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105519
【注】 《正义》:命,谓禄命也。古者四民,各习其业,未有兼为之者,凡其所业,以为命所受如此。子贡学于夫子,而又货殖,非不受命而何?
1702105520
1702105521
【记】 《论语》一书以子贡、子路的形象最为人(至少鄙人如此)喜爱欣赏,盖一以智一以勇,又均是平常活人也。相比之下,子贡更胜一筹,智胜于勇也。其他人如冉有、宰我等,也都很可爱,大不同于孔子和宋明理学家所称道不绝的颜回、曾参、闵子骞等一副枯槁死板模样。理学家复起,可能要大骂这种印象和评论。其实,孔学精髓在情感不在性理,在活人不在符号。
1702105522
1702105523
“不受命”另解为“不受天命”、“不受师(孔子)命”等。孔子对子贡此语并非贬词,毋宁有赞许意。颜回不接受官禄安排而安贫乐道,固然好;子贡不接受官禄安排而凭才智致富,也不坏。可见孔子并不反对做生意发财,只是没有正面提倡罢了。其实,命乃偶然性,前已说。因此所谓“不受命”,即不相信偶然性即必然性,而且与之奋斗,不信邪,不怕鬼,事在人为。
1702105524
1702105525
本读之所以再三申说孔门弟子之个性,其意乃在点出:一方面,人之所以为人,乃文化塑建而成,有其积淀之普遍性;另方面,人之所以为人,又在于他(她)乃个体存在,有其积淀之特殊性,是以在同一传统同一文化中的人,仍大有差异。可见作为个体,人不仅身体、生理各不相同,心理、情理结构亦然。这才有个体的创造性、生命力,所谓“以美启真”、“以美储善”,即均强调个体精神之自由性,积淀论的这一方面常为人所忽视或无视,惜哉。
1702105526
1702105527
11.19 子张 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1702105528
1702105529
【译】 子张问如何使人变好?孔子说:“不跟着脚步走,也就不能进入室内。”
1702105530
1702105531
【注】 《朱注》:善人,质美而未学者也。程子曰:践迹,如言循途守辙。
1702105532
1702105533
【记】 亦可译作“善人”行政的“道”是教人跟着圣人的脚步。如果“善”在此处干脆作动词用,岂不更简明扼要?不从朱注,因善人而未学,不知何所由来?《论语》中另处善人亦无此意。翟灏《四书考异》云,“善人生质虽美,不由实践,则亦不能造于深奥”,强调“实践”,亦合孔子意。
1702105534
1702105535
11.20 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
1702105536
1702105537
【译】 孔子说:“被称赞为忠厚老实,问题是真君子呢,还是装出来的?”
1702105538
1702105539
【注】 《朱注》:言不可以容貌取人也。
1702105540
1702105541
《集释》《论语意原》:色庄者,不践履其实也。
1702105542
1702105543
【记】 装出来的太多了,今日则干脆不装。“忠厚老实”几成笑柄,呜呼。
1702105544
1702105545
11.21 子路 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1702105546
1702105547
冉有 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1702105548
1702105549
公西华 曰:“由 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 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 也惑,敢问。”子曰:“求 也退,故进之;由 也兼人,故退之。”
1702105550
1702105551
【译】 子路问:“知道了就去做吗?”孔子说:“有父亲、兄长活着,怎么可以知道了就去做?”
1702105552
1702105553
冉有问:“知道了就去做吗?”孔子说:“知道了就去做。”
1702105554
1702105555
公西华问:“子路问知道了就去做吗?你说有父、兄活着。冉有问知道了就去做吗?你说知道了就去做。我很疑惑,请问。”孔子说:“冉有行为退缩,所以我鼓励他前进。子路行动胜过别人,所以我要抑制他。”
1702105556
1702105557
【注】 《朱注》:兼人,谓胜人……张敬夫曰:……子路有闻,未之能行,惟恐有闻。则于所当为,不患其不能为矣;特患为之之意或过,……圣人一进之,一退之,所以约之于义理之中。而使之无过不及之患也。
1702105558
1702105559
【记】 结合屡次讲子路勇敢、卤莽、爽直、刚强,这章很容易理解。因人施教,要子路不要勇猛过头而有生命危险,应该考虑还有年老的父、兄在。非常具体,通情达理。这就是孔子的教育,不只是空谈心性,而是结合具体心性而施教。这种“因材施教”的意义正在于对各不相同的人的个性心理特殊性的发掘和实现,注重个体的独特性,这应被看作孔子思想的一大特色。 是以问仁问礼问政问孝,均有不同回答。这也就是苏格拉底、柏拉图的逻辑性、普遍性、实体性(what is)与孔老夫子的实用性、特殊性、功能性(how to do)之区分所在。后者认为“如何作”比“这是什么”优越。其实,审美比道德认识之优越性亦在此。我之不同意现代新儒学之道德形而上学,而以审美替代之,其理由亦在此。个体创造性的哲学即人类学历史本体论落实在个体身上的主体性,积淀的意义亦在此(参阅拙作《哲学答问录之二》);使各不相同的个体心灵有自由之创造,而不能以“神圣的”道德律令(不管是“理”、是“道”、是“于穆天命”、是“绝对精神”……)或理性权威来主宰统治这真正活泼的人的感性生命。这也仍然是贯彻我讲的“一个世界”、“乐感文化”、“实用理性”的基本思路所在。重个体即重偶然、特殊、独创,所谓“以美启真”、“以美储善”是也。我的哲学最终以审美为指归,意即在人类学历史本体论经由积淀成为个体创造性活动的哲学。
1702105560
1702105561
11.22 子畏于匡 ,颜渊 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 何敢死?”
1702105562
1702105563
【译】 孔子在匡地被囚禁,颜回后到。孔子说:“我还以为你已经遇难死了。”颜回说:“你老师活着,我怎么敢死?”
1702105564
1702105565
【注】 《正义》《曲礼》云:父母在,不许友以死。颜子事夫子犹父。
1702105566
1702105567
【记】 重要的这不是漂亮言词,而是某种忠挚态度。
1702105568
[
上一页 ]
[ :1.70210551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