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384079
1702384080
“未来的城市,不会是像老一代人们想象的那样全是钢筋和玻璃构成的建筑,而是砖坯、干草、塑料、水泥和木头垒起来的栋栋房屋。不会是处处有炫目的灯光直入云霄,而是笼罩在污染、排泄物和堕落之中,至少城市的绝大部分会是这样。几十亿城市居民居住在后现代的贫民窟里,用充满嫉妒的眼神望着安纳托利亚高原上恰塔尔·许于克那一片片泥土房子的废墟,那是最早的城市遗址,是九千多年前的人类建造的”,迈克·戴维斯在他那本无与伦比的著作《贫民窟星球》中这样写道。
1702384081
1702384082
1950年全球拥有超过100万人口的城市有86座,到了2015年这一数字就变成了550座。在二十五个人口超过800万的城市里,只有三个在发达国家:纽约、东京、首尔。其他的都在发展中国家,而且这些国家的人口增速也是最快的。巴西、印度和中国的城市人口已经超过了美国和欧洲城市人口的总和。而在这些人口数量巨大的城市中的四分之三的主要人口增速都是依靠城市郊区逐渐出现的贫民窟。
1702384083
1702384084
贫民窟是人类现代社会最大的发明之一:它变成了这些国家最“现代”的一种居住形式。在如今这个城市化发展迅速的时代里,正如我提到的,贫民窟成了推动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根据联合国的统计,每年都有近2500万人加入贫民窟居民的名单里。
1702384085
1702384086
另外,联合国还统计出如今全世界大约有25万个贫民窟,里面住着12亿居民。换句话说,全世界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个是贫民窟居民,发展中国家城市居民中每四个人就有一个住在贫民窟里。
1702384087
1702384088
他们中的很多都在饱受饥饿之苦。
1702384089
1702384090
R.请求我不要在书中写出他的名字。我对他说别担心,我的国家离这儿很远,在那儿没人认识他。他回答我说他可不确定,可能没人认识他,但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因为他不想让人知道他对现状的不满。因为他总是显得很自豪,他不想让认识他的人产生疑惑。
1702384091
1702384092
“你对什么感到自豪呢?”
1702384093
1702384094
“对我现在的一切。”
1702384095
1702384096
“怎么个自豪法呢?”
1702384097
1702384098
“我在达拉维的一个邻居也是一个贫民窟居民。他总是觉得住在贫民窟里很丢人,但我不这么觉得。所以我不想让人产生疑惑。”
1702384099
1702384100
我不太懂他的逻辑:他自豪到了不想让人知道他名字的程度。R.的手很大,脸却很瘦,眼窝很深,长着乌黑的头发。R.大约有30岁,他的老婆已经怀孕了,实际上他们已经有了三个孩子,他们和R.的妈妈和两个姐妹合住在两间屋子里。他们的房子是用很少几块砖、木板、金属薄板和草搭起来的。这些材料都是R.捡来的,或者是用很少的钱买来的。他的父母在五十多年前就来到了达拉维,R.出生在那里。
1702384101
1702384102
“我的爸妈确实是因为饥饿才来达拉维的。”
1702384103
1702384104
R.的父母来自数百英里外古吉拉特邦的索拉什特拉,当年的一场大旱使他们失去了土地和食物。他们刚来的时候,达拉维还只是两条铁路边的一片边缘地区,只住着少量的渔民。而如今,镶嵌在孟买中央区域的达拉维已经成了亚洲最大的贫民窟,这里的街道很宽,但是又脏又难闻,目之所及全是人、人、人,还有很多动物,听到的则尽是喊叫声。这里是印度式拥挤的最好体现。在这个不足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混合了不同的人群,他们组成了一个又一个微型世界:穆斯林、印度教徒、来自北方邦的绣花工、来自马德拉斯邦的糖果工、染色工、裁缝、铁匠、木工、纺织工,还有被因为不动产业的发展而从城市中被淘汰出来的磨坊工人。每一个群体都划分了他们自己的地盘,在上面要按照他们的习惯和规则行事。
1702384105
1702384106
“我妈妈在这儿住得很好,我妈妈说她在这儿待得很开心。我爸爸就自己做自己的事情,他是个陶器工,所以他能赚钱养活我们。问题是我们很快就把这一切都失去了,唉。”
1702384107
1702384108
R.的爸爸五十年前来到这儿,从那时起每天都有新的人来到这里。每年有50万人移居到孟买,其中的40万都在像达拉维的贫民窟住了下来,因此孟买有1000万~1200万的贫民窟居民。孟买人口的60%居住在6%的城市土地上,没有自来水,道路情况很差。然而正是这样的贫民窟在逐渐地吞食着这座城市。
1702384109
1702384110
我生出了一种可怕的想法:如果说在孟买住在贫民窟的人占绝大多数的话,那么哪里才是城市中心、哪里才是城市边缘呢?哪一个才代表了这座城市的核心精神呢?
1702384111
1702384112
孟买(但也不光是孟买)是一个伴着许多象征着资本主义经济的高楼的巨大的贫民窟。
1702384113
1702384114
达拉维变成了现在这样,可能是因为比劳尔变成了现在这样。所有的达拉维人、所有的比劳尔人。所有的西方大城市在新世纪到来前已经到达了(不)平衡状态的临界点,从现在开始,这些城市将再难回到以前的状态了。
1702384115
1702384116
在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快速增长意味着农民向城市的大量涌入。城市化实际上是农村生产结构变化的一种结果,如今的农业生产需要的劳动力越来越少了,于是多余的农民(或者说其中的大多数)只能向城市涌去,因为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交通、清洁、家政等)和工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
1702384117
1702384118
有时候这一切都只不过是海市蜃楼:很多人根本无法找到工作,他们只能用尽方法谋生。城市给了他们更多的可能性:为了欺骗他们,城市让他们觉得一切都那么近、那么触手可及。但实际上,那些触手可及的东西最终只能是遥不可及。尽管如此,梦想依然在激励着他们:房顶、社会保障、富人的生活、找到工作、医院(虽然条件很差)、孩子们有可能上学……所有这些,都是吸引他们的海市蜃楼。对于成百上千万人来说,涌入城市是他们改善生活的不二法门。但很多人最终只能在贫民窟里终此一生。
1702384119
1702384120
在全印度,有1.6亿贫民窟居民。
1702384121
1702384122
农民们离开了土地,但是粮食依旧在土地上生长着。曾几何时,下地干活是很多人的生活方式,如今这种运作模式发生了改变,田地里需要的人力越来越少了。
1702384123
1702384124
就像戴维斯说的:机械的出现使得田地里需要的劳力越来越少,而城市中的资本却越来越多。如今,城市的范围越扩越大,城市发展带来的已不再是新的工作岗位,而是贫困。慢慢地,资本聚拢到了农村,但劳动力却都跑到了城市。
1702384125
1702384126
农村人口很难再增长了:几乎已经到达了顶点,已经开始下降了。大多数饥民,大概75%的饥民,依然生活在农村。看上去这种情况会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而得到改善。但事实上饥饿问题也正在逐渐向城市转移。
1702384127
1702384128
未来的人口增长注定将发生在城市里。“饥饿将越来越城市化”,可能没有人说过这句话,但它却是十足的真理,因为没有人敢站出来说这句话是假的。
[
上一页 ]
[ :1.70238407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