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107086
1702107087
【译】 孔子说:“所走的路不同,就不必相互商量谋划。”
1702107088
1702107089
【注】 《朱注》:不同,如善恶邪正之异。
1702107090
1702107091
【记】 “道”译作走路,正好。方向、路线、途径不同,的确不好彼此谋划商量。政治如是,生活如是,专业亦如是。
1702107092
1702107093
15.41 子曰:“辞达而已矣。”
1702107094
1702107095
【译】 孔子说:“言语足以表达意思就行了。”
1702107096
1702107097
【注】 《正义》:辞皆言事,而事自有实,不烦文艳以过于实。……《仪礼·聘礼》:辞多则史,少则不达。
1702107098
1702107099
【记】 可惜的是,今日的标准恰好相反,“辞”不求达而求不达。君不见,一大本或一大篇学术论文,纡回弯曲,佶屈聱牙,似通非通,极为难读。经常使人头昏脑胀,如坠五里雾中,而“篇终接渺茫”,仍然不知所云。据说这才深刻、真实,才是杰作、佳文、“后现代”。我实在不懂,所以宁肯听从顽固守旧的孔夫子,而不敢苟同今日的时髦批评家。自“五四”白话文运动以来,大量的西方新思想、新观念、新学说,通过浅显、清新、流畅、明白如话的书写语言输入中国,影响至巨。其中又仍然保存了中国文字简洁明快(如较少复合句、复杂句等),注意均衡、对称和音调优美(甚至仍可琅琅上口)的特点,是西体中用的成功范例,绝不像现今的时尚文体。我也许是逆时代潮流而动,但自信是坚持“五四”传统。此传统亦孔老夫子的“辞达而已矣”的传统,文辞表达思想观念即足矣,所以大可不必如今日之“学术”论著:连篇累牍,长文巨制,却无非那么点意思。照这种“学术标准”看来,历代注疏、宋明语录都不能算“学术”,我却宁肯采用简明扼要的传统注疏旧法来作此今读之“记”,而不写煌煌专著。虽被认为非学术,或“学术水平极低”,也心甘情愿,在所不辞。
1702107100
1702107101
而且,“辞达而已矣”还应与“修辞立其诚”联系起来,不仅达,而且诚。忠实可靠,真情呈现,均属于“诚”。“诚”如本读所说,乃巫术情感之延续及理性化(即解咒),但“诚则灵”流传至今,它可以感天地动鬼神,当然可以交感人们。然则“辞达而已矣”,其作用不亦大矣哉。
1702107102
1702107103
15.42 师冕 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
1702107104
1702107105
师冕 出。子张 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1702107106
1702107107
【译】 音乐师冕来见面。走近了台阶,孔子说:“这是台阶。”走近了座席,孔子说:“这是座席。”都坐定了,孔子告诉他说:“某某人在这里,某某人在这里。”
1702107108
1702107109
乐师走出后,子张问道:“同音乐师讲的是礼制吗?”孔子说:“对,这本来就是帮助盲人的礼制。”
1702107110
1702107111
【注】 《康注》:圣人矜无告而哀困穷,非作意而为之,自然尽其道而已。
1702107112
1702107113
《集释》《释文》引郑注:相,扶也。
1702107114
1702107115
【记】 “道”也可译作“规则”、“道德”等等,这“道”即“礼”,亦“仁”,合乎道理,切于人情,亦今日对待残疾人的人道主义,足见“礼”与“仁”同,非常形象,至今适用。“仁”由“礼”出是从历史来源说;“礼”由“仁”出,是从后世个体说。所以并不矛盾。由此可结合孟、荀,同归孔氏。
1702107116
1702107117
1702107118
1702107119
1702107121
论语今读(最新增订版+《论语》索引) 季氏第十六
1702107122
1702107123
共十四章
1702107124
1702107125
16.1 季氏 将伐颛臾 。冉有 、季路 见于孔子 曰:“季氏 将有事于颛臾 。”
1702107126
1702107127
孔子 曰:“求 !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 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1702107128
1702107129
冉有 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1702107130
1702107131
孔子 曰:“求 !周任 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1702107132
1702107133
冉有 曰:“今夫颛臾 ,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1702107134
1702107135
孔子 曰:“求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 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 与求 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 之忧,不在颛臾 ,而在萧墙之内也。”
[
上一页 ]
[ :1.70210708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