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729343
明清土地契约文书研究(第三版) 第二节 闽北南平县小瀛洲的山村经济
1702729344
1702729345
地处浙闽赣边界的闽北山区,在历史上曾经以发达的造纸印刷业、矿冶业、制茶业著称于世。但到入清以后,除了外销的刺激,使得植茶制茶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外,林木产品的加工业仅仅保存了造纸、制笋、香菇等供日用所需的项目,农村经济基本上是闭锁式的传统农业,山区平原和山田所产的粮食,源源供应于闽江下游各府县,被誉为福建的“粮仓”之一。山地的利用,如植木、种竹、栽茶及其加工,基本上是作为农家副业经营的。崇安、建瓯、建阳等地茶叶产区的商品化和专业化倾向,正是被这种闭塞的自然经济重重包围着的。它和闽南经济的“开放性”恰成显明的对照。
1702729346
1702729347
清代闽北的农业经济,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下,已经卷入地权分化的历史运动之中。作为农业经济附属的山区林产种植与加工,在经营方式上也有所变化。这方面的山契在南平、建瓯等地均有发现,其中以南平县北与建瓯交界的小瀛洲(今南平市小仁洲)及其附近之小雅一带较为集中,共有九十四纸[36],除顺治朝外,历朝均有。下面,拟依据这些山契,作一个山村的典型解剖。
1702729348
1702729349
先来看看有清一代小瀛洲山地买卖关系的变化情况。小瀛洲早期山地买卖契约,有下列三纸:
1702729350
1702729351
(一)
1702729352
1702729353
1702729354
1702729355
立卖契人朱承忠,承祖遗下得有山坭壹片,坐落小瀛洲土名鱼塘垅头鸡心……忠因目下要银两使用,无从措办,情愿将前山召卖,未立契之日,先问亲房人等各不愿受后,托中说谕,立契出卖叶太奇兄边进前买为业,当日三面言议定土风时值价银叁两正足,立契之日,一色现银交易,无少分厘,并无准折、债负以及逼勒等情,且忠自卖受银之后,任从买主前去管业,且卖者不敢阻止,另生枝节等弊。其山系是忠自己份之物业,与门房等各无干涉,但有来历不明以及界至不清,不干买主之事,要卖者出头抵当料理明白。此是先言后定,二人依允,各不[反]悔。今欲有凭,敬立卖山契付与买主永远存照。
1702729356
1702729357
…………
1702729358
1702729359
康熙十年九月 日
1702729360
1702729361
立卖契人 朱承忠
1702729362
1702729363
说谕人 叶芳泰
1702729364
1702729365
在见人 林春华
1702729366
1702729367
代笔人 田有富
1702729368
1702729369
(二)
1702729370
1702729371
立卖契兄叶舒同弟接弟,承祖遗下有杉木山坭壹片,坐落土名本乡后门垅头田后……今因无银应用,托中将此山坭召卖与弟
1702729372
1702729373
1702729374
友仲承买,同中三面议定时值价银壹两正……其山坭自卖之后,任凭买主前去开穴安葬、栽插管业,卖主不敢阻当异说。倘有上手来历不明,不涉买主之事,卖主出头支当。的系二家甘允,各无[反]悔,今欲有凭,立卖契为照。
1702729375
1702729376
康熙六十一年九月 日
1702729377
1702729378
立卖契兄 叶 舒
1702729379
1702729380
同卖 弟 接弟
1702729381
1702729382
说谕中弟 必松
1702729383
1702729384
在见 弟 三奇
1702729385
1702729386
代笔 侄 国瑞
1702729387
1702729388
(三)
1702729389
1702729390
立卖全山泥契侄叶接弟同弟接应,承祖遗下受得有坟山壹片,坐落本乡土名北坑石仔塚……此山先年侄已抽出壹次,出头在远士叔边,削去安葬张氏官梅,有卖契存据,且侄目下要银完粮,无从所办,托中甘愿即将前全山泥再立契出卖与叶远士叔为业,当日三面议定土风价银壹两玖伍色正……其山其卖之后,任凭叔栽插以及迁穴安葬,不敢阻当异说……
1702729391
1702729392
雍正捌年十二月 日
[
上一页 ]
[ :1.70272934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