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103604
4.23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1702103605
1702103606
【译】 孔子说:“因约束自己而犯过失,这是少有的。”
1702103607
1702103608
【注】 《朱注》谢氏曰:不侈然以自放之谓约。尹氏曰:凡事约则鲜失,非止谓俭约也。
1702103609
1702103610
【记】 中国人却因此而太约束自己,曾造成对人性的巨大损害。当然,孔老夫子这句话从道理上讲,或一般地说,并无错误。
1702103611
1702103612
4.24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1702103613
1702103614
【译】 孔子说:“君子要少说话,多做事。”
1702103615
1702103616
【注】 《朱注》谢氏曰:放言易,故欲讷;力行难,故欲敏。
1702103617
1702103618
【记】 在《论语》中,孔子多次反对“佞”、“巧言”,欣赏“木讷”等等,似与今日西方哲学以语言为家园、为人的根本大异其趣。也许这就是“太初有言”(《圣经新约·约翰福音》1.1)与“太初有为 (道)”的区别?“道”是道路。在儒学首先是行为、活动,并且是由人道而天道,前者出而后者明。歌德《浮士德》说,不是太初有言,亦非太初有力,也非太初有心,而是太初有为(act),似颇合中国哲理,即有高于和超出语言的“东西”。这东西并非“言”、“心”、“力”,而是人的(在浮士德也许仍是天—上帝的)“行”:实践、行为、活动。《论语》全书贯穿着的正是行为优于语言的观点。这样才表里如一、言行一致而塑造出健康的人性,这便是儒学基本精神。正是它,才能不同于纯哲学。一般哲学并不如此要求,只有宗教才要求人的行为必须符合教义。在儒学,它发展为“工夫即本体”的深刻的哲学命题,宋明理学大家尚能时时警惕自己,使言行合一。但其末流以至今日的现代新儒家就未必如此。现代新儒家使儒学成为纯课堂的思辨哲学,已失去其本应有的准宗教品德了。
1702103619
1702103620
4.25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1702103621
1702103622
【译】 孔子说:“有德的人不会孤单,定会有人来亲近。”
1702103623
1702103624
【注】 《朱注》:邻,犹亲也。德不孤立,必以类应。
1702103625
1702103626
【记】 不必有朋自远方来,近邻即有真理的同伴。这是情感的信念,也是现实的经验。可见“德”之社会实践性 。
1702103627
1702103628
4.26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1702103629
1702103630
【译】 子游说:“事奉国君,太烦琐,便会受到羞辱。对待朋友,太烦琐,便会遭到疏远。”
1702103631
1702103632
【注】 《朱注》程子曰:数,烦数也。胡氏曰:事君,谏不行则当去;导友,善不纳则当止。至于烦渎,则言者轻,听者厌矣。是以求荣而反辱,求亲而反疏也。范氏曰:君臣朋友皆以义合,故其事同也。
1702103633
1702103634
《杨注》《颜渊篇第十二》:“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无自辱焉。’”也正是这个意思。
1702103635
1702103636
【记】 可见,据原典儒学,君臣有相近于朋友一伦的地方,即应有某种独立性。即使臣下对君上的善意忠告,也只能适可而止,不可勉强。这与后世所谓“忠臣不惮辱”、以死相谏等行为、观念颇不相同。这不同来自古代氏族社会与后世大一统专制帝国的不同。其实,连好朋友都不耐烦听你的意见,何况君主?尽管你一片好心,坚持仁义,徒然自取其辱。这种经验之谈,在黑格尔也许笑为处世格言,却有深刻的人生道理,即如何具体维系个体独立和人格尊严的重要。虽然儒学始终未能发展出如康德“人是目的”的哲学理论,却一开始就包含有这种思想的因素。它应可成为今日建构社会性公德的重要资源。12.23章同。
1702103637
1702103638
1702103639
1702103640
1702103642
论语今读(最新增订版+《论语》索引) 公冶长第五
1702103643
1702103644
共二十八章
1702103645
1702103646
5.1 子谓公冶长 :“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1702103647
1702103648
【译】 孔子说公冶长:“可以嫁女儿给他。虽然被关在监狱里,并不是他的罪过。”把自己女儿嫁给了她。
1702103649
1702103650
【注】 《朱注》:夫有罪无罪,在我而已,岂以自外至者为荣辱哉?
1702103651
1702103652
【记】 孔子不以一时之荣辱取人,虽在今日,亦属不易。
1702103653
[
上一页 ]
[ :1.70210360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