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699766e+09
1702699766
1702699767 79.1 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案
1702699768
1702699769 《刑案汇览》卷四九,《刑律》
1702699770
1702699771 本节所涉及的内容(在本书第一篇第六章第四节,我们也对这一问题有所讨论)具有重要的法律心理学意义。从这一节所涉及的法律规定及司法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法律制度经过两千多年的高度发展的中国,人们将法律看作是政府用来自上而下地惩罚那些破坏社会和政治秩序的行为的手段,而不是将其作为维护自身权利、主张个人要求并排除他人或政府对自身权利的侵犯的工具。在这种观念盛行的中国社会,没有形成国家正式承认的私家法律职业,是不足为奇的。但是,在中国的乡村,仍偶尔可见这类以私人身份从事法律职业的人。他们常常应亲戚、朋友或其他委托人之约,为其提供法律服务,包括书写诉状、提出诉讼请求。他们从事这种法律活动,有时收费,有时则不收费。从这一节我们可以看到,官府将这类私人法律家看作是愚昧、野蛮的乡村农夫中的刁猾者,是为官府制造麻烦的凶徒。在官方的正式文件中,这类私人法律家被鄙称作“讼棍”;而一旦被肯定是讼棍的人,根据《大清律例·刑律·教唆词讼》律,一律处徒三年之刑。
1702699772
1702699773 从本案的处理可以看到,私人法律家若想避免被官府定为讼棍,他只能在关系较近的亲属范围之内,提供法律服务。也就是说,如果私人法律家较亲的亲属涉及诉讼,这时,私人法律家为其书写诉讼、提出诉讼请求,将不会被官府看作是讼棍。而超出这种亲属范围之外,为他人提供法律服务,就有可能被定为讼棍而受到惩罚。从第79.2案我们将看到,某私人法律家为他人代写六或七份诉讼,即被定为“讼棍”,而受到刑事制裁。
1702699774
1702699775 第79.3案极具有典型性。该案案犯所代写的五份诉状都是关于普通案件的诉状;在代写及提交官府的过程中,也没有串通胥吏等错误行为;而且案犯本人已年逾七十,根据法律规定,应享有以钱代罚的权利。但尽管如此,最后对于案犯的处理也仍然很重,与其他同类案犯一样处罚,且不准收赎。在一个教育尚未普及、相当多的人仍处于文盲状态的社会里,真正了解法律、知道如何通过法律程序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人是微乎其微的。他们如果涉及诉讼,必然需要借助其他受过教育、了解法律的人,帮助他们准备涉讼的必要法律文书。《大清律例·刑律·教唆词讼》律有这样一款:“其见人愚而不能申冤,教令得实,及为人书写词状而罪无增减者,勿论。”尽管如此,从本案的处理可以看到,在很多情况下,对于代写诉状、代提诉讼请求等行为,官府所关注的不是所提请求是否符合事实,而是该诉状的书写及诉讼请求的提出是否由他人代行。
1702699776
1702699777 第79.4案所记载的实际上并不是案例,而是嘉庆皇帝的一道上谕。该上谕极其明白地代表了官府对于私人法律家的态度。
1702699778
1702699779 河抚奏:夏芳觉因无服族祖夏耀魁受伤身死、报县缉凶。该犯得受尸子夏绍秀银两,顶名尸侄、代控。
1702699780
1702699781 讯结后明知案无可疑,必须另缉正犯。该犯复因无渔利,添砌情节,唆令夏绍秀京控。
1702699782
1702699783 将夏芳觉比照“讼棍拟军”例上,量减一等,满徒。
1702699784
1702699785 《大清律例·刑律·教唆词讼》规定,与政府官员串通勾结、挑唆乡民提起诉讼,或以欺诈、威吓手段迫他人提起诉讼,以“讼棍”之罪,发云南、贵州等地充军。
1702699786
1702699787 79.2 嘉庆十八年(1813年)案
1702699788
1702699789 《刑案汇览》卷四九,《刑律》
1702699790
1702699791 安抚咨:外结徒犯陈玉田代张鸣玉书写呈词,诬控孙用遂违例取息。[《大清律例。户律。违禁取利》规定,借贷取息,年息率不得超过30%;所取利息总量不得超过原本。]
1702699792
1702699793 讯系张鸣玉开略嘱写。惟陈玉田先后为人代作呈词六次。应照“积惯讼棍拟军例”,量减一等,满徒。[“积惯讼棍拟军例”的具体内容,已在第79.1案作介绍。在第79.1案中,为了对案犯减轻处罚,即改军流刑为徒刑,判决时“比照”原例。显然,运用比照方法是贴切的,但在本案及第79.3案中则没有这样做。]
1702699794
1702699795 79.3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案
1702699796
1702699797 《刑案汇览》卷四九,《刑律》
1702699798
1702699799 安抚咨:外结徒犯徐学传代人作词五纸,皆系寻常案件,并无串通胥吏、播弄乡愚、恐吓诈财情弊。
1702699800
1702699801 应于“积惯讼棍、军罪”上,量减一等,满徒。
1702699802
1702699803 年逾七十,系讼师为害闾阎,不准收赎。
1702699804
1702699805 《大清律例·名例·老小废疾收赎》律规定:年满七十、犯流刑或流刑以下罪,可以赎代刑,缴纳一定数量的钱银,而免受刑罚。“官注”具体解释说,年满七十、犯军流刑罪,仍可以赎代刑;但若犯死刑罪,或是谋反等重罪从犯,不得以赎代刑。
1702699806
1702699807 79.4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通行
1702699808
1702699809 《刑案汇览》卷四九,《刑律》
1702699810
1702699811 直隶司:嘉庆二十五年七月初九日奉上谕:御史朱鸿奏“杜构讼之弊以息刁风”一折,所奏甚是。民间讼牍繁多,最为闾阎之患。而无情之词纷纷赴诉,则全由于讼棍为之包谋。
1702699812
1702699813 此等刁恶之徒陷人取利,造作虚词,捏彻重款。具控者,听其指使,冒昧呈递。审出虚妄,诬告反坐之罪,皆惟控诉之人是问。而彼得置身事外。至被诬之人一经牵涉,业已陷身失业,即幸而审明昭雪,而其家已破。因此伤生殒命者,更不知凡几。在讼棍,则局外旁观,自鸣得意。种种鬼蜮情形,实堪痛恨。
1702699814
1702699815 著通谕直省:审理词讼,各衙门凡遇架词控诉之案,必究其何人怂恿,何人招引,何人为之主谋,何人为之关说。一经讯出,立即严拏、重惩,勿使幸免。
[ 上一页 ]  [ :1.70269976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