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104969
【注】 《集释》湛若水《四书训测困勉录引》:说而不绎,犹不说也,而甚于不说。从而不改,犹不从也,而甚于不从。何也?不说不从者,即锢蔽日甚,然此念一转,其奋发犹可望。亦从亦说,只是不绎不改,全是顽皮心性,如何着手?
1702104970
1702104971
【记】 爱听好话而难改过错,古今同病。孔子总讲具体问题,而不空谈性理,这才能真正塑建人性。
1702104972
1702104973
9.25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1702104974
1702104975
【译】 孔子说:“以忠诚信实为主,没有不如自己的朋友。有了过失,不怕去改正。”
1702104976
1702104977
【注】 《正义》:慎所主、友,有过务改,皆所以为益。
1702104978
1702104979
【记】 与1.8同。重出。
1702104980
1702104981
9.26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702104982
1702104983
【译】 孔子说:“可以剥夺三军主帅的权力,休想剥夺一个普通人的意志。”
1702104984
1702104985
【注】 《集释》《论语意原》:可夺者所主在人,不可夺者所主在我。
1702104986
1702104987
【记】 将道德人格的崇高表达无遗,至理名言。梁漱溟在“批孔”高潮中,以此句抵挡不可一世的帝王权势与群众狂潮,不愧为身体力行的孔学门徒,值得称赞。
1702104988
1702104989
9.27 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 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 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1702104990
1702104991
【译】 孔子说:“穿着破旧的棉袍与穿着高贵皮衣的人站在一起,而不感到羞惭耻辱的,只有子路吧?!‘不妒不贪,哪能不好?’”子路一生念这诗句,孔子说:“仅仅如此,还不够好。”
1702104992
1702104993
【注】 《集释》《论语传注》:夫耻己之无而恨人之有则忮,耻己之无而羡人之有则求。
1702104994
1702104995
【记】 孔子对子路的教育方法是:当人们满足其学问、道德时,便又猛击一掌,使之继续前行。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也。中国共产党当年进行思想改造时强调“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周恩来),之所以被许多知识分子所衷心接受,大概也正因为有此传统心理积淀在起作用?
1702104996
1702104997
9.28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702104998
1702104999
【译】 孔子说:“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树柏树不凋谢。”
1702105000
1702105001
【注】 《正义》:诸说或以岁寒喻事难,喻乱世,喻势衰,义均得通。
1702105002
1702105003
《集释》李光地《论语札记》:旧业未谢而新枝已继。
1702105004
1702105005
【记】 《庄子·让王》及《吕氏春秋》均记载:“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颜色甚惫而弦歌于室”,门人有怨言,孔子曰:“天寒既至,霜露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此与“匹夫不可夺志”章同样意思。在冰雪严寒的恶劣环境中,才能真正显示具有韧性精神的意志崇高。“后凋”之“后”应训解为“不”,古人用“后”代“不”,措辞婉约也。以自然景物喻人事品德,乃充满情感特征的诗意语言(审美),此中国文字及文化特征之一,亦前述类比联想之具体应用。在中国,松树至今犹多入诗入画。在这里,非苦难(岁寒)本身而是抵御和战胜苦难,才有此欢乐颂。这正是中国乐感文化不同于俄罗斯“苦难即得救,即欢娱”之所在。康德有所谓“道德的象征”,中国以松柏象征韧性精神,以肯定的情感态度来激励人们,并由此进入更深一层的超道德的审美的“本体”境界,即对本真存有的情感把握:人与以松柏为代表的宇宙自然融合为一。可见,在日常生活中,如同在艺术中,同样可以体验、把握、领悟这一最高“本体”。“如何活”、“为什么活”与“活得怎样”在这里便混沌一体,难以分别了。
1702105006
1702105007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认为宗教状态正在于它的非日常性、非世俗性,中国以审美代宗教达到此最高本体,却可以在日常性、世俗性之中,其中包括对苦难的关注(“岁寒”)。“仁”、“敬”、“诚”、“庄”诸道德范畴均有审美情感,因此可信仰的不是那可畏惧的严厉上帝,而是具有情感的生命(“天地国亲师”)本身,亦即相信人类如同天地一样将延续永生而趋行于善(道)。所谓“以美储善”即松柏后凋之谓也。文天祥所云“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极为精辟地概括了责任感(义)与天地感(仁)、道德(义)与情感(仁)的关系,文天祥以力行实践完成了这一关系,由至大至刚而至美至圣。中国古典传统的典范,如焉斯见。
1702105008
1702105009
9.29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1702105010
1702105011
【译】 孔子说:“聪明的人不疑惑,仁爱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不畏惧。”
1702105012
1702105013
【注】 《朱注》:明足以烛理,故不惑;理足以胜私,故不忧;气足以配道义,故不惧。
1702105014
1702105015
《集释》《申鉴·杂言下》:君子乐天知命,故不忧;审物明辨,故不惑;定心致公,故不惧。
1702105016
1702105017
【记】 “仁者不忧”,即乐感文化也。其他两者,很好理解,几乎是同语反复,但又不是。因为后一词(不惑不惧)描述的是心理状态。如以此二句类推,则“仁”自应是某种精神愉悦的胸怀心境。可见仅以“忧患意识”涵盖孔学及中国文化者,差以毫厘,失之千里矣。可见,一方面是“不忧”,另方面是多“忧”(《论语》屡见)。此Concern而非Worry也。“患”,亦同,不忧外在的利害荣辱,只忧自己的进德修业,宗教性私德也。《申鉴》所言对政治家甚合适,大公无私,夫复何惧。宗教性私德范导社会性公德也。
1702105018
[
上一页 ]
[ :1.70210496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