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096864e+09
1702096864 [542]《论语·学而第一》“弟子入则孝”章、《为政第二》“或谓孔子”章(参见《学而第一》“有子曰其为人”章)、《颜渊十二》“齐景公问政”章和《阳货十七》“子曰小子”章。
1702096865
1702096866 [543]《诗》,第273、249页。
1702096867
1702096868 ——译按:《诗经·南山有台》:“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泂酌》:“岂弟君子,民之父母。”
1702096869
1702096870 [544]《论语·颜渊十二》:“子夏曰:‘商闻之矣: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1702096871
1702096872 ——译按:子夏引用的也是当时流行的俗语,并非孔子所言,尽管它与孔子思想并不矛盾。
1702096873
1702096874 [545]《论语·子罕第九》“子欲居九夷”章、《子路十三》“樊迟问仁”章和《卫灵公十五》“子张问行”章。韦利,第108页。
1702096875
1702096876 [546]赫梅尔,第352页。
1702096877
1702096878 [547]《论语·子路十三》:“叶公问政。子曰:‘近者悦,远者来。’”
1702096879
1702096880 [548]《论语·颜渊十二》:“哀公问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1702096881
1702096882 [549]《论语·里仁第四》“见贤思齐”章、《公冶长第五》“已矣乎”章、《颜渊十二》“司马牛问君子”章和《卫灵公十五》“躬自厚”章。
1702096883
1702096884 [550]《论语·子路十三》“子适卫”章、“善人教民”章、“以不教民战”章和《阳货十七》“子之武城”章,参见《为政第二》“道之以政”章。
1702096885
1702096886 [551]《论语·阳货十七》:“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1702096887
1702096888 [552]我并未忘记《论语·泰伯第八》中的一章:“夫子说:‘可以使人民去遵从,但却不能使他们去理解(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但这一章的意思并不完全清楚,我们不知道它的语境和具体的参照系。
1702096889
1702096890 ——译按:其实,在孔子时代,很难想象让大众参与政治,就连孔子本人也不易从政。即使是当代社会,普通人对国家的重大决策又能参与多少呢?大众的接受普通教育与实际参与政治并不能等同。
1702096891
1702096892 [553]《论语·子路十三》:“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这不是仅仅指军训,参见此章之前的一章“善人教民七年”。
1702096893
1702096894 [554]许多学者对所谓的“仁”的美德长篇大论。但我们在读罢他们的讨论并考虑了《论语》中有“仁”出现的章节之后,仍然难以看出如何才能给“仁”下一个比“德行”、“美德”或“完善之德”更接近的定义。汉字“德”也是“德行”之意,有时它毋宁是指一个人或事物的品质,不论是好的或坏的,因为我们可以讲一个囚犯的“罪(恶的德)行”。可是,在《论语》中,德与仁有时能互换,这在《宪问十四》“有德者”章中是特别明显的,并且当我们比较《雍也第六》“樊迟问知”章和《颜渊十二》“樊迟从游”章时,也会看出这一点。韦利几乎总是把“德”解释为“内在力量”。在我看来,“德”似乎是个在后来比在孔子时代更普遍使用的概念。然而,当它表达在《宪问十四》“或曰以德报怨”章时,似乎是“内在力量”的解释也站不住脚了。
1702096895
1702096896 [555]《论语·宪问十四》中子路、子贡与孔子讨论管仲的章节,以及《卫灵公十五》:“君子贞而不谅。”
1702096897
1702096898 [556]《论语·先进十一》“季子然问”章。
1702096899
1702096900 [557]——译按:中国古代的御史制度与当代民主制度有着本质的不同。御史的劝谏只是提出意见,君主能否接受,并无制度上的保证;而且,这种意见又往往是时效性的,针对一人一事而发,不可能具有长久的法律效力。顾氏之论未免浮泛,且过分乐观。
1702096901
1702096902 [558]《论语·里仁第四》“苟志于仁”章、“放于利”章、“君子喻于义”章,《雍也第六》“樊迟问知”章,《述而第七》“富而可求”章和《宪问十四》“子路问成人”章。
1702096903
1702096904 [559]《论语·宪问十四》“子路问成人”章和《子张十九》首章。
1702096905
1702096906 [560]《论语·述而第七》:“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1702096907
1702096908 [561]《论语·里仁第四》:“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1702096909
1702096910 [562]《论语·宪问十四》:“知其不可而为之。”
1702096911
1702096912 [563]《孟子·公孙丑上》:“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1702096913
[ 上一页 ]  [ :1.70209686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