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080459
1702080460
关于“理科”即“哲学”部分,《西学凡》介绍说:“理学者,义理之大学也。人以义理超于万物,而为万物之灵。格物穷理,则于人全,而于天近。然物之理藏在物中,如金在砂,如玉在璞,须淘之剖之,以斐禄(按:前引为“録”)所费亚之学。此斐禄所者,立为五家,分有门类,有支节,大都学之专者,则三四年可成。初一年学落日加。夫落日加者,译言明辩之道,以立诸学之根基,辩其是与非,虚与实,表与里之诸法,即法家、教家必所借径者也。总包六大门类,一门是落日加之诸豫论,凡理学所用诸名目之解。一门是万物五公称之论,即万物之宗类,如生、觉、灵等物之本类,如牛、马、人等物之分类,如牛、马、人所以相分之理。物类之所有,如人能言,马能嘶,鸟能啼,犬能吠,狮能吼等,物类听所有无,物体自若,如艺于人,色于马等。一门是理有之论,即不显形于外,而独在人明悟中义理之有者。一门是十宗论,即天地间万物十宗府。一谓自立者,如天、地、人、物;一谓依赖者,不能自立,而有所赖焉以成。自立独有一宗,依赖则分而为九:一为几何,如尺寸一十等;二为相接,如君臣父子等;三为何状,如黑白冷热甘苦等;四为作为,如化伤行言等;五为抵受,如被化受伤等;六为何时,如昼夜年世等;七为何所,如乡房厅位等;八为体势,如立坐伏侧等;九为得用,如用袍裙,如得田池等。一门是辩学之论,即辩是非得失之诸榷法。一门是知学之论,即论实知与憶度与差谬之分。此第一家也。”〔27〕
1702080461
1702080462
以上是《西学凡》介绍“哲学”学科第一年应学之课程,总名为“落日加”(应为Logic之音译),即“逻辑学”,包含六大门类:概念学、分类学、形而上学、性质学、辩学、知识论等。
1702080463
1702080464
《西学凡》介绍第二年应学课程如下:“第二年学费西加,为斐禄所之第二家。费西加,译言察性理之道,以剖判万物之理而为之,辩其本末,原其性情,由其当然,以究其所以然。依显测隐,由后推前,其学更广博矣。亦分有六大门类。其第一门谓之闻性学,又分为八支:其一为费西加之诸预论;其二总论物性;其三总论有形自立之物性;其四讲物性之三原;其五总讲变化之所成;其六总讲物性之所以然;其七讲依赖有形者,如运动、作为、抵受、处所、几何等各有本论;其八总论天地与其有始无始否,有尽无尽否。而此八大支论,各有本书具载。此为闻性之学也。其第二门则论有形而不朽者,如言天之属。三门论有形而能朽者,如人兽草木等,与其生长、完成、死坏诸理。四门总论四元行、本体、火气水土与其相结而成物。五门详空中之变化,地中之变化,水中之变化。六门论有形而生活之物,分为五支:其一先总论生活之原,所以魂者是也;次论生长之魂,与其诸能;次论知觉之魂,与其五官之用、四识之职等;次论灵明在身之魂,与其明悟爱欲之诸理;次论灵魂离身后之诸能何如,而性命之理尽,格物之学可造矣。”〔28〕
1702080465
1702080466
《西学凡》所列第二年的学习内容,总名“费西加”(应为Physics之音译),即“物理学”。包含六大门类:性质学、天论、万物论、种子说与四根说、空间论、灵魂学等。
1702080467
1702080468
第三年应学课程为:“第三年进斐禄所第三家之学,所谓默达费西加者,译言察性以上之理也。所谓费日加者,止论物之有形,此则总论诸有形并及无形之宗理。分为五大门类:其一豫论,此学与此学之界;二总论万物所有超形之理,与其分合之理;三总论物之真与美;四总论物之理与性与体与其有之之由;五论天神谙若终论万物之主,与其为独一,为至纯,为无尽,为无终始,为万物之原等种种义理。此皆因物而论究竟,因变化之自然而究其自然之所以然。此所论天主与天神,特据人学之理论,之尚未到陡禄日亚所按经典天学而论,盖彼又进一学也。”〔29〕
1702080469
1702080470
《西学凡》所列第三年的学习内容,总名“默达费西加”(应为Metaphysics之音译),即“形而上学”。分为五大门类,最终以“天主”为归结。
1702080471
1702080472
第四年的学习任务是:“第四年总理三年之学,又加细论几何之学与修齐治平之学。几何之学,名曰马得马第加者,译言察几何之道,则主乎审究形物之分限者也。复取斐禄之所论天地万物,又进一番学问,是第四家。盖斐録本论其性情变化,而玛得玛第加独专究物形之度与数,度其完者以为几何大数,其截者以为几何众。然度数或脱物体而空论之,则数者立筭法家,度者立量法家,或二者在物体而偕其物论之,则数者在音声相济以为和,立律吕家,度者在动天转运为时,立历法家,而各家始分流别派矣。此度与数所关最巨,不但识各重天之厚薄远近大小与其昼夜之长短,节气之分至,启闭年月之闰余,道里之围径,地海之广深,而农以此知旱潦,医以此察运气,商以此计蓄散,工以此详坚脆,无不资焉。即如国家大事,治水者而不审高卑,何由酌其聚泄;用兵者而不谙器数,何从运其方略。故西方所尚,虽不立此科取士,若有精于此者,便人人推毂而国王隆礼延之,以为其学之师尊显之矣。故士人多相传习,自备测天之器,天地之仪,笔筭之书,测量之具,以为读书玩好,其于国家之事,屡显有大功用。
1702080473
1702080474
“修齐治平之学,名曰厄第加者,译言察义理之学。复取斐録之所论物情性理,又加一番学问,是第五家。大约括于三事。一察众事之义理,考诸德之根本,观万行之情形,使知所当从之善,当避之恶,所以修身也。一论治家之道,居室处众资业孳育,使知其所当取,所当戒,以齐家也。一区别众政之品节,择贤长民,铨叙流品,考覈政事,而使正者显,庸邪者迸弃,所以治天下也。而身既修,家既齐,国既治平,则人道庶几备矣。故西土学者,德业必求其精,纲常伦理之详,日用细微之节,无一不求得其处置之宜,总从知己本性始,以至知万有。知万有即知万有之至尊,然后可以复其初,反其本也。既明于此,又推广至尊之仁以及于物,使各充其职而尽其分数,则学始大全矣。”〔30〕
1702080475
1702080476
第四年的课程是前三年的总理与延伸。主要包括“几何之学”与“修齐治平之学”两项。前者名“马得马第加”(应为Mathematics之音译),后者名“厄第加”(应为Ethics之音译)。前者即“数学”,后者即“伦理学”。后者实际上还包括社会学与政治学的内容。
1702080477
1702080478
以上四年的课程,第一年逻辑学,第二年物理学,第三年形而上学,第四年数学与伦理学,已经把当时“西洋哲学”的全部内容包涵在内了。“西洋哲学”的完整框架,已经在F. 培根活动的那时节,出现在明末中国的学术界。
1702080479
1702080480
如果说以上还只涉及“论”的方面,还缺“史”的部分,则《西学凡》接下来的介绍,就弥补了“史”方面的不足。它在介绍完四年的学习任务后,还有这样一大段话:“大斐録之学何所起乎?昔我西土古贤,观天地间变化多奇,虽已各著为论,开此斐録之学,然多未免似是而非,终未了决。其后有一大贤,名亚理斯多,其识超卓,其学渊深,其才旷逸,为历山大王之师。历山尝云:‘我为天下主,不足为荣,惟一得亚理斯多而师之,以是为荣耳。’此大贤裒集群书,多方忝酌采取,凡普天之下有一奇物,不惜赀费以求得,不辞勤劳以寻究,必亲为探视,而奇秘无一之不搜。每物见其当然,而必索其所以然,因其既明,而益觅其所未明。由显入微,从粗及细,排定物类之门,极其广肆,一一钩致而决定其说,各据实理之坚确不破者,以著不刊之典。而凡属人学所论性理,无不曲畅旁通,天学得此以为先导。此在天主降生前所作,至今二千余年,无人不宗服之,而与陡禄日亚正相主辅。自此大贤之后,递生聪明才智,青出于蓝,及至天主降世,又有众圣迭兴,各于斐録之学,互相阐发,而加之以天主超性之确理,人学愈为透露也。斐録所费亚之学既毕,则考取之,分为四学,或学医法,或学国法,或学教法,或学道法。”〔31〕
1702080481
1702080482
以上是从“史”的角度介绍“西洋哲学”,以“亚里士多德哲学”与“经院哲学”为重点。虽不全面,但重点还是抓住了。
1702080483
1702080484
徐宗泽《明清间耶稣会士译著提要》视《西学凡》为“一本欧西大学所授各科之课程纲要也”,“书中将各科课程标准,撮要列论,而理科中尤详论五宗十府,道科中博究圣多玛斯超性学要之三大支”〔32〕。如此则我们可以视《西学凡》为“西洋哲学”输入中国之始,亦可以视《西学凡》为“西洋文学”、“西洋医学”、“西洋神学”、“西洋伦理学”、“西洋逻辑学”等等学科输入中国之始。这是目前中国学术界没有注意到的,至少是没有引起重视的。
1702080485
1702080486
四、《灵言蠡勺》(1624)对西洋哲学的介绍
1702080487
1702080488
《灵言蠡勺》,意大利传教士毕方济口授,徐光启笔录。初刻于明熹宗天启四年(1624),刻地上海或嘉定。李之藻《天学初函》所收,为杭州慎修堂重刻本。新会陈垣曾于民国八年(1919)重校刊印。该书分四篇,一论灵魂之体,二论灵魂之能,三论灵魂之尊,四论灵魂所向美好之情,是约400年前一部专门介绍西洋“灵魂”学说的哲学典籍。
1702080489
1702080490
“灵魂”一词,英文为soul,是指与“肉体”相对应的非物质方面。相当于中文“灵与肉”中的那个“灵”,西文“物质与精神”中的那个“精神”。其说在西洋哲学中至关重要,可说是西洋哲学的“半壁江山”。所有的“唯物论”与此有关,所有的“唯心论”亦与此有关。又由于其输入之时,正当中国明末“心学盛行”之期,两种“心学”相碰撞,就极有可能造成以西洋“灵魂”之学释读中国“心学”的学术格局,这又是“儒西之争”的一个重要方面,当然亦是“佛西之争”或“禅西之争”的一个重要方面。
1702080491
1702080492
兹先撮述“灵魂”之学在西洋的演进过程。古希腊哲学中“灵魂”被视为生命之原则。泰勒斯以“灵魂”为事物内部所固有,是事物运动变化之内在动力,一如磁石吸铁是因磁石有“灵魂”。阿那克西美尼视灵魂为“气”,人而能抟为一体,即赖此“气”。赫拉克利特则以“逻各斯”为“灵魂”所固有,“灵魂”具有思想与理智之功能,具有意识之功能,人之智慧即在于认识“逻各斯”,听从“逻各斯”。毕达哥拉斯学派则分“灵魂”为生气、心灵、表象三部分,其中“心灵”系“灵魂”之理性部分,为人所独有。又接受“灵魂不死”之说,认为“灵魂”依命运之规定而轮回。德谟克利特则以“原子”释“灵魂”,认为“灵魂”是由圆形、表面光滑之“原子”构成,故是能动的;又认为“灵魂”与“理智”同类,能产生感觉与思想。
1702080493
1702080494
苏格拉底以“灵魂”为活动事物所具自己活动之力量,因而“灵魂”被视为人体生命之源,人体呼吸与再生之力量。柏拉图提出神赋予世界以“灵魂”、“世界灵魂”弥漫全宇宙之观点,认为有形事物受“灵魂”主宰与统治,是非独立的与有死的。又以“实体”释“灵魂”,作为平常意义上之个人是实体,作为个体死亡后能活下来者亦必是实体。又认为人之“灵魂”由理智、意志、欲望构成,把“灵魂”与有理性、意志、行动之个人等同。
1702080495
1702080496
亚里士多德撰《论灵魂》,以“形式—质料”之说释“灵魂”,认为“灵魂”与肉体是不可分离的,“灵魂”乃是一切生命体之原因与基础。他分“灵魂”为营养的、感觉的与理性的三种,分别对应植物、动物与人类。人类“灵魂”中营养与感觉部分随人体生灭而生灭,理性部分则独立于人身实体,不随人体生灭而生灭,故是不朽的。此不朽之部分,即是所谓“心灵”。他以为“灵魂”乃肉体之“隐德莱希”与“能动的合目的性”,它是高于肉体的,因而只有它才是人之“本质”。斯多葛派(Stoics)则以“白纸”喻“灵魂”,外物映之则有“印象”,加工印象则有“表象”,回忆表象则成“观念”,加工观念(如通过判断推理等)则有可靠之知识。卢克莱修分“灵魂”为灵魂、心灵两部分,心灵又含理性、意志等。此两部分均是有死的。生命与感觉源于灵魂与肉体之结合。
1702080497
1702080498
中世纪经院哲学以“上帝”释“灵魂”,认为“个人灵魂”乃上帝在人当中之“影象”;又视“灵魂”为上帝之创造,如托马斯·阿奎那。“灵魂”高于肉体、“灵魂”是肉体的本质等观点,得到普遍认同,如托马斯·阿奎那认为“灵魂”之智慧能力(他以为“灵魂”有感觉与智慧两种能力)完全不受肉体束缚,约翰·邓斯·司各脱认为“灵魂”是肉体的本质形式,布鲁诺认为“宇宙灵魂”乃是物质运动之内在原因。
1702080499
1702080500
布鲁诺与毕方济同是意大利人,但布鲁诺活动的时间比毕方济稍早,且前者反叛天主教,而后者献身于天主教。1582年毕方济出生时,布鲁诺刚刚出版其一系列著作,如《论原因、本原与太一》(1584)、《论无限、宇宙与众多世界》(1584)、《论英雄热情》(1585)、《论单子、数与形》(1590)等。1592年,布鲁诺被指控为异端,落入宗教裁判所之手,此时毕方济刚好十岁。在布鲁诺1600年被烧死于罗马百花广场十年之后,毕方济抵达澳门(1610),开始其华土传教事业。又十四年后撰成《灵言蠡勺》,既是输入西洋宗教之书,又是输入西洋哲学之书,对于F. 培根(1561—1626)之前的西洋哲学,特别是西洋灵魂哲学,大致上都作了介绍。培根的《新大西岛》一书,与《灵言蠡勺》同年出版(1624);之前培根著有《论说文集》(1597)、《学术之进步》(1605)、《新工具》(1620)等。
1702080501
1702080502
F. 培根被马克思视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33〕,他关于“灵魂”的学说,也完全是“近代性”的。如他以“神经活动”释“灵魂”,以“真正的物质”释“灵魂”,以“分子之最初运动”释“灵魂”等等。当然他并未完全摆脱经院哲学的影响,如区分“人之灵魂”与“动物灵魂”,并视前者源于“上帝一口气”等。灵肉关系入近代,以“精神与物质”、“思维与存在”、“心与身”、“心与物”等等的名目,再次进入西洋哲学讨论的中心话题,如笛卡尔、洛克、莱布尼兹、贝克莱、休谟、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等大哲,无不致力于此。只是不在毕方济《灵言蠡勺》的介绍范围之内。
1702080503
1702080504
毕方济于天启甲子(1624)七月撰《灵言蠡勺·引》,论及“灵魂”之学与西洋哲学的关系,云:“亚尼玛(译言灵魂,亦言灵性)之学,于费禄苏非亚(译言格物穷理之学)中为最益,为最尊。古有大学,牓其堂曰:认己。谓认己者,是世人百千万种学问根宗,人人所当先务也。其所称‘认己’何也?先识己亚尼玛之尊,亚尼玛之性也。若人常想亚尼玛之能,亚尼玛之美,必然明达世间万事。如水流花谢,难可久恋,惟当罄心努力,以求天上永永常在之事。故格物穷理之君子,所以显著其美妙者为此。推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凡为人师牧者,尤宜习此亚尼玛之学,借此理以为齐治均平之术。”〔34〕“灵魂”之学是西洋哲学(“费禄苏非亚”)中最为重要的部门之一,介绍“灵魂之学”,自然也就介绍了“西洋哲学”。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认己”)之说,在这里再次被介绍到中国,这是中国学界应当重视的。
1702080505
1702080506
《灵言蠡勺·引》又说:“盖亚尼玛之学,理居其至崇高之处,以临御亚尼玛之欲能怒能(说见篇中),可以驾驭使之从理。凡诸情之动能节制之,治人之法,一切临御驾驭节制之势,略相似焉。君子在上,以恩德柔善良,欲能之象也;以威棱御强梗,怒能之象也;以法制禁令消弭乱萌,节度诸情之象也。亚利斯多曰:医者欲疗肉体之病,尚须习亚尼玛之学,治人者疗灵心之病,其须习也殆有甚焉。等而上之,欲论天上之事,其须知此,又更有甚焉者。”〔35〕亚里士多德(“亚利斯多”)的哲学在这里再次被介绍到中国,也是中国学界应当重视的。
1702080507
1702080508
[
上一页 ]
[ :1.70208045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