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166645
1702166646
程传 大人于《否》之时守其正节,不杂乱于小人之群类,身虽否而道之亨也,故曰“否亨”。不以道而身亨,乃道之否也,不云君子而云大人,能如是则其道大也。
1702166647
1702166648
【集说】 王氏宗传曰:六二当上下不交之时,五虽正应,无由而通。“包承”,小人之常态也。乃若大人,则不以非道求合,身虽否而道亨,又岂务为包承之事,以杂乱于群流之中而不自知耶。
1702166649
1702166650
包羞,位不当也。
1702166651
1702166652
【程传】 阴柔居否,而不中不正,所为可羞者处不当故也,处不当位,所为不以道也。
1702166653
1702166654
【集说】 王氏弼曰:用小道以承其上,而位不当,所以“包羞”也。
1702166655
1702166656
有命无咎,志行也。
1702166657
1702166658
【程传】 有君命则得“无咎”,乃可以济否,其志得行也。
1702166659
1702166660
大人之吉,位正当也。
1702166661
1702166662
【程传】 有大人之德,而得至尊之正位,故能休天下之否,是以吉也。无其位,则虽有其道,将何为乎,故圣人之位,谓之“大宝”。
1702166663
1702166664
否终则倾,何可长也。
1702166665
1702166666
【程传】 否终则必倾,岂有长否之理,极而必反。理之常也,然反危为安,易乱为治,必有刚阳之才而后能也,故《否》之上九,则能倾否,《屯》之上六,则不能变屯也。
1702166667
1702166668
【集说】 何氏楷曰:“则”字要归到人事,谓否极则当思所以倾之,何可使长否也,正责成于人之意。
1702166669
1702166670
天与火,同人,君子以类族辨物。
1702166671
1702166672
【本义】 天在上而火炎上,其性同也,“类族辨物”,所以审异而致同也。
1702166673
1702166674
程传 不云火在天下,天下有火,而云“天与火”者,天在上,火性炎上,火与天同,故为同人之义。君子观《同人》之象,而“以类族辨物”,各以其类族,辨物之同异也,若君子小人之党,善恶是非之理,物情之离合,事理之异同,凡异同者,君子能辨明之,故处物不失其方也。
1702166675
1702166676
【集说】 虞氏翻曰:“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君子和而不同,故于同人“以类族辨物”也。
1702166677
1702166678
《朱子语类》云:“类族”,是就人上说。“辨物”,是就物上说,天下有不可皆同之理,故随它头项去分别。
1702166679
1702166680
出门同人,又谁咎也。
1702166681
1702166682
【程传】 “出门同人”于外,是其所同者广,无所偏私,人之同也,有厚薄亲疏之异,过咎所由生也,既无所偏党,谁其咎之。
1702166683
1702166684
【集说】 休氏希元曰:“出门同人”,是解“同人于门”,明于门为出门也,言出门外去同人,无私系而能同人者也,内不失己,外不失人,又谁得而咎之。
1702166685
1702166686
何氏楷曰:同人于门,《传》以“出门同人”释之,加一出字而意愈明。
1702166687
1702166688
同人于宗,吝道也。
1702166689
1702166690
【程传】 诸卦以中正相应为善,而在《同人》则为可吝,故五不取君义,盖私比非人君之道,相同以私,为可吝也。
1702166691
1702166692
【集说】 姜氏宝曰:必出门然后无咎,若于宗,则门内之人而已,此所以吝也。
1702166693
1702166694
【案】 凡《易》例,九五六二虽正应,然于六二每有戒辞,《比》之“不自失”,《萃》之“志未变”是也。在《同人》之卦,其应尤专,故曰“吝道”。言若同于情之专,而不同于理之正,则其道可吝,亦因占设戒之辞尔,非与卦义异也。但在卦则通言应众阳,而不专指九五之应,在爻则偏言与五位相应,而因以发大公之义,各不相悖。
[
上一页 ]
[ :1.70216664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