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13457e+09
1702134570
1702134571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1702134572
1702134573 【译文】
1702134574
1702134575 孔子说:“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
1702134576
1702134577 【评析】
1702134578
1702134579 这是紧接上一章而言的。只要养成了仁德,那就不会去做坏事,即不会犯上作乱、为非作恶,也不会骄奢淫逸、随心所欲。而是可以做有益于国家、有利于百姓的善事了。
1702134580
1702134581 【原文】
1702134582
1702134583 4·5
1702134584
1702134585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1702134586
1702134587 【译文】
1702134588
1702134589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1702134590
1702134591 【评析】
1702134592
1702134593 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段内容,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事实上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这一章值得研究者们仔细推敲。
1702134594
1702134595 【原文】
1702134596
1702134597 4·6
1702134598
1702134599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1702134600
1702134601 【译文】
1702134602
1702134603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爱好仁德的人,也没有见过厌恶不仁的人。爱好仁德的人,是不能再好的了;厌恶不仁的人,在实行仁德的时候,不让不仁德的人影响自己。有能一天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实行仁德上吗?我还没有看见力量不够的。这种人可能还是有的,但我没见过。”
1702134604
1702134605 【评析】
1702134606
1702134607 孔子特别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尤其是养成仁德的情操。但当时动荡的社会中,爱好仁德的人已经不多了,所以孔子说他没有见到。但孔子认为,对仁德的修养,主要还是要靠个人自觉的努力,因为只要经过个人的努力,是完全可以达到仁的境界的。
1702134608
1702134609 【原文】
1702134610
1702134611 4·7
1702134612
1702134613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1702134614
1702134615 【译文】
1702134616
1702134617 孔子说:“人们的错误,总是与他那个集团的人所犯错误性质是一样的。所以,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没有仁德了。”
1702134618
1702134619 【评析】
[ 上一页 ]  [ :1.7021345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