(刘基)、方正学(方孝孺)上下驰骋,与国家相为终始,不可以成败兴亡言也。公能为秦汉魏晋之文,书问间亦降格为应俗小品,要非其措意。盖公文以章疏论策为最,其大者在国家纲纪法度、贤奸义利、刑政兵食、治乱得失之源,其端皆元本经术,贯古今而裨治道。其他碑版之制,阐发忠孝,精气郁勃;军旅之作,倚马万言,百函并发,余力所及,犹《骚》心《选》理,咄咄逼真。诗则崛奇独造,不施鞚勒,所谓天人之才,独立无俦,天下庸得而步履之哉!【154】
1702068952
1702068953 洪思也论黄道周一生德业说:
1702068954
1702068955 论者谓其三黜不辞剖心,一生清苦。负土庐墓,不营田宅。以身许君,独立敢言。滨死不悔,国亡与亡。实为一代完节之臣,可谓忠孝大儒矣。【155】
1702068956
1702068957 这些评语皆真能道出黄道周心肝,非虚语溢美。
1702068958
1702068959 黄道周一生著作甚多。据今漳浦县博物馆等整理出版的《黄漳浦文集》,现存黄道周的著作有《易》类十三种、《尚书》类四种、《诗经》类五种、《周礼》类一种、《礼记》类九种、《孝经》类七种、问业类五种、史学类十一种、制艺类六种、时论类四种、奏疏类二种、诗赋类十三种、书法理论类九种、尺牍类二种、类别待考类三种,共计一百四十余万字。【156】其中被《四库全书》著录的有11种,存目的有3种。
1702068960
1702068961 黄道周生当明末,理学由宋代至此,已经烂熟。理学的弊病,至此已大显。这在黄道周看来,首先是经学的衰敝。经学中的知识传统随着语录之学成为理学的主要表现形式而遭到学者的鄙弃,经学对于各学问门类的基础地位也由于科举制度在明代的变迁而名存实亡。另一方面,由阳明学带来的重妙悟、轻笃实解经的学风,在儒学传授上重讲会、轻著述的风气大炽。黄道周自觉身膺儒学传承之任,欲扭转此种风气,故终生不废经学,以经学为一切学问的基础,尤为各体文章的基础。黄道周最主要是一个文章之士,他的关注点首先在政论和文辞,理学雅非所长,他对经学的基础地位的重新确立着重表现在以经学整饬、净化科举之文上。他的弟子洪思记述说:
1702068962
1702068963 时天下将乱,王畿、李贽之言满天下,世之治制举义者不归王则归李。归王之言多幻,归李之言多荡,凡不则不洁之言,皆形于文章。子(按指黄道周)忧之,谓谢焜曰:“为王汝中、李宏甫则乱天下无疑矣,吾将救之以六经。”辛未四五月乃伏枕为之(指作《冰天小草》自序),皆自意向以自道其怀,与世之为制举义者异。倪文正公见之甚喜,为之论列示海内。大江左右为之一变。士之以六经为文章,盖自《冰天小草》始也。【157】
1702068964
1702068965 黄道周所矫正者,只在科举考试中士子援用王畿、李贽之言语、意思这个方面,全面的、深入的解经之作在黄道周则尚未有成。黄道周的解经著作,最主要的是对《周易》、《孝经》和《礼记》之《月令》、《表记》、《坊记》、《缁衣》、《儒行》等五篇的注解。他对《易》用力最深,其次是《孝经》。解《易》著作其意图主要在推验治乱,故《四库全书总目》谓:“道周初作《三易洞玑》,以卦图推休咎,而未及于诸爻之变象。是编(按指《易象正》)则于每卦六爻,皆即‘之卦’以观其变,盖即《左氏》内外传所列古占法也。……前列目次一卷,则以汉人分爻直日之法,按文王卦序以推历代之治乱。”【158】其《孝经集传》四卷则以自撰之《孝经》五大义为纲,据此五义分《孝经》为五门,然后以《礼记》诸篇相关文字附于其下,体例仿真德秀之《大学衍义》。故《四库提要》谓:“昔朱子作《刊误后序》,曰欲掇取他书之言可发此经之旨者别为外传,顾未敢耳。道周此书盖与之暗合。其推阐颇为详洽,盖起草于崇祯戊寅,卒业于癸未,屡变其例而后成,故较所著《礼记》五篇成于一岁之中者为精密云。”【159】对此书颇为推许。《礼记》五篇则借以纳谏,意原不在解经。故非真正的笃实解经之作。这说明,明代整体上对经书的实用态度也深刻地影响了黄道周。
1702068966
1702068967 黄道周生在闽地,朱子之余泽一直未断,故思想受朱子影响甚大。一生对朱子非常钦佩,认为朱子德行纯粹,学问深邃。他又是一个高骞远举之人,对阳明之勋业文章极表景仰。对明末朱子、阳明两家流弊又深有所见,故主张对朱子阳明兼取其长。他在杭州大涤书院讲学,首辨朱陆异同。据《大涤书院三记》:
1702068968
1702068969 两日诸友先后间至,剖析鹅鹿疑义,稍稍与子静开涤,诸友亦欣然无异。渐复泛滥《易》、《诗》、《书》、《礼》、《乐》新故异同之致,不能不与元晦牴牾。然而元晦醇邃矣,由子静之言,简确直捷,可以省诸探索之苦,然而弊也易。由仆之言,静观微悟可以开物成务,然而弊也支。由元晦之言,拾级循墙可至堂室,高者不造顶无归,深者不眩崖惊坠。由其道百世无弊,则必元晦矣。【160】
1702068970
1702068971 此中提到陆学与己学之弊,但对朱子之学似无间言。虽对诸经之解释不能不与朱子有异,但两相比较,道周在学问方向上似更倾向于朱子之“拾级循墙”。因为他一生主张笃实用功,循序渐进,不喜径趋顿超。且朱子经学理学两不偏废相得益彰的治学路数,与黄道周有相一致的地方。
1702068972
1702068973 对于陆九渊,黄道周也很赞扬,说:
1702068974
1702068975 孟轲而后可二千年,有陆文安。文安原本孟子,别白义利,震悚一时。其立教以易简觉悟为主,亦有耕莘遗意。然其当时南宗盛行,单传直授,遍于岩谷;当时所藉,意非为此也。【161】
1702068976
1702068977 这里对陆九渊先立其大之简易功夫,其严于义利之辨的精神,及以先觉觉后觉的担当勇气,皆极首肯。所叹惋者,是当时人欲反对禅学,故以陆学为藉手。陆学实代人受过。对朱陆太极之辩,黄道周认为朱陆学术本皆极可称誉,但双方激于意气,互相指责,加上门人的推波助澜,最后竟然势同水火。此种结果之造成,双方皆难辞其咎。而双方之学术,本可调停。他说:
1702068978
1702068979 如晦翁之格致,子静之良知,皆有瑕衅,亦皆不远于圣门之学。必如高明柔克,沉潜刚克,两克之功,随人变化。用子静以救晦翁,用晦翁以剂子静,使子静不失于高明,晦翁不滞于沉潜,虽思、孟复生,何间之有?朱士美云:此莫近于调停否?某云:天下事唯邪正两家调停不得,既是一家,何必苦自同异?【162】
1702068980
1702068981 这是自儒学一家,其中不同之学术宗旨、不同之人品风格可以两存,而学术之不同正可互相补充的立场立论,眼界自是阔大。
1702068982
1702068983 黄道周对王阳明之人格、学问、事功甚为推崇,尤推崇其事功,曾说:
1702068984
[ 上一页 ]  [ :1.70206893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