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756336e+09
1702756336 还有一封信说:
1702756337
1702756338 示谕武昌一策:不劳营为,坐减半费,此真上策也。然某所虑:又恐好事君子,便加粉饰,云擅去安置所,而居于别路。传闻京师,非细事也。虽复往来无常,然多言何所不至。若大霈之后,恩旨稍宽,或可图此,更希为深虑之,仍且密之为上。[8]
1702756339
1702756340 这次托陈季常不成功,他又改托杨元素。东坡续集中给杨的八封信中,有三封是关于置田的事。
1702756341
1702756342 第三函:下一五七。
1702756343
1702756344 承令弟见访,岸下无泊处,又苦风怱怱别去。至今不足示谕田事,方忧见罪,乃蒙留念,如此感幸不可言,某都不知彼中事,但公意所可,无不便者。军屯之东三百石者,便为下状甚佳,李教授之兄又云:官务相近,有一庄大佳,此彭寺丞见报,亦闲与问看,今日章质夫之子过此,已托于舟中载二百千省上纳,到乞与留下。果蒙公见念,令有归老之资,异日公为苍生复起,当却为公葺治田园,以报今日之赐,也适新旧守到发冗,甚不一一。
1702756345
1702756346 第四函:下一五八。
1702756347
1702756348 示谕秀才唐君许为留,念兼令干人久远干之,幸甚幸甚,某未能去。此间更无人可以往干,必须至奉烦唐君也,未尝相识便蒙开许,必以元素之故也。深欲作书为谢,适陈甚非久别附问且乞道区区。天觉彭寺丞皆蒙书示,亦未及奉启,敢乞致下恳。
1702756349
1702756350 第八函:下一五八。
1702756351
1702756352 承示谕定;襄胡家田,公与唐彦议之,必无遗策,小子坐享成熟,知幸知幸,近答唐君书,并和红字韵诗,必皆达矣。胡田先佃后买,所谓抱桥澡浴,把缆放船也呵呵,凡事既不免干渎左右,乞一面裁之,不须问某也。尚有二百千省,若须使乞示喻,求便附去,见陈季常慥云,京师见任郎中其孚之子,欲卖荆南头湖庄子,去府五六十里,有米五百来石,厥直六百千,先只要二百来千,余可迤逦,还不知信否。又见乐宣德言,此田甚好,但税稍重,告为问看,彭寺丞之流,近日更不敢托他也,浼乱尊听,负荆不了也。
1702756353
1702756354 不过我们不知道杨元素此时替东坡看的田,是否仍在武昌,抑或已在常州。但是无论如何,这一次的努力,显然也没有得到结论。
1702756355
1702756356 接着东坡是在常州买田成功了,从下面几封信里,我们看得出他是如何的开心。
1702756357
1702756358 答范蜀公:
1702756359
1702756360 ……但囊中只有数百千,已命儿子持往荆诸买一小庄子矣。[9]
1702756361
1702756362 答贾耘老:
1702756363
1702756364 仆已买田阳羡,当告圣主哀怜余生,许于此安置。幸而许者,遂筑室于荆溪之上而老矣。仆当闭户不出,公当扁舟过我也。[10]
1702756365
1702756366 与滕达道:……近在扬州入一文字,乞常州住,如向所面议。若未有报,至南都当再一入也。[11]
1702756367
1702756368 与潘彦明:
1702756369
1702756370 ……已买得宜兴一小庄,且乞居彼,遂为常人矣。[12]
1702756371
1702756372 这几封信里所说的,可能就是后来发生纠葛的曹姓的田地。不过成交是在什么时候,因为这些信札都失掉了年月,我们一时尚无从认定。
1702756373
1702756374 不过我们知道,东坡调往汝州(今河南临汝),是在元丰七年的四月。他当月里离开黄州,逛了一趟庐山,七月里过金陵(今南京),年底到泗州(今江苏宿迁),第二年正月四日,这是他一篇出名的文章。全文如下:
1702756375
1702756376 乞常州居住表一首
1702756377
1702756378 臣轼言。臣闻圣人之行法也,如雷霆之震草木,威怒虽甚,而归于欲其生,人主之罪人也。如父母之谴子孙,鞭挞虽严,而不忍致之死,臣漂流弃物,枯槁余生,泣血书词,呼天请命,愿回日月之照,一明葵藿之心。此言朝闻夕死无憾臣轼诚惶诚恐,顿首顿首,臣昔者尝对便殿,亲闻德音,似蒙圣知不在人后,而狂狷妄发。上负忍私,既有司皆以为可诛虽明主不得而独赦,一从吏议坐废五年积忧熏心。惊齿发之先变,抱恨刻骨,伤皮肉之仅有。近者蒙恩,量移汝州,伏读训词,有人才实难,弗忍终弃之语,岂独知免于缧绁,亦将有望于桑榆。但未死亡,终见天日,岂敢复以迟暮为叹,更生侥觊之心,但以禄廪久空,衣食不继,累重道远不免舟行,自离黄州,风涛惊恐,举家重病,一子丧亡。今虽已至泗州,而赀用罄竭。去汝尚远,难于陆行,无屋可居,无田可食二十余口,不知所归,饥寒之忧,近在朝夕。与其强颜忍耻,干求于众人,不若归命,投诚控告于君父,臣有薄田在常州宜兴县,粗给饘粥。欲望圣慈许于常州居住,又恐罪戾至重。未可听从便安,辄叙微劳,庶蒙恩贷,臣先任徐州口,以河水浸城,几至沦陷。臣日夜守捍,偶获安全,曾蒙朝廷降敕奖谕。又尝选用沂州百姓,程棐令购捕离党,致获谋反,妖贼李铎郭进等一十七人,亦蒙圣恩保明放罪,皆臣子之常分,无涓埃之可言。冒昧自陈出于穷迫,庶几因缘侥幸,功过相除,稍出羁囚,得从所便,重念臣受性刚褊,赋命奇穷,既获罪于天,又无助于下,怨仇交积,罪恶横生,群言或起于爱憎,孤忠遂陷于疑似。中虽无愧,不敢自明。向非人主,独赐保全,则臣之微生,岂有今日。伏惟皇帝陛下,圣神天纵,文武生知,得天下之英才,已全三乐,跻斯民于仁寿,不弃一夫,勃然中兴,可谓尽善,而臣抱百年之咏叹,悼一饱之无时。贫病交攻,死生莫保,虽凫雁飞集,何足计于朝廷,而犬马盖帷,犹有求于陛下。敢祈仁圣,少赐矜怜,臣见一面。前去至南京以来,听候朝旨,干冒天威,臣无任。[13]
1702756379
1702756380 表里既然说“臣有薄田……”,那么是在八年(1085)正月四日以前,他那一块田是已经购置妥当的了。但是照子由写的墓志铭里所说,“他南至扬州,常人为公买田书至,公喜作诗”。而东坡之路过扬州,照他辨题诗札子说,是在八年五月。那么这个矛盾,又当如何去解释呢?
1702756381
1702756382 根据东坡上面给范、王、贾、潘诸人信札的口气,宜兴的田庄,是在调往汝州以前置妥的,似乎不容置疑。不过很可能是在他离开黄州的前后——七月四月——卖主忽然无理取闹起来,打起官司。幸亏转运司明白,勘得姓曹人无赖,依法打了板子,而仍旧把田判归东坡。东坡于八年五月中,在扬州的竹西寺里随喜,忽然得到常州朋友关于打赢了这件官司的报导,他一时兴高,觉着野花啼鸟都在欣然,因之拿起笔来,在壁上题诗一首。似乎比在小皇帝即位两月之后,忽然在路上听见老百姓的讴歌,喜得他在僧寺题诗,更为合乎人情一些。我们之所以作这样的揣测有两个理由。一是因为哲宗那时是刚刚满七岁的一个孩子——他生于熙宁九月十二日(1077),即位于元丰八年三月(1085)——是没有什么天资颖异,出类拔萃的表现可言,值得老百姓以手加额,二是因为子由是一个古板人,如果没有把事情搞得十分清楚,似乎绝对不会对于他一生崇拜的老兄,作这一个比较不利的叙述。不过这也只是我们生于九百年后的人一种合理的怀疑而已,绝不敢因此断然判定东坡说谎。[14]。
1702756383
1702756384 东坡希望居住常州的请求,虽然马上得到了神宗的许可。可惜等到他到达常州,住下来还不到五个月——元丰八年五月——就被朝廷调往登州(山东)。又不久就内调到京作礼部郎官,再几个月(元祐元年,1086),改充天子侍从,升翰林学士。他就在这个时候,把常州这块庄田,让“姓曹人将元价收赎”了。
1702756385
[ 上一页 ]  [ :1.70275633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