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137420
1702137421
子绝四——毋意(1),毋必(2),毋固(3),毋我(4)。
1702137422
1702137423
【注释】
1702137424
1702137425
(1)意:同臆,猜想、猜疑。
1702137426
1702137427
(2)必:必定。
1702137428
1702137429
(3)固:固执己见。
1702137430
1702137431
(4)我:这里指自私之心。
1702137432
1702137433
【译文】
1702137434
1702137435
孔子杜绝了四种弊病:没有主观猜疑,没有定要实现的期望,没有固执己见之举,没有自私之心。
1702137436
1702137437
【评析】
1702137438
1702137439
“绝四”是孔子的一大特点,这涉及人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人只有首先做到这几点才可以完善道德,修养高尚的人格。
1702137440
1702137441
【原文】
1702137442
1702137443
9·5
1702137444
1702137445
子畏于匡(1),曰:“文王(2)既没,文不在兹(3)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4)不得与(5)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6)?”
1702137446
1702137447
【注释】
1702137448
1702137449
(1)畏于匡:匡,地名,在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南。畏,受到威胁。公元前496年,孔子从卫国到陈国去经过匡地。匡人曾受到鲁国阳虎的掠夺和残杀。孔子的相貌与阳虎相像,匡人误以孔子就是阳虎,所以将他围困。
1702137450
1702137451
(2)文王:周文王,姓姬名昌,西周开国之君周武王的父亲,是孔子认为的古代圣贤之一。
1702137452
1702137453
(3)兹:这里,指孔子自己。
1702137454
1702137455
(4)后死者:孔子这里指自己。
1702137456
1702137457
(5)与:同“举”,这里是掌握的意思。
1702137458
1702137459
(6)如予何:奈我何,把我怎么样。
1702137460
1702137461
【译文】
1702137462
1702137463
孔子被匡地的人们所围困时,他说:“周文王死了以后,周代的礼乐文化不都体现在我的身上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1702137464
1702137465
【评析】
1702137466
1702137467
外出游说时被围困,这对孔子来讲已不是第一次,当然这次是误会。但孔子有自己坚定的信念,他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认为自己是周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不过,当孔子屡遭困厄时,他也感到人力的局限性,而把决定作用归之于天,表明他对“天命”的认可。
1702137468
1702137469
【原文】
[
上一页 ]
[ :1.7021374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