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083808e+09
1702083808 康氏曾谓:居西洋愈久,愈觉中土之可贵。吾人同样可以说:愈是了解“西学西理”,愈觉“中学中理”之深邃广大。“中学中理”之价值与意义,不是靠自身获得的,而是在与“西学西理”的比较中获得的。
1702083809
1702083810 1913年2月11日《〈中国学会报〉题词》云:“夫立国之道,本末精粗,其运各有在矣。吾中国以文明号于大地者也,吾之教化哲学,为欧美人所称久矣。数千年之文教,不能以数十年之贫弱屈也。吾何以能为万里一统之大国,吾何以能为四万万人同居之大族,吾何以能保五千年之文明?若埃及乎,则文明久灭矣;希腊乎,则人种灭绝矣;波斯乎,久为回教所散矣;印度乎,久为异教异族所范矣。惟我中国,则五千年光大宏巨,长久而无恙。自欧人后起外,大地古国乎,惟我中国而已。其所由得此之故,吾国人不可不深长思矣。虽政治、物质之末,逊于欧人,而自有国魂主之,乃能以永久而不敝矣。夫所谓中国之国魂者何?曰:孔子之教而已。孔子之教,自人伦、物理、国政、天道,本末精粗,无一而不举也。”〔204〕此处以“孔子之教”既优于埃及、希腊、波斯、印度之教,又优于欧美之教。
1702083811
1702083812 又云:“孔子为中国改制之教主,为创教之神明圣王。孔子以前之道术,则孔子集其大成;孔子以后之教化,则吾中国人饮食男女、坐作行持、政治教化、矫首顿足,无一不在孔子范围中也。岂惟中国,东亚皆然。若日本之强,以欧美之政治、物质为其皮肤,以孔子之教为其神骨者也。今日本人家诵《论语》,国尊儒学至矣,是以有乃木之感。而我自有教主,乃反不知而废弃之。若废弃孔子,则中国之教化尽矣。父不父,子不子,夫不夫,妇不妇,则无以为家;行不知所行,言不知所言,立不知所立,则无以为身;伥伥何之,茫茫何适,不知所师从,不知所效法,则无以为心。若夫纪纲荡扫,礼俗凌夷,国无以为国,则成效可睹矣。夫至四万万之人,行不知所往,言不知所从,伥伥何之,茫茫无适,是谓之丧心病狂,国为离魂。夫至于举国离魂,丧心病狂,而日蒙之以欧美之皮毛,即使染为碧瞳,粉成白脸,饰成金发,而曰吾为欧美人矣,人无不大笑之。即为欧美人,而若班、葡之危弱,墨、中南美之乱暴,奚取焉?”〔205〕此处以为“孔子之教”已经超出中国之域,而成为东亚之“共同价值”。
1702083813
1702083814 1913年3月《拟中华民国宪法草案》云:“夫古文明国,若埃及、巴比伦、亚述、希腊、印度,或分而不能合,或寡而不能众,小而不能大,或皆亡而种亦灭。其有万里之广土,四万万之众民,以传至今日者,惟有吾中国耳。所以至此,皆赖孔教之大义结合之,用以深入于人心。故孔教与中国,结合二千年,人心风俗,浑合为一,如晶体然,故中国不泮然而瓦解也。若无孔教之大义,俗化之固结,各为他俗所变、他教所分,则中国亡之久矣。……且夫佛、耶、回教,皆全地大教,而久行于中国者也。回教既非宜于今进化之世矣;佛、耶二教虽美,而尊天养魂,皆为个人修善忏罪之义,未有详人道政治也,则于国无预也。惟孔教本末精粗,四通六辟,广大无不备,于人道尤详悉,于政治尤深博。故于立国为尤宜。……在外人于孔教犹特尊之,乃吾国人于自产之教主,受晶体之遗化,乃不思保全之乎?”〔206〕此处比较儒、佛、耶、回四教,以为最宜成为“普世价值”者,惟儒教而已。
1702083815
1702083816 1913年4月《以孔教为国教配天议》云:“《论语》曰:仁者爱人,泛爱众。韩愈《原道》,犹言博爱之谓仁。《大学》言平天下,曰絜矩之道。《论语》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岂非所谓博爱、平等、自由而不侵犯人之自由乎?《论语》、《大学》者,吾国贯角之童,负床之孙,所皆共读而共知之。昔日八股之士,发挥其说,鞭辟其义,际极人天,是时欧人学说未出未发,患国人不力行也。乃今得博爱、平等、自由六字,奉为西来初地之祖诀,以为新道德,品而以为中国所无也。真所谓家有锦衣,而宝人之敝屣也。夫《论语》、《大学》,孔子之学也,非僻书也,而今妄人不学无知,而欲以新道德为旧道德也。……以《论语》、《大学》、《中庸》之未知未读,而妄攻孔子为旧道德,妄攻中国无新道德,之人也,妄人也,之说也,瞽说也,岂足较哉?然而竟有惑焉者。举国之人饮狂泉,则以不狂为狂,昔为谬譬之言,今为实事也。嗟夫!吾四万万同胞,得无误饮狂泉乎?盍醒乎来!……凡五洲万国,教有异,国有异,而惟为僧出家者不行孔子夫妇之一道而已。此外乎,凡圆颅方趾号为人者,不能出孔子之道外者也。”〔207〕全球人类既均无出“孔子之道”之外,则“孔子之学”为“普世价值”必矣。
1702083817
1702083818 1920年前《与日人某君笔谈》云:“以今欧美人著书,无不以孔子为教,但中国蟊贼自攻耳。佛、耶两教只言神魂,而不言人道。孔子则自人生之内而饮食居处、衣服行为,外而人伦事物,无在不为之品节,故曰不可须臾离也。因天生之人性以立教,故曰谁能出不由户。若婆罗门之不娶不食,一旬一食,三日一食,则诚非孔教矣。否则不论何教,凡被服别声,饮食男女,皆在孔教范围之中也。但孔子不自尊,不托天神,为人生不可离之道。譬君主然,乱世则专制君主,平世则立宪君主,孔子如立宪君主,公其理于天下,不自尊焉。乃人道之至也。”〔208〕“皆在孔教范围之中”、“公其理于天下”等言,均是强调以“孔教”为“普世价值”。
1702083819
1702083820 1923年4月《开封演讲辞》云:“孔子圆通无碍,随时变通,无所不有,无可议者也。今之新学,自欧美归者,得外国一二学说,辄敢妄议孔子。岂知欧战之后,欧美人于边沁功利之说、克斯黎天演优胜劣败之论,行之已极,徒得大战之祸,死人千余万,财力皆竭,于是自知前人学说之未善。各国博士乃求于孔子之道,觉其人道切于人用,乃日渐尊崇之。吾尝见严复之书札:静观欧洲三百年之文明,只重物质,然所得不过杀人利己、寡廉鲜耻而已。回思孔子之道,真觉量同天地,泽被寰区。此非仆一人之私言,乃欧美学者之公论也。严又陵亦欧洲学者,翻译欧洲学说甚多,且旧归心基督教者,然晚年其论如此。又近有通博之学者,久游欧洲,昔甚反攻孔子者,今亦改而尊崇孔子。亦可知真理之不可破矣。”〔209〕“量同天地,泽被寰区”之说,自然带有“普世价值”之意味。
1702083821
1702083822 1923年4月《保定河北大学演讲辞》云:“一念之微,影响至巨。故孔子专从人身日用上设想,由小而推大,而天下之万事万物皆不外是矣。今俄克鲁泡金所言互助学说,即孔子之言仁。仁从二人,非互助而何?又如杜威所言之自由,则孔子‘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尽其性,即杜威力言自由。赫胥黎《天演论》言优胜劣败之说,即《中庸》所谓‘栽者培之,倾者覆之’。《春秋》三世,《礼运》小康、大同,各有分别。盖孔子之教无所不有,虽欲攻之,无从而攻之。既无从而攻之,则当学之法之。”〔210〕此处仍带有“以西化儒(中)”之痕迹,但其目的是为了证明儒学之“无所不有”与“无从而攻之”,是为了证明“孔子之教”就是最好的“普世价值”。
1702083823
1702083824 1923年6月《济南演讲辞》云:“法国克斯黎天演优胜劣败之论,行之已极,徒得大战之祸。于是知前人学说之末善,各国博士乃求之孔子之道,觉其人道切于人用,乃日渐尊崇之。吾尝见严复之书札曰:静观欧洲三百年之文明,只重物质,然所得不过杀人利己、寡廉鲜耻而已。回思孔子之道,真觉量同天地,泽被寰区。此非仆一人之私言,乃欧美学者之公论也。此亦可见公理之所在。”〔211〕此处以“公理”称“孔子之道”,亦有“普世价值”之意味。
1702083825
1702083826 1923年9月6日《答培山儒会书》云:“彼欧人者,向溺于边沁功利之说、赫胥黎天演优胜劣败之义。乃自德国死人千万,惨伤满目,乃知其欧美学说之不足。而求之万国,惟有孔子仁让之悦,足以救之。故近者欧美大尊孔学,此亦见圣道之至,所谓闇然日章,凡有血气,莫不尊亲也。……其必有光大之一日也。”〔212〕此处乃是典型的“以儒化西”、“以儒救西”之言论。
1702083827
1702083828 1923年10月7日《孔子圣诞日演讲辞》云:“近人多有攻击孔子者,而攻击者日日在孔子道之中,但彼不学而不知耳。孔子之道,包括天人,遍周文物,乃至鬼神、山川、昆虫、草木、大小、精粗、本末,四通六辟,无乎不在。故谓范围天下而不遏,曲成万物而不遗也。”〔213〕此处又以“孔子之道”为“普世价值”。
1702083829
1702083830 1923年11月《长安演讲录》云:“吾于患难处,以天游以为解忧之良方。自哥白尼出,知地为日之游星,而自古一天地之说破,地为天中最细物耳。人居地球之上,当知地球面积不过二万七千余里,合四百八十余万丈法里,一万二千八百粁。自德、俄外,各国际同盟会者四十五国,然居地面上,犹一村族耳。各国犹之比邻,一国犹之一家,同国之人犹之父子兄弟。故曰圣人能以天下为一家,中国为一人,乃实在事理,非为大言也。”〔214〕此处言“圣人”之言可为“普世价值”。
1702083831
1702083832 又云:“人知万物为天所生,则万物一体,人当本天之仁爱以爱万物、爱同类。同类之人,与吾同此耳目、同此心思者也。是以基督教言博爱,佛教言慈悲、言众生平等,孔子言仁。盖教主皆以慈爱为主,然亲亲、仁民、爱物有次第焉。言博爱而不言爱物,则爱之义未广。言众生平等而不分等差,则事有难行。……同类之中,又不能人人一律仁之爱之,故必由近及远、由亲及疏焉。吾有一杯茶、一升米,吾饮食之,先奉吾父母、兄弟、妻子而不及其他者,非不欲爱同类也,以尽请诸君饮之食之,力有不能、势有不可也。”〔215〕耶教之爱不及于物,狭矣;佛教之爱平及于万灵,不现实矣;惟儒教之爱有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之次第,既广大又切实可行。三教比较,康氏以为当以儒教为优。若言“普世价值”,儒教最有资格。
1702083833
1702083834 又云:“盖孔子之教,人类所不能外,中西一也。”〔216〕又云:“孔教中庸,以智、仁、勇三达德为要。大概佛家言广大圆明,智也;耶言博爱,仁也;回教勇猛严敬,勇也。知各教不外智、仁、勇,则吾人之求智、仁、勇以立道德之基,以宏道德之量,不可不勉也。”〔217〕此处不仅以儒教为“普世价值”,且以为佛、耶、回三教不过各为儒教之一个环节而已。此也许真为康氏约九十年前之真知灼见?虽内容有不妥,然“格局”不为错。
1702083835
1702083836 第七节 贯穿各期之一条主线:“尊儒(中)”
1702083837
1702083838 康有为在第一期“援西入儒(中)”,他是“尊儒(中)”的;在第二期“以西化儒(中)”,他是“尊儒(中)”的;在第三期“儒(中)西并尊”,他是“尊儒(中)”的;在第四期“以儒(中)化西”,他更是“尊儒(中)”的。“尊儒(中)”之立场,他终身坚守。
1702083839
1702083840 《康子内外篇·肇域篇》(1886)从全球地理大势上论“中国”之可尊:“中国在昆仑山为东龙,先聚气于中原,自汉以后,然后跨江以至闽粤,跨海以至日本。盖地球之远,固如是也。波斯、犹太于昆仑为西龙,故其文物次于中国。欧洲最远,故最迟,至罗马而乃盛也。”〔218〕
1702083841
1702083842 《与潘文勤书》(1888)从幅员、人口、历史上论“中国”之可尊:“夫以中国二万里之地,四万万之人,二帝三王所传礼治之美,列祖列宗缔构人心之固,君权之尊,四洲所未有也。使翻然图治,此真欧洲大国之所望而畏也。”〔219〕
1702083843
1702083844 《广艺舟双楫》(1890)论中国“文字”之可尊:“中国自有文字以后,皆以形为主,即假借、行草亦形也,惟谐声略有声耳。故中国所重在形。外国文字皆以声为主,即分篆、隶、行、草亦声也,惟字母略有形耳。中国之字,无义不备,故极繁而条理不可及;外国之字,无声不备,故极简而意义亦可得。盖中国用目,外国贵耳,然声则地球皆同,义则风俗各异。致远之道,以声为便。然合音为字,其音不备,牵强为多,不如中国文字之美备矣。”〔220〕
1702083845
1702083846 《与洪右臣给谏论中西异学书》(1891)论中国“人种”之可尊:“我中人聪明为地球之冠,泰西人亦亟推之。……凡西人所号奇技者,我中人千数百年皆已有之。泰西各艺皆起百余年来,其不及我中人明矣。”〔221〕
1702083847
1702083848 《桂学答问》(1894)论“孔学”之可尊:“孔子所以为圣人,以其改制,而曲成万物,范围万世也。其心为不忍人之仁,其制为不忍人之政。仁道本于孝弟,则定为人伦;仁术始于井田,则推为王政。”〔222〕
1702083849
1702083850 《上清帝第四书》(1895年6月30日)论“先圣义理”之可尊:“况中国地方二万里之大,人民四万万之多,物产二十六万种之富,加以先圣义理入人之深,祖宗德泽在人之后,下知忠义而无异心,上有全权而无掣肘,此地球各国之所无,而泰西诸国之所羡慕者也。”〔223〕
1702083851
1702083852 《南海师承记》(1896—1897)论“孔子”之可尊:“天下所宗师者,孔子也。义理制度皆出于孔子,故学者学孔子而已。孔子去今三千年,其学何在?曰在六经。夫人知之,故经学尊焉。”〔224〕
1702083853
1702083854 《日本书目志》(1898)论“六经”之可尊:“政治之学最美者,莫如吾《六经》也。尝考泰西所以强者,皆暗合吾经义者也。……故凡泰西之强,皆吾经义强之也;中国所以弱者,皆与经义相反者也。”〔225〕
1702083855
1702083856 又论《春秋》之可尊:“《春秋》者,万身之法,万国之法也。尝以泰西公法考之,同者十八九焉。盖圣人先得公理,先得我心也,推之四海而准也。”〔226〕
1702083857
[ 上一页 ]  [ :1.70208380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