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107436e+09
1702107436
1702107437 17.12 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1702107438
1702107439 【译】  孔子说:“表面严厉,心中怯懦,用老百姓的譬喻,也许就像挖墙洞的小偷吧?”
1702107440
1702107441 【注】  《集释》《皇疏》:言其譬如小人为偷盗之时也。小人为盗,或穿人屋壁,或逾人垣墙,当此之时,外形恒欲进为取物,而心恒畏人,常怀退走之路,是形进心退,内外相乖,如色外矜正而心内柔佞者也。
1702107442
1702107443 【记】  很好的比喻。外表写皇皇大文,煞有介事地批判别人,内心却惊惶恐惧如小偷者,今日不大有人在吗?“小人”,今译未从上注。
1702107444
1702107445 17.13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1702107446
1702107447 【译】  孔子说:“好好先生,是道德的祸害。”
1702107448
1702107449 【注】  《集释》《论语后案》:乡原能伸其是非之不忤于世者。……随众依违,模棱而持两端,乡之人以其合君子而贤之。
1702107450
1702107451 【记】  “乡原”,即好好先生也。唯唯否否,含含糊糊;左右既逢源,摇摆又不倒;名誉归,人缘好;大家都喜欢,自己也“完满”。好些不仍然是今日“一流学者”吗?!“吾见其人矣,吾闻其声矣。”
1702107452
1702107453 17.14 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1702107454
1702107455 【译】  孔子说:“路上听到便随即传说,是对道德的丢弃。”
1702107456
1702107457 【注】  《正义》《皇疏》云:温故而知新,研精习久,然后乃可为人传说耳。若听之于道路,即为人传说,必多谬妄。
1702107458
1702107459 《康注》:若东涂西抹,但以哗众,则虽有所闻,亦非己有。在才为弃才,在德为弃德矣。
1702107460
1702107461 【记】  所谓“对道德的丢弃”,谓无责任感也。今日道听西学之皮毛而大倡途说于国内,以各种“后”或“主义”相标榜者,不亦多乎?
1702107462
1702107463 17.15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1702107464
1702107465 【译】  孔子说:“粗鄙的人能够与之共同事奉国君吗?当没有得到的时候,生怕得不到;当得到的时候,又生怕失掉;如果生怕失掉,那什么事情就都做得出来了。”
1702107466
1702107467 【注】  《杨注》:宋人沈作喆《寓简》云:“东坡解云,‘患得之’当作‘患不得之’。”可见宋人所见的本子已脱此“不”字。
1702107468
1702107469 【记】  “患得患失”,非常形象、准确,已成谚语。今日贪名恋利而“无所不至”者,不亦多乎?
1702107470
1702107471 17.16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
1702107472
1702107473 【译】  孔子说:“古人有三种毛病,今天呢,或许连这些都没有了。古时的‘狂’是率性,今天的‘狂’是放荡。古时的‘矜持’是有棱角,今天的‘矜持’是盛气骄横。古时的‘愚笨’是直爽,今天的‘愚笨’不过是装出来骗人罢了。”
1702107474
1702107475 【注】  《朱注》:狂者,志愿太高。肆,谓不拘小节。荡则逾大闲矣。矜者,持守太严。廉,谓棱角峭厉。忿戾则至于争矣。愚者,暗昧不明。直,谓径行自遂。诈则挟私妄作矣。
1702107476
1702107477 【记】  总之,A≠A±,具体细微,不许有毫发之差。行为不重规矩节度,大讲心性理气而独享美食或自认古今无两者,于儒学“真传”岂止貌合神离?
1702107478
1702107479 17.17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1702107480
1702107481 【注】  《康注》:重出。古本、足刊本无此章。
1702107482
1702107483 17.18 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 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1702107484
1702107485 【译】  孔子说:“憎恶紫色占夺红色的地位;憎恶郑国曲调破坏了正统的音乐;憎恶强嘴利舌颠覆国家的人。”
[ 上一页 ]  [ :1.70210743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