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098132e+09
1702098132
1702098133 [63]我的这个结论是以对文献和金文的考证为基础的。顾颉刚持相同的观点,并引证了多方面的丰富证据,见顾(6),第33—42页。
1702098134
1702098135 《孟子·告子下》有一段文字,讲的是齐桓公会盟诸侯时所制定的誓约中的一项条文:“士人不得世袭做官(士无世官)。”这段文字是很奇特的。从后文特别提及的“大夫”来看,这个要求看上去只是专门针对低级官员提出的。孟子这么表述,很可能是为了他所倡导的世袭占有高官(世卿世禄)的观点作铺陈的(《梁惠王下》、《滕文公上》)。顾颉刚指出,在《公羊传》和《穀梁传》中,这个誓约中的词语是相当不同的,并认为孟子的表述是不可靠的[顾(6)4.1]。确实,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孟子的表述看上去是很奇怪。
1702098136
1702098137 [64]公正地讲,孔子显然不知道这种书的内容,然而,孟子却点出了它的书名并引用了它的内容(《孟子·万章上》)。顾颉刚认为,现存《尧典》仅仅是完成于汉代,顾(6),第98—99页。
1702098138
1702098139 [65]顾立雅,第55—89页。
1702098140
1702098141 [66]《孟子·尽心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1702098142
1702098143 ——译按:根据《孟子》的上下文,孟子所说的“不如无书”,并不是说这种书是伪书,而是说不能仅从字面上理解这种书籍所记载的历史事件,因为记述者对事件总有一些夸张性或渲染性的描写。另外一个非常值得强调的事实是,这个时代的所谓伪书,只是想通过古人表达今人的思想,并且重在表达愿望,而不是作者个人从中获利,因为写作这种伪书者并没有留下个人的痕迹。
1702098144
1702098145 [67]《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孟轲……受业子思门人。”
1702098146
1702098147 [68]崔,卷四。
1702098148
1702098149 [69]《孟子·公孙丑下》:“孟子致为臣而归。”《告子下》:“夫子在三卿之中。”
1702098150
1702098151 [70]《孟子·万章上》“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章、“万章问曰人有言”章;《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1702098152
1702098153 [71]《孟子·梁惠王下》:“国人皆曰可杀……然后杀之。”
1702098154
1702098155 ——译按:照一般的理解,孟子所谓“国人”,指的是贵族阶层,不包括普通百姓。“国人”的另一种常见的解释是都城之中的所谓自由民。
1702098156
1702098157 [72]《孟子·梁惠王下》“孟子见齐宣王曰为巨室”章;《公孙丑上》:“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1702098158
1702098159 [73]《孟子·梁惠王上》末章、《梁惠王下》“齐宣王问曰人皆谓我毁明堂”章、《公孙丑上》“孟子曰尊贤使能”章和《滕文公下》“彭更问”章。
1702098160
1702098161 [74]《孟子·梁惠王上》首章,《滕文公下》“彭更问”章,以及《论语·里仁第四》“放于利”章、“君子喻于义”章,《子路十三》“子夏为莒父宰”章,《宪问十四》“子路问成人”章和康德(2),第66页。
1702098162
1702098163 [75]《论语·子路十三》“苟正其身”章。
1702098164
1702098165 [76]《孟子·滕文公下》“孟子谓齐宣王”章、“齐宣王问曰汤放桀”章,《公孙丑下》“沈同以其私问”章和《万章下》末章。
1702098166
1702098167 [77]《孟子·公孙丑下》“孟子谓媸娃”章。
1702098168
1702098169 [78]《孟子·万章下》“万章问士之不托诸侯”章。
1702098170
1702098171 [79]《孟子·万章下》“万章曰敢问不见诸侯”和《尽心上》“孟子曰古之贤王”章。
1702098172
1702098173 [80]《孟子·离娄下》“曾子居武城”章。
1702098174
1702098175 [81]《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去齐”章,参见《尽心上》“孟子自范之齐”章。
1702098176
1702098177 [82]《孟子·万章下》“君子有三乐”章。
1702098178
1702098179 [83]《孟子·离娄上》:“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故沛然德教溢乎四海。”
1702098180
1702098181 [84]《孟子·梁惠王下》:“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欤)?”
[ 上一页 ]  [ :1.70209813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