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098032
1702098033
[21]——译按:《孟子·告子上》:“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
1702098034
1702098035
[22]《荀子·儒效》:“逢衣浅带,……术缪学杂,……其衣冠行伪(为)已同于世俗矣。……呼先王以欺愚者而求衣食焉。……随其长子,事其便辟,举其上客……”
1702098036
1702098037
[23]《礼记·儒行》。这句话被认为是孔子所说,而《礼记》的整个这一章明显是后来写成的和不足凭信的。见本书注。
1702098038
1702098039
——译按:《儒行》:“今众人之命儒也妄常,以儒相诟病。”
1702098040
1702098041
[24]见本书注。
1702098042
1702098043
[25]《墨子·非儒下》:“贪于饮食,惰于作务,陷于饥寒,危于冻馁……夫(春)夏乞麦禾。五谷既收,大丧是随。子姓皆从,得餍饮食。毕治数丧,足以至矣……富人有丧,乃大悦,喜曰:‘此衣食之端也。’”
1702098044
1702098045
[26]《论语·八佾第三》“林放问礼之本”章;参见《子张十九》:“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
1702098046
1702098047
[27]柏拉图(4),第695页。
1702098048
1702098049
[28]《孟子·尽心上》:“孟子曰:‘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疢疾。’”亦见于《国语》卷五和《书》第466—468页。后一种资料中的观点与上文引述的柏拉图的那一段很相似。它来自《无逸》,这一篇不是(如它自称的那样)远到周公时代的作品,但它可能是汉代以前的作品。
1702098050
1702098051
[29]《论语·为政第二》“君子不器”章、《子罕第九》“大宰问于子贡”章和《子路十三》“樊迟请学稼”章。
1702098052
1702098053
[30]当然,我们没有忘记,《礼记》的很大部分是《荀子》的模本。但在此我讲的是“更粗俗乏味的那些部分”。
1702098054
1702098055
[31]《墨子》(2),第82、189、239页。
1702098056
1702098057
——译按:《墨子·非命中》:“自古及今,生民以来者,亦尝见命之物,闻命之声者乎?则未尝有也。”《兼爱中》:“诸侯相爱则不野战。”
1702098058
1702098059
[32]胡适对这本书的批评(胡,第151—152页)我认为是很精彩的;亦见冯,第80—81页。
1702098060
1702098061
[33]《淮南子·要略》。
1702098062
1702098063
[34]《墨子》(2),第237—238页。
1702098064
1702098065
[35]《墨子》(2),第125页。
1702098066
1702098067
——译按:《节葬下》:“匹夫贱人死者,殆竭家室乎。诸侯死者,虚车府。”
1702098068
1702098069
[36]《论语·八佾第三》“林放问礼”章、《子罕第九》“子疾病”章和《先进十一》“颜渊死”章。墨子说,在他那时,有许多“士”和“君子”怀疑厚葬和长期守丧是否妥当[《墨子》(2),第125页]。墨子也攻击了三年守丧的做法,而正如我们所见,孔子对此有明确的倡导。
1702098070
1702098071
[37]《荀子·礼论》。
1702098072
1702098073
[38]《墨子》(2),第219、230—233页。
1702098074
1702098075
——译按:《墨子·公孟》:“君子共(恭)己,待问焉则言,不问焉则止。譬若钟然,扣则鸣,不扣则不鸣。”
1702098076
1702098077
[39]《墨子》(2),第201页注[1]。亦见胡,第151页。许多事情不自觉地暴露出了《非儒》篇的作伪特点。在其中,并且明显地只是在这一篇中,孔子被称作“孔某”。用这种方式讲说孔子是在儒家学派中流行起来的,因为极端的孝行禁止称呼夫子个人的名字。可是,这种用法是后来才有的;它并未出现在《论语》,也没有出现在《孟子》之中,尽管孟子晚于墨子并且是一位良好的儒者。在这一篇中,对孔子的攻击是最不合情理的。
1702098078
1702098079
——译按:关于顾氏对“孔某”这一称呼的误解,见本书注中译者的辩正。
1702098080
1702098081
[40]《墨子·公孟》。
[
上一页 ]
[ :1.70209803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