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134748
1702134749
这是孔子对自己和自己的学生经常谈论的问题,是他立身处世的基本态度。孔子并非不想成名成家,并非不想身居要职,而是希望他的学生必须首先立足于自身的学问、修养、才能的培养,具备足以胜任官职的各方面素质。这种思路是可取的。
1702134750
1702134751
【原文】
1702134752
1702134753
4·15
1702134754
1702134755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1702134756
1702134757
【译文】
1702134758
1702134759
孔子说:“参啊,我讲的道是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曾子说:“是。”孔子出去之后,同学便问曾子:“这是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道,就是忠恕罢了。”
1702134760
1702134761
【评析】
1702134762
1702134763
忠恕之道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待人忠恕,这是仁的基本要求,贯穿于孔子思想的各个方面。在这章中,孔子只说他的道是有一个基本思想一以贯之的,没有具体解释什么是忠恕的问题,在后面的篇章里,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对此,我们将再作剖析。
1702134764
1702134765
【原文】
1702134766
1702134767
4·16
1702134768
1702134769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702134770
1702134771
【译文】
1702134772
1702134773
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1702134774
1702134775
【评析】
1702134776
1702134777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孔子学说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一句话,被人们传说。这就明确提出了义利问题。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他的义指服从等级秩序的道德,一味追求个人利益,就会犯上作乱,破坏等级秩序。所以,把追求个人利益的人视为小人。经过后代儒家的发展,这种思想就变成义与利尖锐对立、非此即彼的义利观。
1702134778
1702134779
【原文】
1702134780
1702134781
4·17
1702134782
1702134783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702134784
1702134785
【译文】
1702134786
1702134787
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1702134788
1702134789
【评析】
1702134790
1702134791
本章谈的是个人道德修养问题。这是修养方法之一,即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实际上这就是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同时又以别人的过失为鉴,不重蹈别人的旧辙,这是一种理性主义的态度,在今天仍不失其精辟之见。
1702134792
1702134793
【原文】
1702134794
1702134795
4·18
1702134796
1702134797
子曰:“事父母几(1)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2)而不怨。”
[
上一页 ]
[ :1.70213474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