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097014
[611]《论语·先进十一》:“过犹不及。”
1702097015
1702097016
[612]《论语·雍也第六》:“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1702097017
1702097018
[613]韦伯,第121页。
1702097019
1702097020
[614]埃斯卡拉,第74页。
1702097021
1702097022
[615]《论语·雍也第六》“质胜文”章。
1702097023
1702097024
[616]《论语·雍也第六》:“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人)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1702097025
1702097026
[617]《论语·泰伯第八》:“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1702097027
1702097028
[618]《论语·卫灵公十五》:“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1702097029
1702097030
[619]柏拉图(4),第740页。
1702097031
1702097032
[620]《论语·述而第七》“述而不作”章和“我非生而知之”章。
1702097033
1702097034
[621]柏拉图(3),第464页;(4),第739页;(4),第797—798页。
1702097035
1702097036
[622]董,卷一,第2—4页。
1702097037
1702097038
[623]《书》,第386、390、391页;《诗》,第509页。
1702097039
1702097040
[624]郭沫若(2),34a、132a、133a、134b—135a。
1702097041
1702097042
[625]《论语·为政第二》“子张问”章、《八佾第三》“周监于二代”章和《子罕第九》“麻冕”章。参看《盐铁论》(2),第79页。
1702097043
1702097044
[626]《论语·八佾第三》:“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参看《礼记》,卷二,第324页。
1702097045
1702097046
[627]《论语·卫灵公十五》:“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
1702097047
1702097048
[628]《论语·八佾第三》:“夫子说:‘射箭并不在意射穿(靶)皮,因为人的力量是不同的。这是古旧的方法。’”(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但是,这种从强调力量到单纯强调技能的变更,不是我们应该在旧的军事贵族政治中预料到的东西,而更像是孔子取代纯军事观的总体努力中的一部分。支持这一观点的事实是《仪礼》(卷一,第95页)中的一句:“不射穿靶的箭,尽管它射中了,也是不记分的。”可是,同一本书在后文又使用了《论语》的文字,说:“根据礼,射箭不在意射中靶皮。”(《仪礼》卷一,第119页)《仪礼·乡射礼》:“礼,射不主皮。”
1702097049
1702097050
[629]《孟子·尽心下》末章“由尧、舜至于……”。
1702097051
1702097052
[630]顾颉刚(2),第135页。
1702097053
1702097054
[631]《尚书·禹贡》,其成书于前儒家时期,是《书》中提到禹的唯一地方。
1702097055
1702097056
[632]郭沫若(2),203b、247a。
1702097057
1702097058
[633]《诗》,第622页。《论语·宪问十四》“南宫适问”章。
1702097059
1702097060
[634]在孔子时代,“楷模帝王”的口头传说尚处在胚胎阶段,其证据来自这样的事实:比如,后稷这位周王室的神秘的远祖,《论语·宪问十四》“禹稷躬稼”章提到他“拥有帝位”。根据传说中的帝王世系,这是弄错年代的荒谬之语。
1702097061
1702097062
——译按:如果后稷是周人的始祖,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也可以说他最终拥有了天下。这是一种传统观念,与弄错年代与否没有关系。对类似这种问题的理解,西方人士往往难于通融。
1702097063
[
上一页 ]
[ :1.70209701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