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243717
[6]让•巴蒂斯特•萨伊(1767—1832):法国政治经济学家,著有《政治经济学概论》。——译注
1702243718
1702243719
[7]西斯蒙第(1773—1842):法国政治经济学家,著有《论商业财富》、《政治经济学新原理》、《政治经济学研究》等。——译注
1702243720
1702243721
[8]霍布森(1858—1940):英国政治经济学家,著有《贫穷问题》、《社会问题》、《帝国主义研究》、《自由主义危机》、《战后民主》、《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民主和变化中的文明》等。——译注
1702243722
1702243723
[9]值得一提的是,20世纪30年代社会主义者比凯恩斯要教条得多。由于社会主义经济学说“非此即彼”的性质,社会主义政党从来没有想到过它们可以真正地“补救”资本主义,并使它的经济功能稳定下来。出于政治考虑,德国和英国社会主义者被迫诉诸权力,他们的经济政策完全是正统的。英国工党政府首相拉姆齐•麦克唐纳(Ramsay Macdonald)因1931年经济危机而惨遭失败。因为他相信,通过英国银行,保持预算平衡,抑制资金流出量,比增加对失业者资助更加重要。在德国,社会主义经济政策迅速皈依于金本位制。但是,在1933年,富兰克林•D.罗斯福使美国放弃了金本位制,禁止资金流出,而在当时的德国,希尔马•沙赫特(Hjalmar Schacht)向希特勒说明,经济上的大规模国家干预如何可以通过市政工程(public works)和财政赤字来消除失业。(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请参阅阿道夫•斯图沙尔(Adolf Sturmthal)的《欧洲劳工的悲剧》[The Tragedy of European Labor],纽约,1943年。)——原注
1702243724
1702243725
[10]斯皮托夫(1873—1957):德国经济学家。——译注
1702243726
1702243727
[11]尼古拉•康德拉季耶夫(1892—1938):俄国经济学家及统计学家,提出康德拉季耶夫长波闻名于西方经济学界,著有《战时及战后时期世界经济及其波动》、《经济生活中的长波》和《大经济周期》等。——译注
1702243728
1702243729
[12]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1899—1992):奥地利出生的英国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学家,以坚持自由市场资本主义著称,著有《通往奴役之路》、《自由宪章》、《致命的自负》等,1974年获得经济学诺贝尔奖。——译注
1702243730
1702243731
[13]施穆勒(1838—1917):德国新历史学派创始人,著有《论法律和国民经济的基本问题》、《国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法论》、《重商主义及其历史意义》、《17—18世纪普鲁士国家宪法史、行政史和经济史研究》、《一般国民经济学研究》等。——译注
1702243732
1702243733
[14]彼得•德鲁克(1909—2005),美国管理学家。——译注
1702243734
1702243735
[15]由于凯恩斯的经济学模式从本质上说是静态的,而熊彼特的经济学模式主要的是历史的,因此,一种真正的调和是极其困难的。熊彼特把凯恩斯的“过度储蓄”看做自己的体系内部的一个“特例”。在近几年里,一些英国经济学家,尤其是J.R.希克斯(J.R.Hicks)和罗伊•哈罗德(Roy Harrod),试图从凯恩斯论题的主要内容中引申出一个动力体系。这两个体系之间的综合将务必把凯恩斯的收入、产出、就业问题和熊彼特对于企业家、创新和均衡的强调统一起来。这是一个仍然有待于人们去充分地探讨的问题。——原注
1702243736
1702243737
[16]摩里斯•A.阿德尔曼(1917— ):美国能源经济学家,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教授,著有《石油供应经济学》等。——译注
1702243738
1702243739
[17]西尔斯•罗巴克公司,由理查德•西尔斯创建于1884年的美国百货公司。——译注
1702243740
1702243741
[18]A&P全称为The Great Atlantic and Pacific Tea Company(大西洋和太平洋食品公司),美国历史上曾风靡一时的主导超市之一。——译注
1702243742
1702243743
[19]赫尔特•克拉克•胡佛(1874—1964):美国采矿工程师、慈善家,第31届美国总统(1929—1933)。——译注
1702243744
1702243745
[20]美国共和党第一次长期连续执政是1860—1884年,分别由林肯、格兰特、海斯、加匪尔德、阿瑟担任总统。——译注
1702243746
1702243747
1702243748
1702243749
1702243751
意识形态的终结:50年代政治观念衰微之考察 第五章 美国过去的折射——关于国民性问题
1702243752
1702243753
由于一个独特的原因,在其被发现之后的几个世纪里,美利坚大陆激发了欧洲人的想象力。在新大陆的拓展过程中,人们看到了一个“天然之国”,一个过去只是梦想中的国度,而今却变成了现实。蒙田(Montaigne)[1]曾经在“食人者”一文中概述过共和国的景象(“人类无须辛苦劳作,大地倾其所有……以富饶的物产供养着纯朴的人们”)。莎士比亚接着在《暴风雨》一剧中借贡柴罗之口说出的一句对白几乎与蒙田的话毫无出入。卢梭(Rousseau)也描写过一个不被权力腐蚀的社会。所有这些上帝之城现在都可以在美利坚平原上建立起来。例如,在1794年6月,柯尔律治(Coleridge)和骚塞(Southey)[2]在牛津相会时,创立了“理想的平等社会”(pantisocracy)观念,这个词是柯尔律治创造的。这是一个哲学家的高尚计划,打算在美国和平安乐的氛围中开辟乌托邦式栖居地。那将是一个理想社会,在那里12位青年男子偕同他们的12位妻子打算做一次“人类的完美性实验”(experiment in human perfectibility)。
1702243754
1702243755
美国总是给人带来诸如此类的希望,但结果又总是落空。自从开始美国冒险以来,旅行家、历史学家、哲学家一直寻求着去吸收那种经验,使之合成为一个富有意义的整体。但像《白鲸》中亚哈船长的那条鲸鱼一样,似乎总有避开他们的理由。
1702243756
1702243757
最近企图领会美国经验的意义的尝试是麦克斯•勒纳(Max Lerner)[3]写的《作为一种文明的美国》(American as a Civilization)一书。就其所探讨的范围而论,它的确是一部雄心勃勃的著作。由于这个缘故,读者不要只凭这本书所包含的观念来评价勒纳先生的努力——作为一个散文作家要做到这一点实在太困难了,因为它跨越了如此多的领域——而是通过与曾经作过类似尝试的人的对照来评价勒纳先生的努力。
1702243758
1702243759
也许,阅读勒纳著作的最有效方法是,不是如绝大多数评论家认为的那样把它当作一部对照托克维尔或布赖斯(Bryce)[4]的著作,而是把它当作一部对照拉斯基(Laski)[5]《美国民主》(The American Democracy)的著作。拉斯基的著作是10年以前出版的,勒纳似乎有意在本书中试着对它作出评价。
1702243760
1702243761
不过,其表面的相似之处是引人注目的:两本书都是大部头著作;勒纳的书有1036页,拉斯基的书有783页。其论题也非常一致:拉斯基从论述美国传统开始,涉及了教育、文化、商业企业、政治体制、作为一个世界强国的美国,并且以作为一个文明原则的美利坚主义作为结尾。勒纳也从论述传统开始,继而论述了作为一种文明的美国观念,涵盖与拉斯基相同的理论根据,不过涉及了某些较新的问题,增加了讨论亲子关系和美国国民性格的两章内容,最后几乎和拉斯基一样,以认定美国是一个世界强国结束全书。
1702243762
1702243763
从政治观点和性格上看,两人也有许多共同点。两人都是多产作家,他们的鲜明特征主要在于描述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自由中产阶级知识分子所采用的措词(“我们时代的革命”,“思想是武器”)。他们都是“人民阵线”(popular front)意识形态的鼓吹者,尽管勒纳变成了一个更为尖刻的反斯大林主义者。他们两人都很坦率、合群、乐观,既有点学究习气,但也务实。两人对影响青年一代以及对塑造政治文化都颇感兴趣,然而都不愿意在政府机关或组织中任职。拉斯基本来可以轻而易举地成为工党国会议员;勒纳则避开了在美国防空署中的职务。
1702243764
1702243765
作为犹太人,他们都注意到了他们同现行的社会偶像的距离。两人都对各自的志愿和角色有高度的自觉(拉斯基尤其如此,我们可以从他给霍姆斯的信所表露的心态中看出这一点)。两人都感到自己在为一代人作总结。两本书在同一个10年中写成,但前后相差10年出版。
1702243766
[
上一页 ]
[ :1.70224371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