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096914
[564]《论语·颜渊十二》:“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1702096915
1702096916
[565]《论语·述而第七》:“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1702096917
1702096918
[566]《论语·子罕第九》:“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702096919
1702096920
[567]《论语·卫灵公十五》:“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1702096921
1702096922
[568]《论语·子罕第九》:“毋友不如己者。”亦见《学而第一》“君子不重则不威”章。
1702096923
1702096924
[569]康德,卷九,第339页。
1702096925
1702096926
[570]《论语·学而第一》:“泛爱众而亲仁。”
1702096927
1702096928
[571]《论语·里仁第四》“子曰参乎”章。
1702096929
1702096930
[572]《论语·卫灵公十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702096931
1702096932
[573]《论语·雍也第六》:“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1702096933
1702096934
[574]康德,卷八,第47页。
1702096935
1702096936
[575]康德,卷九,第230页。
1702096937
1702096938
[576]《论语·子罕第九》“子欲居九夷”章。
1702096939
1702096940
[577]《论语·颜渊十二》“季康子问政”章。
1702096941
1702096942
[578]《论语·子路十三》:“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
1702096943
1702096944
[579]《论语·雍也第六》:“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1702096945
1702096946
[580]《论语·阳货十七》:“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1702096947
1702096948
[581]《论语·公冶长第五》“宰予昼寝”章。
1702096949
1702096950
[582]《论语·阳货十七》:“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1702096951
1702096952
[583]确实,《论语·季氏十六》中的一章说:“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那些生来就拥有知识的人,是最高层次的人)但这部分几乎肯定是虚构的,见原书第221页。
1702096953
1702096954
[584]《孟子·离娄上》“孟子曰规矩”章。
1702096955
1702096956
[585]甚至孟子都认为《书》是“与其都相信它,还不如没有它”。(《孟子·尽心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而在荀子这位极权主义者那里,宣称学习的方法是“开始于诵读经典,结束于学习礼”。(《荀子·劝学》:“始于诵经,止于学礼。”)
1702096957
1702096958
——译按:上述孟子的说法并不是怀疑《书》的思想,而是在探讨《书》的记述方式。
1702096959
1702096960
[586]《论语·阳货十七》“宰我问三年之丧”章。
1702096961
1702096962
[587]《论语·子罕第九》:“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1702096963
[
上一页 ]
[ :1.70209691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