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137020
1702137021
【注释】
1702137022
1702137023
(1)校:音jiào,同较,计较。
1702137024
1702137025
(2)吾友:我的朋友。旧注上一般都认为这里指颜渊。
1702137026
1702137027
【译文】
1702137028
1702137029
曾子说:“自己有才能却向没有才能的人请教,自己知识多却向知识少的人请教,有学问却像没学问一样;知识很充实却好像很空虚;被人侵犯却也不计较——从前我的朋友就这样做过了。”
1702137030
1702137031
【评析】
1702137032
1702137033
曾子在这里所说的话,完全秉承了孔子的思想学说。“问于不能”,“问于寡”等都表明在学习上的谦逊态度。没有知识、没有才能的人并不是一钱不值的,在他们身上总有值得你学习的地方。所以,在学习上,即要向有知识、有才能的人学习,又要向少知识、少才能的人学习。其次,曾子还提出“有若无”、“实若虚”的说法,希望人们始终保持谦虚不自满的态度。第三,曾子说“犯而不校”,表现出一种宽阔的胸怀和忍让精神,这也是值得学习的。
1702137034
1702137035
【原文】
1702137036
1702137037
8·6
1702137038
1702137039
曾子说:“可以托六尺之孤(1),可以寄百里之命(2),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1702137040
1702137041
【注释】
1702137042
1702137043
(1)托六尺之孤:孤:死去父亲的小孩叫孤,六尺指15岁以下,古人以七尺指成年。托孤,受君主临终前的嘱托辅佐幼君。
1702137044
1702137045
(2)寄百里之命:寄,寄托、委托。百里之命,指掌握国家政权和命运。
1702137046
1702137047
【译文】
1702137048
1702137049
曾子说:“可以把年幼的君主托付给他,可以把国家的政权托付给他,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而不动摇屈服。这样的人是君子吗?是君子啊!”
1702137050
1702137051
【评析】
1702137052
1702137053
孔子所培养的就是有道德、有知识、有才干的人,他可以受命辅佐幼君,可以执掌国家政权,这样的人在生死关头决不动摇,决不屈服,这就是具有君子品格的人。
1702137054
1702137055
【原文】
1702137056
1702137057
8·7
1702137058
1702137059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1),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702137060
1702137061
【注释】
1702137062
1702137063
(1)弘毅:弘,广大。毅,强毅。
1702137064
1702137065
【译文】
1702137066
1702137067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1702137068
1702137069
【原文】
[
上一页 ]
[ :1.7021370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