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137120
1702137121
本章与上一章有关联。在孔子看来,老百姓如果不甘心居于自己穷困的地位,他们就会起来造反,这就不利于社会的安定,而对于那些不仁的人逼迫得太厉害,也会惹出祸端。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培养人们的“仁德”。
1702137122
1702137123
【原文】
1702137124
1702137125
8·11
1702137126
1702137127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1702137128
1702137129
【译文】
1702137130
1702137131
孔子说:“(一个在上位的君主)即使有周公那样美好的才能,如果骄傲自大而又吝啬小气,那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一看了。”
1702137132
1702137133
【原文】
1702137134
1702137135
8·12
1702137136
1702137137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1),不易得也。”
1702137138
1702137139
【注释】
1702137140
1702137141
(1)谷:古代以谷作为官吏的俸禄,这里用“谷”字代表做官。不至于谷,即做不了官。
1702137142
1702137143
【译文】
1702137144
1702137145
孔子说:“学了三年,还做不了官的,是不易找到的。”
1702137146
1702137147
【评析】
1702137148
1702137149
孔子办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治国安邦的人才,古时一般学习三年为一个阶段,此后便可做官。对本章另有一种解释,认为“学了三年还达不到善的人,是很少的”。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阅读本章。
1702137150
1702137151
【原文】
1702137152
1702137153
8·13
1702137154
1702137155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1),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1702137156
1702137157
【注释】
1702137158
1702137159
(1)见:音xiàn,同现。
1702137160
1702137161
【译文】
1702137162
1702137163
孔子说:“坚定信念并努力学习,誓死守卫并完善治国与为人的大道。不进入政局不稳的国家,不居住在动乱的国家。天下有道就出来做官;天下无道就隐居不出。国家有道而自己贫贱,是耻辱;国家无道而自己富贵,也是耻辱。”
1702137164
1702137165
【评析】
1702137166
1702137167
这是孔子给弟子们传授的为官之道。“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这是孔子为官处世的一条重要原则。此外,他还提出应当把个人的贫贱荣辱与国家的兴衰存亡联系在一起,这才是为官的基点。
1702137168
1702137169
【原文】
[
上一页 ]
[ :1.7021371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