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080409
1702080410
也许会有人说,明末时“西洋哲学”尚未传入中国,哪里有什么“儒西之争”?实际情况不然。“西洋哲学”在明末传入中国之规模,恐怕不逊于清末。
1702080411
1702080412
一、《记法》(1595)对西洋哲学的介绍
1702080413
1702080414
《记法》,又名《西国记法》,利玛窦诠著,晋绛朱鼎瀚参定,耶稣会同学高一志、毕方济共订,值会阳玛诺准。徐宗泽编著《明清间耶稣会士译著提要》卷四谓“惜无刊印年月”〔4〕,卷九《译著者传略》则明载“1595年南昌印行”〔5〕。兹从后者。
1702080415
1702080416
《记法》专门探讨“记忆”问题,是一部介绍西洋“认识论”或“知识论”的专著。共分原本、明用、设法、立象、定识、广资六篇。“原本”篇是对记忆本身的一个说明,提出“后脑说”,认为“记含有所在脑囊,盖颅额后枕骨下为记含之室”〔6〕。提出“印脑说”,认为“当其入也,物必有物之象,事必有事之象,均似以印印脑”〔7〕。提出“情绪影响记忆说”,云:“凡人晨旦记识最易者,其脑清也,若应接烦扰,或心神劳瘁,皆能致(乾)脑。”〔8〕提出“食物影响记忆说”,云:“或邪寒酷炎冷热过宜,或醉饱过度,又食物中有坚韧油腻难消化者,或果食未熟,蔬菜腌肉,及诸乳诸豆,豆腐核桃,河池鱼凡浮胀之物,俱能混浊调脑之气,滞塞通脑之脉,故难记易忘。”〔9〕提出“养记法”,即记忆提高之法,云:“养记之法,大略时习而日用之,庶免生疏,但须先其难者,后其易者。”〔10〕
1702080417
1702080418
“明用”篇介绍“象记法”,即“形象记忆法”,谓:“凡学记法,须以本物之象及本事之象,次第安顿于各处所,故谓之象记忆法也。”〔11〕
1702080419
1702080420
“设位”篇介绍“方位记忆法”,谓:“凡记法,须预定处所,以安顿所记之象。”〔12〕并列举使用此种方法之宜忌十三款:一宜舒广,二宜闲静,三宜整饬,四宜光明,五宜贵美,六宜洁垲,七宜覆盖,八宜平坦,九宜守夺,十宜匀适,十一宜镇定,十二宜平稳,十三宜奇异相别。〔13〕
1702080421
1702080422
“立象”篇专门针对汉字,讨论“象形文字记忆法”,谓:“盖闻中国文字,祖于六书。古之六书,以象形为□,其次指事,次会意,次谐声,次假借,终以转注,皆以补象形之不足,然后事物之理备焉。”〔14〕从认识论的角度讲,这是最早的以汉字为例讨论“记忆”的认识论专篇;从文字学的角度讲,这又是最早的西洋哲学家撰写的有关汉字的文字学专论。值得文、史、哲各方面重视。
1702080423
1702080424
“定识”篇讨论“记忆”之针对性问题,谓:“凡记识,或逐字逐句,或融会意旨,皆因其难易之寡,量力用之。”〔15〕并列举学习“记法”十原则:一宜生动有致,二宜好丑悬殊,三宜鲜明起観,四宜装束合体,五宜奇偏可喜,六宜怪异可骇,七宜态状可笑,八器技宜肖,九象所宜称,十疑似相分。〔16〕
1702080425
1702080426
“广资”篇又以汉字为例,讨论“记忆法”之推广的问题,谓:“然其用事用意,则有活而实,死而实,虚而活,实而死,又有半活半死,半实半虚,文殊理别,难以雷同。兹以世所恒用,如天文、地理、时令、干支、人事、器物等类,标列百数十字,以为程式,其用事用意,虚实死活,因可概见。学者取而推广焉,或可为心机之一助。”〔17〕这又是一篇以汉字为对象的讨论“记忆”的认识论专论,以及一篇西洋哲学家撰写的有关汉字的文字学专论。
1702080427
1702080428
二、《童幼教育》(1620)对西洋哲学的介绍
1702080429
1702080430
《童幼教育》,教育学及伦理学专著,属哲学之一支。分上、下两卷,每卷各十章。1620年刊印。耶稣会士高一志著,山西绛州段兖、韩霖阅,耶稣会中同学龙华民、费奇规、邓玉函共订,值会阳玛诺准,寓菴居士韩霖序。高一志,字则圣,初名王丰肃,南京教难后更名。意大利人,1605年来华,1640年(明崇祯十三年)卒。
1702080431
1702080432
韩霖《童幼教育序》认为该书是一部哲学书,其言曰:“西儒高则圣先生,居东雍八年,所著天学之书以十数。其厄第加之学,译言修齐治平者,为斐禄所费亚之第五支。童幼教育又齐家中之一支也。……此非独童幼书也,修齐治平尽在是矣。……虽谓此书为厄第加之全书可也。”〔18〕“厄第加”即伦理学,“斐禄所费亚”即哲学,“童幼教育”属伦理学的一支,伦理学属哲学的一支。此即本书之定位。
1702080433
1702080434
该书卷之上各章内容为:教育之原第一、育之功第二、教之主第三、教之助第四、教之法第五、教之翼第六、学之始第七、学之次第八、洁身第九、知耻第十;卷之下各章内容为:缄默第一、言信第二、文学第三、正书第四、西学第五、饮食第六、衣裳第七、寝寐第八、交友第九、闲戏第十。各章均是对“西学”的介绍,但介绍“西洋哲学”最集中者,当属卷之下的《西学》一章。
1702080435
1702080436
1702080437
《西学》章首先言明介绍“西学”的目的在“助中国之学”:“或问:文学既为国家之急务,童幼之要业,当如何则可?余曰:国有道,必有学焉。但学之序,彼此不同。吾将陈西学之节,或有所取而助中国之学。”〔19〕又云:“□□小童开蒙之后,遂习于文,盖言者人所以别□,而交接于物则始学,无不宜修文者。然太西之文,总归于五而成。先究事物人时之势,而思具所当言之道理,以发明其美意焉。次贵乎先后布置有序,如帅之智者,节制行伍,勇者置于军之前后,而懦者屯之于中。次以古语美言润饰之,次以所成议论习成诵,默识心胸,终至于公堂或诸智者之前辨诵之。此五者之中,必贵实理而致于用焉,岂徒具其文而苟吐散于空中乎?”〔20〕此段介绍西洋童幼教育“习于文”的五阶段。
1702080438
1702080439
又云:“其三家费罗所非亚也。费罗所非亚者,译言格物穷理之道,名号最尊。学者之慧明者,文学既成,即立志向此焉。此道又分五家:一曰落热加,一曰非西加,一曰玛得玛弟加,一曰默大非西加,一曰厄第加。落热加者,译言明辨之道,以立诸学之根基,而贵辨是与非、实与虚、里与表,盖开茅塞而于事物之隐蕴不使谬误也。非西加者,译言察性理之道,主乎明剖万物之理,辨其本与末、性与情、其当然者与其所以然者,依显测隐,由后推前,缘其既知以致其所未知,故其学浩博,非他人可比。凡上天下地中火木水土之域,万象万生之品,造化之妙,四时之序,四□之交互,五金之凝结,百谷之成熟,种种具焉。”〔21〕费罗所非亚即哲学,其五个分支分别为逻辑学(落热加)、物理学(非西加)、数学(玛得玛弟加)、形而上学(默大非西加)及伦理学(厄第加)。此段是介绍前两支:逻辑学与物理学。
1702080440
1702080441
又云:“玛得玛第加者,译言察几何之道,主乎审究形物之分限者也。其分者,若截以为数,则显物几何众也,若完以为度,则指物几何大也。其数与度,或脱于物体而空论之,则数者立筭法家,度者立量法家也。或二者在物体而偕其物议之,则数者如在音相济为和,而立律吕家,度者如在动天迭运为时,而立历法家也。此四大支流析百派皆可究极精理,此未暇详也。”〔22〕此段是介绍哲学之第三支:数学。
1702080442
1702080443
又云:“默大非西加者,译言察性以上之理也。则总论有形诸物之宗理,分析万有为二宗品:一谓之自立者,一谓之依赖者。依赖者又分为九宗焉,终设神鬼之精论,而渐著明万有之源本也。夫厄第加者,译言察义礼之学也,其务不外乎三者:先以义礼修身,次以身齐家,终以家治国是也。然计修身,先剖析义礼与诸德根本异同及其细情,使吾知其所当从之善,与其所当避之恶也。次论立室、生产、资业、养育之道,使知其所当取,并其所当戒也。次区别众政之品节而铨叙流□,考覈政事,使其政者显且存其邪者弃之也。若是□人学庶备矣。”〔23〕此段是介绍哲学之第四、五支:形而上学与伦理学。
1702080444
1702080445
1702080446
以上是属于“人学”的范畴,“人学”之上还有“神学”。“神学”在当时不属“哲学”,但现今学术界亦默认其为“哲学”之一部分。故《西学》章介绍“神学”之文字,亦可一并转述之。其言曰:“但人学之上,尚有天学,西土所谓罗日亚也。此学乃依古今经典与诸圣贤注论,剖析正道之本源,而攻辟异端之邪也。其学亦分四大支:一论物上必有一主,至大至明,至善至公,即详其性及其妙情;一论天主造成天地及万物之功,而万物之中神与人为灵贵焉;一论万民所向之真福及其所以得失真福之善恶,及诸善恶之正报;一论天主降生救世之来历,及其化众而登天道之奇功,以至归天而定后日教化之诸规也。夫天学已备,即人学无不全,而修齐治平之功更明且易行,道之力更强矣。故吾西大学之修,从认己始,而至于知万有之至尊,正所谓复其初,反其本也。”〔24〕此又恐为引介“西洋神学”及“西洋大学”之最早文献之一。
1702080447
1702080448
又云:“然既明于是,又从彼推广其仁,爱人如己,使各克其职而尽其分数焉。其中又有高志之士,既勤苦于彼诸学,尚进习于正道之妙,而常在其中涵育以成纯德修身不已,虽文业自足闻达,乃反辞尊位重禄,离父母骨肉亲戚,施豊赀而甘困约,烦剧身心,产灭名迹,以谈道劝德,倘遇邪□异端,辄殚力辟之,以扶天主正传,即致命不顾焉。□则吾太西总学之大略也。若其详细,则吾耶稣会中人,类能言之。倘有下问,不敢惮烦,且译书次第出,会见天人之学,布满中华矣。”〔25〕“天人之学”即西洋“天学”与“人学”。
1702080449
1702080450
不管是“文学”之介绍,还是“医学”、“哲学”、“神学”之介绍,《童幼教育》都是非常早的,距今已近四百年。“儒西之争”需要有“西洋哲学”的输入,从《童幼教育》去看,这个输入是始于明末而非清末。“太西总学之大略”已在明末输入中国,“儒西之争”已于明末开始,此为学界所忽略者。
1702080451
1702080452
三、《西学凡》(1623)对西洋哲学的介绍
1702080453
1702080454
这部书刻于明熹宗天启三年,西元1623年。
1702080455
1702080456
《西学凡》开篇就说:“极西诸国,总名欧逻巴者,隔于中华九万里,文字语言经传书集,自有本国圣贤所纪。其科目考取,虽国各有法,小异大同,要之尽于六科。一为文科,谓之勒铎理加;一谓理科,谓之斐録所费亚;一为医科,谓之默第济纳;一为法科,谓之勒义斯;一为教科,谓之加诺搦斯;一为道科,谓之陡禄日亚。惟武不另设科,小者取之材官智勇,大者取之世胄贤豪。”〔26〕
1702080457
1702080458
“勒铎理加”即拉丁文Rethorica之音译,英译为Literature,中译为“文学”。“斐録所费亚”即拉丁文Philosophia之音译,英译为Philosophy,中译为“哲学”。“默第济纳”即拉丁文Medcina之音译,英语为Medicine,中译为“医学”。“勒义斯”即拉丁文Leges之音译,英译疑为Law,中译为“法学”。“加诺搦斯”即拉丁文Canones之音译,英译疑为Education,中译为“教育学”。“陡禄日亚”即拉丁文Cheologia之音译,英译为Theology,中译为“神学”。
[
上一页 ]
[ :1.70208040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