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13782e+09
1702137820
1702137821 (5)末:没有。
1702137822
1702137823 【译文】
1702137824
1702137825 孔子说:“符合礼法的正言规劝,谁能不听从呢?但(只有按它来)改正自己的错误才是可贵的。恭顺赞许的话,谁能听了不高兴呢?但只有认真推究它(的真伪是非),才是可贵的。只是高兴而不去分析,只是表示听从而不改正错误,(对这样的人)我拿他实在是没有办法了。”
1702137826
1702137827 【评析】
1702137828
1702137829 这里讲的第一层意见是言行一致的问题。听从那些符合礼法的话只是问题的一方面,而真正依照礼法的规定去改正自己的错误,才是问题的实质。第二层的意思是忠言逆耳,而顺耳之言的是非真伪,则应加以仔细辨别。对于孔子所讲的这两点,我们今天还应借鉴它,按照这样的原则去办事。
1702137830
1702137831 【原文】
1702137832
1702137833 9·25
1702137834
1702137835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1)
1702137836
1702137837 【注释】
1702137838
1702137839 (1)此章重出,见《学而》篇第一之第8章。
1702137840
1702137841 【原文】
1702137842
1702137843 9·26
1702137844
1702137845 子曰:“三军(1)可夺帅也,匹夫(2)不可夺志也。”
1702137846
1702137847 【注释】
1702137848
1702137849 (1)三军:12500人为一军,三军包括大国所有的军队。此处言其多。
1702137850
1702137851 (2)匹夫:平民百姓,主要指男子。
1702137852
1702137853 【译文】
1702137854
1702137855 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他的志向是不能强迫改变的。”
1702137856
1702137857 【评析】
1702137858
1702137859 “理想”这个词,在孔子时代称为“志”,就是人的志向、志气。“匹夫不可夺志”,反映出孔子对于“志”的高度重视,甚至将它与三军之帅相比。对于一个人来讲,他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任何人都无权侵犯。作为个人,他应维护自己的尊严,不受威胁利诱,始终保持自己的“志向”。这就是中国人“人格”观念的形成及确定。
1702137860
1702137861 【原文】
1702137862
1702137863 9·27
1702137864
1702137865 子曰:“衣(1)敝缊袍(2),与衣狐貉(3)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4),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1702137866
1702137867 【注释】
1702137868
1702137869 (1)衣:穿,当动词用。
[ 上一页 ]  [ :1.7021378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