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168764
1702168765
《朱于语类》云:木上有水,井,说者以为木是汲器,则后面却有瓶,瓶自是瓦器,只是说水之津润上行,至那木之杪,这便是井水上行之象。
1702168766
1702168767
又云,草木之生,津润皆卜行,直至树末,便是木上有水之义,如菖蒲叶,每晨叶尾皆有水如珠颗,虽藏之密室亦然,非露水也,问如此则井之义与木上有水何预?曰:木上有水,便如水本在井底,却能汲上来给人之食,故取象如此。
1702168768
1702168769
李氏心传曰:“劝相”,即相友相助相扶持之意。
1702168770
1702168771
【案】 《大象》“木上有水”,须以朱子之说为长,《彖传》“巽乎水而上水”,则郑氏桔槔之说,不妨并存也。“劳民”者,如巽风之布号令;“劝相”者,如坎水之相灌输。
1702168772
1702168773
井泥不食,下也。旧井无禽,时舍也。
1702168774
1702168775
【本义】 言为时所弃。
1702168776
1702168777
【程传】 以阴而居井之下,泥之象也,无水而泥,人所不食也,人不食,则水不上,无以及禽鸟,禽鸟亦不至矣。见其不能济物,为时所舍置不用也,若能及离鸟,是亦有所济也。“舍”,上声,与《乾》之“时舍”音不同。
1702168778
1702168779
【集说】 孔氏颖达曰:“下也”者,以其最在井下,故为“井泥”也。“时舍”也者,人既不食,禽亦不向,是一时共弃舍也。
1702168780
1702168781
井谷射鲋,无与也。
1702168782
1702168783
【程传】 井以上出为功,二阳刚之才,本可济用,以在下而上无应援,是以下比而“射鲋”,若上有与之者,则当汲引而上,成井之功矣。
1702168784
1702168785
【集说】 谷氏家杰曰:谓有泉而“无与”,与无泉而时弃者,自不可同也。
1702168786
1702168787
井渫不食,行恻也。求王明,受福也。
1702168788
1702168789
【本义】 “行恻”者,行道之人,皆以为恻。
1702168790
1702168791
【程传】 “井渫”,治而不见食,乃人有才知而不见用,以不得行为忧恻也。既以不得行为“恻”,则岂免有求也,故求王明而受福,志切于行也。
1702168792
1702168793
【集说】 赵氏汝楳曰:井不以不食为忧,贤者不以不遇而恻。“心恻”者,行人也,行汲之人,为之求王者之明也,求王之明,岂朋比以干禄,为其见知于上,则福被生民,犹井汲而出,然后利及于人也。
1702168794
1702168795
王氏申子曰:“井渫”而不为人所食,纵不自恻,行道之人,亦为之恻然矣。纵不求人之我用,人亦为之求之,以并受其福矣。
1702168796
1702168797
井甃无咎,修井也。
1702168798
1702168799
【程传】 甃者,修治于井也,虽不能大其济物之功,亦能修治不废也,故“无咎”,仅能免咎而已,若在刚阳,自不至如是,如是则可咎矣。
1702168800
1702168801
【集说】 虞氏翻曰:“修”,治也。以瓦甓垒井称“甃”。
1702168802
1702168803
苏氏轼曰:“修”,洁也,阳为动为实,阴为静为虚,泉者所以为井也,动也实也,井者泉之所寄也,静也虚也。初六最下,故曰“泥”。上六最上,坟曰“收”。六四居其间而不失正,故曰“甃’。“甃”之于井,所以御恶而洁井也,井待是而洁,故“无咎”。
1702168804
1702168805
寒泉之食,中正也。
1702168806
1702168807
【程传】 “寒泉”而可食,井道之至善者也,九五中正之德,为至善之义。
1702168808
1702168809
【案】 《诗》云:“泉之竭矣,不云自中。”盖不中则源不常裕而不寒也。又云:“冽彼下泉,浸彼苞萧”,盖不正则流不逮下而不食也。
1702168810
1702168811
元吉在上,大成也。
1702168812
1702168813
【程传】 以大善之吉在卦之上,井道之大成也,井以上为成功。
[
上一页 ]
[ :1.70216876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