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138770
1702138771
【评析】
1702138772
1702138773
这一段文字记载了孔子对子路的评价。他先是用责备的口气批评子路,当其它门人都不尊敬子路时,他便改口说子路已经登堂尚未入室。这是就演奏乐器而言的。孔子对学生的态度应该讲是比较客观的,有成绩就表扬,有过错就反对,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时又树立起信心,争取更大的成绩。
1702138774
1702138775
【原文】
1702138776
1702138777
11·16
1702138778
1702138779
子贡问:“师与商(1)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2)与?”子曰:“过犹不及。”
1702138780
1702138781
【注释】
1702138782
1702138783
(1)师与商:师,颛孙师,即子张。商,卜商,即子夏。
1702138784
1702138785
(2)愈:胜过,强些。
1702138786
1702138787
【译文】
1702138788
1702138789
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二人谁更好一些呢?”孔子回答说:“子张过份,子夏不足。”子贡说:“那么是子张好一些吗?”孔子说:“过分和不足是一样的。”
1702138790
1702138791
【评析】
1702138792
1702138793
“过犹不及”即中庸思想的具体说明。《中庸》说,过犹不及为中。“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这是说,舜于两端取其中,既非过,也非不及,以中道教化百姓,所以为大圣。这就是对本章孔子“过犹不及”的具体解释。既然子张做得过份、子夏做得不足,那么两人都不好,所以孔子对此二人的评价就是:“过犹不及”。
1702138794
1702138795
【原文】
1702138796
1702138797
11·17
1702138798
1702138799
季氏富于周公(1),而求也为之聚敛(2)而附益(3)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4)可也。”
1702138800
1702138801
【注释】
1702138802
1702138803
(1)季氏富于周公:季氏比周朝的公侯还要富有。
1702138804
1702138805
(2)聚敛:积聚和收集钱财,即搜刮。
1702138806
1702138807
(3)益:增加。
1702138808
1702138809
【译文】
1702138810
1702138811
季氏比周朝的公侯还要富有,而冉求还帮他搜刮来增加他的钱财。孔子说:“他不是我的学生了,你们可以大张旗鼓地去攻击他吧!”
1702138812
1702138813
【评析】
1702138814
1702138815
鲁国的三家曾于公元前562年将公室,即鲁国国君直辖的土地和附属于土地上的奴隶瓜分,季氏分得三分之一,并用封建的剥削方式取代了奴隶制的剥削方式。公元前537年,三家第二次瓜分公室,季氏分得四分之二。由于季氏推行了新的政治和经济措施,所以很快富了起来。孔子的学生冉求帮助季氏积敛钱财,搜刮人民,所以孔子很生气,表示不承认冉求是自己的学生,而且让其他学生打着鼓去声讨冉求。
1702138816
1702138817
【原文】
1702138818
1702138819
11·18
[
上一页 ]
[ :1.7021387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