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104769e+09
1702104769 【译】  达巷地方的人说:“伟大的孔子,他博学,却没有成名的专长。”孔子听了,对学生们说:“我干哪一行呢?赶车呢还是射箭?我赶车好了。”
1702104770
1702104771 【注】  《朱注》:执,专执也。射、御皆一艺,而御为人仆,所执尤卑。言欲使我所执以成名乎?然则吾将执御矣。
1702104772
1702104773 【记】  这章和上章一样,也不好理解。依传统注疏,勉强按字面译出。当“通人”还是当专家?哲学家、思想家大多不是专家,于是孔子感叹说:那我就当个最低级的专家吧。“六艺莫粗于射、御,而御又较射为粗”(李光地《论语札记》),说同朱注。如今在“思想告退而学问方滋”的当代中国,“执御乎执射乎”?还是不“成名”也罢。
1702104774
1702104775 9.3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1702104776
1702104777 【译】  孔子说:“用麻来纺织帽子,这是礼制;今天用丝织,俭朴,我跟随大家。堂下作揖,这是礼制;今天改在堂上,傲慢,虽然违反大家,我还是坚持堂下。”
1702104778
1702104779 【注】  《集释》《集解》:冕,缁布冠也。古者绩麻三十升布以为之。……纯,丝也。丝易成,……俭。
1702104780
1702104781 【记】  孔子对传统礼制,有坚持有不坚持,即所谓“经”(原则性)与“权”(灵活性)。以此例看来,涉及原则性而必须坚持的,大都属于直接联系内心情感的行为活动;可以不必坚持的,大多是纯外在的仪文规矩。 如“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因废除祭祀仪式,直接关系孝的内心情感与行为,所以必坚持;而“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则表明一般地说纯粹外在形式的仪文并不很重要。可见,孔学原以心理情感为根基。
1702104782
1702104783 9.4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1702104784
1702104785 【译】  孔子断绝了四种毛病:不瞎猜,不独断,不固执,不自以为是。
1702104786
1702104787 【注】  《朱注》:意,私意也。必,期必也。固,执滞也。我,私己也。
1702104788
1702104789 《集释》:亿,乃测度之义。朱子释为私意,以伸其天理流行之说,已属不合。陆王派直将“意”字解为“意念”之意,以无意为不起念,更为强经就我。
1702104790
1702104791 【记】  什么是“我”?这是最大问题。活着的个体的“我”的“真实性”或“意义”何在?加缪(Camus)说自杀是哲学根本问题,即此之谓,即我活着的意义何在? 为什么我必须活?后现代的理论认为我已成为碎片,并没有一个完整的我,我即是此时此刻。于是追寻“什么是我”也就没有意义了。这样,人也就近乎动物,动物不需要有自我意识,不需要因果范畴,不需要想过去未来。当下的“存在”也即是无思虑、无理性的欲望、冲动、本能而已。人类由此反异化、反机器、反理性而最终走上动物之途?但是,人就是动物吗?“我”就是碎片吗?值得再思虑。 孔子的“无我”与此距离太大了。“不自以为是”应包括不自以为真理在手和不以自己的得失、利益为原则或准绳。
1702104792
1702104793 9.5 子畏于匡 ,曰:“文王 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 人其如予何?”
1702104794
1702104795 【译】  孔子被囚禁在匡地,说:“周文王已经死了,文化不就在我这里吗?如果上天真要消灭这文化,那么后人也就不会有这文化了。如果上天不愿消灭这文化,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
1702104796
1702104797 【注】  《集释》俞樾《群经平议》:畏于匡者,拘于匡也。《通典》引王肃注曰:“犯法狱死谓之畏。”是畏为拘囚之名,后人不达古义,曲为之说,盖皆失之。
1702104798
1702104799 【记】  “后死者”是指孔子本人呢?还是指孔子之后的人?从后说。孔子以传道即保存、传递“先王之道”自许,即今之所谓文化责任感、历史责任感是也。
1702104800
1702104801 有人以此章言“天”,释孔子为有神论者;因此章暗示上天将有意保存此文化,是以“天”为有意志有人格。其实孔子所言包括本章,于此仍相当含糊,并不明确,明确者似只赋予宇宙以温暖的肯定生命的情感色彩而已。从《周易》到董仲舒以至宋明理学之理不离气,良知不离感性,直到康有为、谭嗣同大讲电即仁,以太乃仁等等,均此传统:一种泛情感的人生观和宇宙观。程明道以医家言“麻木不仁之仁”来解孔学,与谭嗣同所言“仁等于通”几乎相同,均此泛情感哲学也。孔子将上古巫术狂热之“情”化为此哲学之理性之“情”,其中包含人道(济世救民)、人格(独立自主)、历史责任感(信义)等等,固远不止于认识矣。但又含认识于其内,故又有后世之知行合一、格物致知等等学说。
1702104802
1702104803 9.6 太宰问于子贡 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 曰:“因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1702104804
1702104805 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1702104806
1702104807 【译】  太宰问子贡说:“你的老师是位圣人吧?为什么这么多才多艺?”子贡说:“这是上天要他做圣人,而且使他多才多艺。”
1702104808
1702104809 孔子听到了,说:“太宰知道吗?我年少时穷苦,所以学会了各种技艺。君子需要这么多的技术吗?不需要。”
1702104810
1702104811 【注】  《朱注》:言由少贱故多能,而所能者鄙事尔,非以圣而无不通也。
1702104812
1702104813 【记】  最后一句也可译作:“这些技艺对君子是太多了吧?不多。”强调的是才能由学习而得,并非“天纵之圣”,大不同于各种教主。
1702104814
1702104815 9.7 牢 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1702104816
1702104817 【译】  牢说:“老师说过,我因为没做官,所以才学得许多技术。”
1702104818
[ 上一页 ]  [ :1.70210476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