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104919e+09
1702104919 【记】  钱解甚好。好色之色亦可作宽泛解,不必止于女色,一切过度之华美文饰均是。
1702104920
1702104921 9.19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1702104922
1702104923 【译】  孔子说:“譬如造山,只差一筐土,如果中断,我也就停止了。譬如在平地上,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继续,我也就干下来了。”
1702104924
1702104925 【注】  《朱注》:盖学者自强不息,则积少成多;中道而止,则前功尽弃。
1702104926
1702104927 《正义》《大戴礼记·劝学》云: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702104928
1702104929 【记】  此即所谓“愚公移山”,强调韧性,自有成效。荀子《劝学》与上述《大戴礼记》同,此中华民族之根本精神与儒学有关,而无关乎道、法、阴阳也。儒学之为中华文化主干,固宜。
1702104930
1702104931 9.20 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 也与!”
1702104932
1702104933 【译】  孔子说:“和他谈了,就不松懈怠惰的,大概是颜回吧。”
1702104934
1702104935 【注】  《朱注》:惰,懈怠也。
1702104936
1702104937 【记】  与上章相呼应,“不惰”即坚持也。
1702104938
1702104939 9.21 子谓颜渊 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1702104940
1702104941 【译】  孔子评论颜回说:“真可惜啊!我只见他不断前进,从没看他停止过。”
1702104942
1702104943 【注】  《朱注》:颜子既死而孔子惜之,言其方进而未已也。
1702104944
1702104945 【记】  与上章同。
1702104946
1702104947 9.22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1702104948
1702104949 【译】  孔子说:“禾苗存活了,却未能成长结穗,有的吧。成长结穗了,却未能凝浆结实,有的吧。”
1702104950
1702104951 【注】  《朱注》:谷之始生曰苗,吐华曰秀,成谷曰实。盖学而不至于成,有如此者,是以君子贵自勉也。
1702104952
1702104953 【记】  不韧性坚持,便常如此。常见年轻人稍有成就即沾沾自喜甚至骄傲自大,很快便不再长进,终于无成。无果实的花朵,绚灿惑人,一时而已。
1702104954
1702104955 用苗之秀、实即生命之成长来喻人生、学问,甚好。中国画论、文论、诗画亦常用骨、肉、血、气等身体词汇来描述论理,盖均与生命有关。中国重生命,重感性,这个生气盎然的“一个世界”观,几乎无处不在。 大小宇宙、医学、书画、人格、气节、审美、道德……均生命之体现。所以“神”、“气”、“韵”、“骨”概念到处可用,普及于文、史、哲、医家、术数,此固中国文化之特征。
1702104956
1702104957 9.23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1702104958
1702104959 【译】  孔子说:“年轻人是可敬畏呀,怎么能认为后来的不如今天的人呢?一个人到了四十岁五十岁还不明白道理,那也就不值得敬畏了。”
1702104960
1702104961 【注】  《集释》林春溥《四书拾遗》王阳明曰:无闻是不闻道,非无声闻也。
1702104962
1702104963 【记】  可见轻视年轻人似由来久远,孔子反对。但孟子之“三达尊”,至今仍有影响。很多解释作“四十五十还没成名”,不从,采王阳明说,勉励进德修业、时不我待也。
1702104964
1702104965 9.24 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未如之何也已矣。”
1702104966
1702104967 【译】  孔子说:“符合礼制规矩的话,怎么能不听从呢?改正错误才可贵。符合自己心意的话,怎么能不高兴呢?分析一番才可贵。盲目高兴,不加分析;表面接受,实际不改;那我也就没办法了。”
1702104968
[ 上一页 ]  [ :1.70210491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