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104526e+09
1702104526
1702104527 【记】  孔子反对这样做。孔子言“天”、言“命”而不言“祷”,颇不同于诸多宗教, 不去刻意请求上帝鬼神的特殊保护和帮助。尽伦尽责也就心安理得,即使功败垂成,也无可追悔怨恨。如前面已讲,儒学主张“尽人事而听天命”,并不希冀偶然、神意、奇迹。 “天命”者,非人力所能控制、主宰。人虽然能“参天地赞化育”,但毕竟有一定限度;遇到极限而失败毁灭,也不求分外之恩宠神赐,这才真正保持了人的尊严。
1702104528
1702104529 7.36 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1702104530
1702104531 【译】  孔子说:“奢侈的人不谦逊,节俭的人固执。与其不谦逊,宁肯固执。”
1702104532
1702104533 【注】  《集释》《皇疏》:二事乃俱为失。若不逊陵物,物必害之,顷覆之期,俄顷可待。若止复固陋,诚为不逮,而物所不侵。
1702104534
1702104535 【记】  上注仅就外在功过利害讲,也许更有兴味的是奢侈与骄傲(不逊)、特别是俭朴与固执之间的心理联系的问题。孔子这话似经验谈,在今日生活中也常可看到。奢侈与骄傲、傲慢常连在一起,而俭朴与固执也常莫相违。人性心理中的这种具体关联和联系,是《论语》中所提出而值得继续研究的问题。
1702104536
1702104537 7.37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702104538
1702104539 【译】  孔子说:“君子心怀宽广,小人老是烦恼。”
1702104540
1702104541 【注】  《集释》《皇疏》引江熙云:君子坦尔夷任,荡然无私。小人驰竞于荣利,耿介于得失,故长为愁府也。
1702104542
1702104543 【记】  “戚戚”或作“忧惧”、“愁闷”、“局促”解。“坦荡荡”多作“宽广”解。又是讲心理与为人的关系,并把为人、做事落在心理状态上,作为一种生活境界,正本读所要讲的孔学。
1702104544
1702104545 7.38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1702104546
1702104547 【译】  孔子温和而严肃,有威仪而不凶猛,恭敬而安详。
1702104548
1702104549 【注】  《集释》李光地《论语札记》:喜怒哀乐,圣与人同。当其喜,则温之气形;当其怒,则威之气形;及乎喜怒未发,则恭之意常在也。
1702104550
1702104551
1702104552
1702104553
1702104554 论语今读(最新增订版+《论语》索引) [:1702102456]
1702104555 论语今读(最新增订版+《论语》索引) 泰伯第八
1702104556
1702104557 共二十一章
1702104558
1702104559 8.1 子曰:“泰伯 ,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1702104560
1702104561 【译】  孔子说:“泰伯,那可以说是最高德行了啊。三次让出国君位置。老百姓真不知如何来称赞他。”
1702104562
1702104563 【注】  《朱注》:泰伯,周太王之长子。
1702104564
1702104565 【记】  什么是这“三让”?为什么让?它有何价值和意义?历代考证虽多,但真相很难清楚,因此只能纯依字面解读为“让”。“让”本是“礼”的一个重要特征(见4.13章),而能多次出让那“圣人之大宝曰位”的最高领导位置,当然极不容易,所以老百姓都不知道如何来说明、称赞他。其实,这不过是远古氏族制度的民主遗风的表现。中国古代文献中关于避开“皇位”逃跑躲藏的故事便有多起,都有其真实的历史背景,不像后代抢着要坐这“大宝”之位。因远古氏族首领勤奋辛苦,无任何特权,倒的确是“为人民服务”的公仆。这就是为什么对照后世现实,儒家把理想国、乌托邦放在“复三代之盛”上,反而具有了“民主”味道。
1702104566
1702104567 8.2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1702104568
1702104569 【译】  孔子说:“恭敬而不懂礼会疲劳;谨慎而不懂礼会懦弱;勇敢而不懂礼会动乱;直率而不懂礼会伤人。君子用深厚感情来对待亲族,老百姓就会走向于仁;不遗弃老朋友,平民百姓间的人情就不会淡薄。”
1702104570
1702104571 【注】  《集释》王闿运《论语训》:言治民在端本也。恭,供给敬事也,若课农桑兴水利之事,无礼节之,则劳民也。慎,谓卑约省事。“葸”一作“偲”,惊不附人也。勇于行则民亦好勇,故易乱。好直绳则民不堪,如束绳为绞也。
1702104572
1702104573 【记】  这章上下段,文意不连。如连在一起讲,则应如注,都作如何“为政”读。这里又大讲“礼”的重要性,任何人情、为政、做人,都“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1.12章)。“礼”是各种执政行事的规矩准则,同时也是个体为人做事的尺度,否则就会“疲劳”、“懦弱”、“动乱”、“伤人”。前后的连接应为“礼”与“仁”的关系,即“笃于亲”应属于礼制,“兴于仁”则与情感有关。前面的礼制也正可以节制、规范各种含有情感的态度(恭、慎)、行为(勇、直),因此“礼”作为人文、理性,正是规范、塑造、建立各种内心情感即人性所在的尺度,孔子之所以再三讲“立于礼”、“克己复礼为仁”,均应作此解。因之,礼制人伦不只在理性关系,而更在融理于情的人情味道上,中国传统以家庭成员间的关系为轴心的“人情味”和理性的社会关系是连在一起的。
1702104574
1702104575 8.3 曾子 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 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 上一页 ]  [ :1.70210452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