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714515e+09
1702714515
1702714516 在近代上海律师界,有海外留学的背景往往会成为一种职业广告。在利益刺激下,常有本土律师冒充归国留学生。有些所谓留洋律师,实际上只是外国人的雇员,甚至是佣人、学徒。他们未出国门一步,只是购买国外法律学校的文凭,通过律师甄拔得到律师资格。
1702714517
1702714518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司法部宣布:“凡在十六年七月二十三日,律师章程公布施行以前领有律师证书,而拟在国民政府统治各省执行律师职务,无论已未登录者,均应将原领证书及其他关系文件,两个月内呈报复验,换给律师证书。”[35]留学欧美法科生借此契机,主持清查上海律师公会内律师的学历,尤其是持外国的大学毕业证书者。清查中发现,有13位律师持美国汉密尔顿法律专门学校的毕业证书,通过甄拔获得律师资格,其中7人加入了上海律师公会。留学欧美法科生随即展开调查,发现“美国芝加哥汉密尔顿(亦译作汉密尔登)法律专门学校”只是在上海设立机关,专门发售该校的函授文凭,只要出钱就可以购得。上海律师公会立刻函请司法部注销这13人的律师资格,并取消已入会的7位律师的会员资格。[36]
1702714519
1702714520 此后有人举报,上海律师公会中有19位会员伪造日本毕业文凭。上海律师公会高度重视,组织“审查会员资格委员会”调查此事。审查会员资格委员会要求被检举的会员一周内提交毕业证书原件,并通过司法部向日本各法校调取历届毕业生名录。经调查,被控伪造文凭的19位留日法科生中,有6人文件完备,是正规的毕业证并交于法院检验;2人已自行退会;6人未提交毕业文凭;5人退出律师行业。[37]
1702714521
1702714522 为维护留洋律师声誉,上海律师公会请求司法部、教育部“另订文凭鉴别方法”。[38]不久,司法部就鉴别法科留学生的文凭做出规定:“国外留学生在私立学校领有毕业文凭,均应由留学生监督处或驻在国公使馆加给证明书。此后凡有前项毕业文凭,请求取得律师资格者,须有前项证明书方准注册。”[39]
1702714523
1702714524 上海律师公会也进一步完善入会审查制度,规定凡申请入会,须提交学校文凭、律师证书原件、两名本会会员的书面介绍;持外国私立学校毕业文凭者,须同时提交驻该国公使馆或留学生监督处证明书。为保证入会会员留学文凭的真实性,特别强调追究连带责任,规定“各会员介绍入会须保证资格确实。入会后查有实情不符,应共同负责”。[40]
1702714525
1702714526 (二)规范执业风纪
1702714527
1702714528 留日法科生主导上海律师公会时,在会则中规定了律师的执业规范。[41]之后又特别制定,律师执业必须遵守的九条执业纪律。[42]留学欧美法科生主导上海律师公会的管理后,除加强原有纪律外,因受英美法观念的影响,严格禁止律师非法招揽业务的行为,[43]会内律师也积极支持此理念。1928年5月,留美法科生陈霆锐等揭发魏文翰的律师事务所设立保商部,专门负责招揽业务。上海律师公会随即将魏文翰提付惩戒。[44]又有会员检举律师沈孝祥广寄拜诘,在拜诘反面标明其执业区域、代理案件的类别,并写有:“如蒙不弃,既请函电通知,约期接见或协商一切。”上海律师公会认为,这样的做法也有招揽业务之嫌,责令停止。[45]
1702714529
1702714530 欧美法科留学生对律师事务所招揽业务的行为也坚决杜绝。1930年,上海律师公会要求会内律师须取消同一区域内的分所、通讯处,但执行效果并不明显。1934年,上海律师公会再次声明:“除事务所及住宅外,不得设立分事务所及通讯处。有合组法律事务所者,即以此合组事务所为其事务所,不得另设事务所。”[46]为确保规定得以落实,上海律师公会直接取缔了违反规定的4处律师事务所分所。[47]
1702714531
1702714532 留学欧美法科生为维护律师良好的社会形象频繁惩戒律师。留法法科生吴凯声认为,对律师惩戒过多恐有损律师形象,提议:“律师与律师间,律师与当事人间,如不幸发生交涉情事,应由双方先试行和解或报告公会调处,不得径向法院起诉。”[48]吴凯声的建议得到上海律师公会内留学欧美法科生的认同。上海律师公会决议,对于律师的不当行为,应先在会内调解,调解不成再提付惩戒。由此公会特别规定,执行委员会收到律师纠纷案件后,要先函告纠纷双方到公会会所调解。若双方或其中一方拒绝调解,派专员负责劝解;调解不成则建议诉至法院,尽量避免由律师公会出面提付惩戒。
1702714533
1702714534 四 输入西方法律观念
1702714535
1702714536 近代上海的法科留学生有一个共同的理想,就是把近代法律观念注入上海社会。上海律师公会恰好提供了一个平台,法科留学生借助这个平台,启蒙上海社会民众的权利意识和人权观念。
1702714537
1702714538 (一)启蒙维权意识
1702714539
1702714540 法科留学生通过法律援助,启蒙民众的维权意识。法律援助制度源于西方国家,北洋政府将这一制度移植入中国,建立指定辩护制度。[49]基于这项制度,法科留学生主导在上海律师公会内设立法律救助机关,指定专门律师提供法律援助。上海律师公会对外宣告:“凡无钱聘请律师的劳动团体及其所属成员,如遇到民、刑诉讼或订定契约等各种法律事务,都可以申请上海律师公会的法律援助机关派律师代理之。”[50]1931年,纱厂工人宋绍吉等被日本人殴打致残,因不服特区法院判决,提起上诉。宋绍吉通过抗日救国会向上海律师公会请求援助,留美法科生伍守恭免费为该案提供辩护。[51]
1702714541
1702714542 在启蒙近代社会民众的维权意识上,西洋、东洋法科留学生的做法各不相同。留学欧美法科生注重通过具体法律援助个案,让社会民众实实在在体会到权益得到维护的好处。留日法科生则注重社会宣传和推动立法,主张建立国家赔偿制度,希望通过有效的国家赔偿,让社会民众认识到法律的真谛是保护合法权利,而不仅仅是惩罚。为此,留日法科生在上海发起了“冤狱赔偿运动”。
1702714543
1702714544 冤狱赔偿是指国家对被误判、违法判决、无辜羁押的人给予赔偿,是欧美国家普遍采用的国家赔偿制度。中国传统法律观念中,没有直接涉及冤狱赔偿的观念。1934年11月12日,中华民国律师协会组成冤狱赔偿运动委员会,留日法科生唐宝颚、江庸、沈钧儒、张耀曾等41人担任委员。12月,委员会在上海召开会议,制定了具体的行动方案。次年1月议定筹款办法,并决定每年6月举行冤狱赔偿运动,旨在引起当局重视。[52]
1702714545
1702714546 1935年6月5日,上海的冤狱赔偿运动大会在天后宫上海市商会召开。留日法科生沈钧儒担任会议主席。会议邀请了上海市党政军各机关代表、农工商学界代表、妇女、宗教人士以及自由职业团体参加。会上向各代表赠送《冤狱赔偿运动宣言》《冤狱赔偿法草案》《冤狱赔偿调查表》等文件。会后,留美法科生陈霆锐、陆鼎揆等赴电台普及冤狱赔偿知识。另派人到各电影院分送宣传冤狱赔偿的小册子。[53]
1702714547
1702714548 1936年5月25日,上海律师公会成立冤狱赔偿运动委员会。6月7日下午,仍然在上海市商会举行第二届冤狱赔偿运动大会。淞沪警备司令部、江苏高等法院第二分院、上海地方法院、上海第一和第二特区法院、上海市财政局、上海市农会、会计师公会、法租界纳税人华人会议、中华法学会、国货工厂联合会、上海医师公会等都派人参加。留日法科生沈钧儒发言,表示希望政府完成冤狱赔偿立法。[54]会后仍向与会人员赠送宣传冤狱赔偿知识的资料,派员到电台宣传。除此之外,第二届上海冤狱赔偿运动新增了宣传项目,开会当天,上海所有电影院在放映电影前先要播放冤狱赔偿运动的宣传片。[55]此外,留日法科生陆鼎揆、马寿华和孙祖基负责撰写文章,不间断地在报纸杂志上宣传冤狱赔偿知识。
1702714549
1702714550 在冤狱赔偿运动中,留日法科生是核心力量。虽然最终没有达成立法目的,但声势浩大的宣传让民众接触到国家赔偿的概念,认识到法律不仅是维护利益的武器,而且是对抗政府不合理行为的武器。这不仅是对封建法律传统的巨大冲击,也推动了近代法律观念的传播。
1702714551
1702714552 (二)启蒙人权观念
1702714553
1702714554 人权观念是法科留学生努力向上海城市社会输入的又一近代法律观念,也是法科留学生们挑战封建传统思想的又一义举。法科留学生主要提倡保护的是监狱在押人员的基本人权。
1702714555
1702714556 1927年,法科留学生在给司法部的提案中,首次提出构建人权保护制度。具体内容有五项:“一、警察官署或其他行政官署发见刑事犯罪应于二十小时内实行解送法庭审问,倘拘押过二十四小时以上者,该管长官应负违背法令及滥用职权之责任。二、各级法院须依政府所定方式,制就出庭状置于收发处。凡人被拘押过二十四小时未解法庭审问者,被拘押人或其家属得亲身或托代理人辩护人前赴法庭填具出庭状,请求该管法院即时提审。三、警察官署或其他行政官署接受法庭提审文件时,须将被拘押人立即交付。倘拒绝交付时,法院长官得及时报告于该官署之本管长官加以惩处。四、刑事被告在警署拘押中,得由其本人或家属所委托之律师随时接见,并得查阅案卷。五、受拘押之刑事被告如最后确定判决宣告无罪时,受之损失应由告诉人告发人或国库负责赔偿责任,并该管法院登报恢复其名誉。”[56]该提案的五项建议,都旨在杜绝超期羁押和保障会见权。法科留学生希望社会民众意识到,犯罪之人在接受法律制裁期间也有基本的人权,借此输入近代人权观念。
1702714557
1702714558 除提倡立法外,法科留学生也通过实际行动保障服刑人员的基本人权。1930年,江苏高等法院看守所在押人员致函上海律师公会,反映看守所经常对在押人员滥用私刑。上海律师公会获悉后,请求江苏高等法院和司法部调查此事。[57]1933年,上海漕河泾监狱关押的政治犯因监狱虐待囚犯请求上海律师公会援助。收到求援信后,上海律师公会的部分法科留学生集体前往漕河泾监狱调查。结果发现,“只可容纳犯八百余人,现已容至男女犯共计一千三百二十六人”。[58]法科留学生以上海律师公会名义,请求江苏高等法院、国民政府司法部改善漕河泾监狱的管理。[59]
1702714559
1702714560 抗战时期,上海律师公会虽已停会,但法科留学生向在押犯人提供的援助并未中断。抗战期间,秦联奎、袁汉云以及同仁律师事务所先后向江苏高等法院看守所、江苏第二监狱、江苏上海第二特区监狱和淞沪警备司令部捐助棉衣450套。[60]
1702714561
1702714562 五 余论
1702714563
1702714564 法科留学生对近代上海律师制度的构建,发挥了基础性、建设性的作用。上海最早的华籍律师是法科留学生,最早的律师团体由法科留学生筹建。律师制度确立后,法科留学生通过改组,巧妙地借助国家及政党的力量,强化了律师公会对律师的职业管理,扩展了上海律师公会的社会职能,塑造了律师良好的职业形象。
[ 上一页 ]  [ :1.70271451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