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106219
13.23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702106220
1702106221
【译】 孔子说:“君子和谐却不同一,小人同一却不和谐。”
1702106222
1702106223
【注】 《集释》《郑语》史伯曰: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是以和五味以调口,刚四支以卫体,和六律以聪耳……聘后于异性,求财于有方,择臣取谏工而讲以多物,务和同也。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晏子……对曰:和如羹焉。……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小大、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
1702106224
1702106225
《杨注》:“和”与“同”是春秋时代的两个常用术语,《左传·昭公二十年》所载晏子对齐景公批评梁丘据的话,和《国语·郑语》所载史伯的话都解说得非常详细。“和”如五味的调和,八音的和谐,一定要有水、火、酱、醋各种不同的材料才能调和滋味;一定要有高下、长短、疾徐各种不同的声调才能使乐曲和谐。晏子说:“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因此史伯也说:“以他平他谓之和。”“同”就不如此,用晏子的话说:“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1702106226
1702106227
【记】 与“君子群而不党”、“周而不比”等章同义,即保持个体的特殊性和独立性才有社会和人际的和谐。 虽政治,亦然。“同”、“比”、“党”就容易失去或要求消灭这种独立性和差异性。这话今天还很有意思,强求“一致”、“一律”、“一心”,总没有好结果,“多极”、“多元”、“多样化”才能发展。从注中可看出,“和”的前提是承认、赞成、允许彼此有差异、有区别、有分歧, 然后使这些差异、区别、分歧调整、配置、处理到某种适当的地位、情况、结构中,于是各得其所,而后整体便有“和”——和谐或发展。中国哲学一直强调“和”,也即是强调“度” (处理各种差异、多元的适度),强调“过犹不及”和“中庸”,其道理是一致的,此即所谓“吾道一以贯之”。这就是中国的辩证法(中庸、和、度、过犹不及)。
1702106228
1702106229
13.24 子贡 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1702106230
1702106231
“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1702106232
1702106233
【译】 子贡问道:“满村的人都喜欢他,怎么样?”孔子说:“不行。”
1702106234
1702106235
子贡又问:“满村的人都厌恶他,怎么样?”孔子说:“不行。不如村里的好人喜欢他,坏人厌恶他。”
1702106236
1702106237
【注】 《康注》:圣人之论人,不采诸众誉,而并察诸众毁,盖不为恶人之所毁,亦必无可信者也。后世仅知采众好,则所得皆媚世合污之人,所由不入于尧舜之道也。若行议会之选举,先选一次举乡望之善者,乃由众善者复选之,庶几得人。
1702106238
1702106239
【记】 与“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15.28章)同一意思。孔子并不喜欢“好好先生”和“乡愿”,但“好好先生”总是生活中的优胜者、幸运儿、富贵人,或高官厚禄,或平稳一生;古今皆然,随处都是,亦可叹也。
1702106240
1702106241
13.25 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1702106242
1702106243
【译】 孔子说:“在君子手下容易做事,讨他的喜欢却困难。不用正当方式去讨他喜欢,他是不会喜欢的。等他分配任务给人的时候,却按照各人专长来使用。在小人手下做事困难,但讨喜欢却容易,不用正当方式去讨他喜欢,他也会喜欢。但等他分配任务时,却求全责备。”
1702106244
1702106245
【注】 《正义》孔曰:不责备于一人,故易事。
1702106246
1702106247
【记】 两千年前的生活经验,犹栩栩如生于今日。
1702106248
1702106249
13.26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1702106250
1702106251
【译】 孔子说:“君子庄严而不骄傲,小人骄傲而不庄严。”
1702106252
1702106253
【注】 《康注》:泰,安坦也。骄,放肆也。
1702106254
1702106255
【记】 有另解、另译。本译仍取A≠A±解,即强调无过无不及的“度”。这是孔学的一贯思想。
1702106256
1702106257
13.27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1702106258
1702106259
【译】 孔子说:“刚强,坚韧,朴实,寡言,接近于仁了。”
1702106260
1702106261
【注】 《朱注》杨氏曰:刚毅则不屈于物欲,木讷则不至于外驰,故近仁。
1702106262
1702106263
《康注》:刚者无欲,毅者果敢,木者朴行,讷者谨言。四者皆能力行,与巧言令色相反者,故近仁。盖圣人爱质重之人,而恶浮华佻伪如此,盖华者不实也。《汉书》称周勃木强敦厚、尹齐木强少文。惟厚重质朴者,乃可任道。
1702106264
1702106265
【记】 再一次突出少言语。与摩登时代一任语言夸巧、主宰一切恰是两种境界。
1702106266
1702106267
13.28 子路 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1702106268
[
上一页 ]
[ :1.70210621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