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2867435e+09
1702867435
1702867436 1895年4月中日《马关条约》签署,第一条规定了朝鲜彻底独立于中国,而实际上日本开始全方位渗透进朝鲜,并成立了亲日内阁,开始对朝鲜进行战略殖民。半年之后的10月8日,日本人冲进汉城王宫景福宫,将闵妃残忍杀害并焚尸。国王惊恐万分,很快携世子一起狼狈逃到俄国领事馆寻求庇护,这就是著名的“俄馆播迁”事件。这一事件导致甲午战争后朝鲜的亲日派内阁垮台,亲俄势力上涨,直接加剧了日俄两国在朝鲜半岛的争夺。
1702867437
1702867438 1897年,朝鲜改为“大韩帝国”,国王称帝,早已被杀的闵妃也被册封为“明成皇后”(图17.16)。对这一由“大朝鲜国”而“大韩帝国”的变化,美英等国都予以默认,虽然各国都知道这个帝国实在是虚弱不堪,仅日俄两国的竞争就使其风雨飘摇。这个帝国所做的切实有效的事情之一是去中国化,包括拆除汉城西大门外的迎接明清中国敕使的“迎恩门”并改为“独立门”,拆掉皇太极征伐朝鲜后命令朝鲜国王在汉江之南三田渡地方设立的“大清皇帝功德碑”并埋入地下,开始大量使用本国语言谚文等等。也正是在这一轮持续的去中国化的过程中,韩国开始强调以檀君为韩民族始祖的历史叙述观念,日渐排除箕子由中国而东来建设古朝鲜成为朝鲜始祖的历史叙事。檀君故事在1910年日本殖民朝鲜之后,因反对日本殖民主义和争取韩民族独立而在韩民族中继续存在和发展,二战以后朝鲜半岛南北两地逐渐用檀君始祖故事完全取代了箕子朝鲜故事,高丽王朝于1102年在平壤建立的箕子坟也于1959年春被夷为平地。
1702867439
1702867440
1702867441
1702867442
1702867443 图17.16 1903年发行的“大韩帝国邮票”,面值贰厘。中间的老鹰左右印有“韩帝国邮政”的韩文和法文。鹰身上有八卦图案,一爪拿着地球,另一爪拿着剑;其下为木槿花图案,现为大韩民国国花。
1702867444
1702867445 1904年2月,日俄战争爆发,主战场是日俄争夺有年的中国东北。在1905年5月27日的对马海峡海战之后,日方逐渐取得了战争主动权,俄国开始寻求和谈(图17.17)。美国对战争双方保持中立态度,但为了维护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利益而牺牲了朝鲜。1905年7月27日上午,美国战争部长威廉·霍华德·塔夫脱(后来担任第27任美国总统),与日本首相桂太郎在东京进行了一场会谈,双方讨论了日俄战争以后的东亚形势。会谈中,桂太郎表示日本不会妨碍美国在菲律宾的利益,而塔夫脱认可了日本殖民朝鲜对维护东亚稳定的重要性。双方在7月29日签署了一个谈话备忘录,但声明这不是条约。双方的备忘录于1924年首次被发现,虽然不是条约,但双方狼狈为奸并葬送朝鲜的外交阴谋是一目了然的。
1702867446
1702867447
1702867448
1702867449
1702867450 图17.17 位于日本横须贺市三笠公园内的“三笠”舰、东乡平八郎塑像以及东乡手书“皇国兴废在此一战”。笔者2012年8月摄。“三笠”舰是日俄战争中日本联合舰队旗舰,也是联合舰队司令官东乡平八郎的坐舰。该舰由英国制造,是“无畏”级战列舰出现之前技术最先进的战列舰之一。1923年作为纪念舰加以保存。
1702867451
1702867452 1905年9月5日,在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调停之下,日俄两国代表在美国缅因州的朴茨茅斯海军基地签署了战争和约,结束了两国之间的战争,此即《朴茨茅斯条约》(Treaty of Portsmouth),日本取得了巨大胜利。该条约的第二条规定,俄国政府承认日本在朝鲜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上的绝对利益,俄国不得干涉日本对朝鲜的指导监护以及其他必要措施。通过这一条约,日本取得了俄国以及美国等国家对日本在朝鲜半岛绝对利益的肯定。同年11月17日,日本将《日韩保护协约》强加到朝鲜政府的头上,正式将朝鲜变为了日本的保护国。美国对日本殖民朝鲜的行为完全予以默认,并和英国等国家一道,很快撤退了在韩公使馆。1910年8月22日,日本正式吞并了朝鲜。当时的清朝已经风雨飘摇,完全顾不上昔日的属国了,一年以后辛亥革命爆发,清朝轰然倒塌。
1702867453
1702867454 1919年3月1日,朝鲜汉城爆发了反对日本殖民统治、争取朝鲜独立的运动,史称“三一独立运动”。在遭到日本的残酷镇压之后,一批革命志士跑到了上海,在法租界内成立了“大韩民国临时政府”。中国政府并未正式承认这一临时政府,但鉴于中朝两国悠久亲密的历史关系和反对日本殖民主义的共同目标,暗中大力支持韩国独立运动。后来国共两党都对朝鲜独立志士和他们的武装力量提供了很多支持,对他们在二战结束后回到母国继续开展斗争提供了若干保障。
1702867455
1702867456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在“保家卫国”的口号之下,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入朝参战,对手正是美国(图17.18)。1953年7月27日,朝韩中美等国共同签署了《朝鲜停战协定》,开启了一个以朝鲜半岛为中心的东北亚国际政治新格局。直到今天为止,中美两国仍旧是影响半岛局势的最重要的两个大国。了解19世纪晚期中美围绕朝鲜的若干纠葛,或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代复杂的国际关系。
1702867457
1702867458
1702867459
1702867460
1702867461 图17.18 辽宁省丹东市鸭绿江断桥桥头上的“为了和平”群雕。笔者2015年摄。
1702867462
1702867463
1702867464
1702867465
1702867466 中美相遇:大国外交与晚清兴衰(1784-1911) [:1702864855]
1702867467 中美相遇:大国外交与晚清兴衰(1784-1911) 第十八章 老佛爷的夫人外交:慈禧太后与美国康格夫人
1702867468
1702867469 1900年是晚清历史上最为悲惨的一年,因为这一年八国联军占领了北京城,慈禧皇太后和光绪皇帝狼狈逃窜西安,即所谓“西狩”,和当年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城之前慈禧的丈夫咸丰皇帝跑去热河行宫“北狩”,可谓如出一辙。1901年9月,清廷代表李鸿章与英、美、俄、法、德、意、日、奥、比、西、荷等十一个国家的代表,在北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当时恐怕没有比“风雨飘摇”这个词更能形容清政府的窘迫了。签约两个月后,李鸿章就逝世了。这位为大清国鞠躬尽瘁的功臣,一辈子都在试图拯救他的朝廷,但一辈子也没能够完成这个使命。
1702867470
1702867471 当此之时,作为权力中枢的慈禧皇太后(1835—1908),从西安“回鸾”北京以后,展开了一系列的夫人外交,从她认识的美国公使康格(Edwin H. Conger,1843—1907)的夫人萨拉·派克(1843—1932)入手,试图改换一下局面。慈禧于1898年12月第一次接见各国驻京公使的夫人,也是在那个时候认识萨拉的。慈禧太后“回鸾”北京后,围绕老熟人康格夫人开展了第二轮夫人外交,且扩大了规模。自此以后,慈禧经常会见康格夫人,几乎每次都送很多精致的礼物给她,加以示好和笼络。慈禧太后比康格夫人年长7岁,多少算是同龄之人,大约对彼此的交流和信任也起了较大的作用。在这个时期,慈禧太后开始了所谓的新政改革,鼓励发展实业、劝诫汉人女子缠足、允许满汉通婚等等,和康格夫人的交流正好映衬了这个改革的新背景。
1702867472
1702867473 另一方面,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和辛丑议和以后无疑高高站在了胜利者的位置之上的康格夫人,以其虔诚的基督教信仰相信中外的坦诚交流会营造更为美好的未来,所以她秉承中国的“来而不往非礼也”的路子,频繁地与慈禧以及很多清朝官员的夫人和格格们交游,特别是在美国公使馆举办下午茶点聚会,开创了一种中美妇女俱乐部一样的交流形式。在此期间,萨拉更为在美国和在国际上挽救慈禧太后每况愈下的形象,做了很多实际努力,其中的一件大事是促成美国女画家凯瑟琳·卡尔(Katharine Augusta Carl,1865—1938)绘制慈禧太后的巨幅肖像油画,并运到美国参加圣路易斯博览会的展出并最后赠给了美国总统。
1702867474
1702867475 慈禧与康格夫人的交往故事,是掩在1900年前后风起云涌的时代大潮背后的一幅几乎默默无闻的女性交游为主导的景象,从这个小小的中美关系的侧面却反映了一个正在步入剧变的时代,以及中国人对这一局面的调适。慈禧太后在这一时期受到的创伤极大,其对外政策也因之发生了极大变化,真是放低了身段委曲求全,做了很多“从来未有事”。例如,在展开夫人外交的时候,慈禧太后开始照相,其留存后世的照片基本上都是在这一时期内拍摄的,也可谓是一种迎合潮流改变自己的结果。通过慈禧太后的夫人外交路线,我们可以看到慈禧太后身为一名女性政治家所展现出来的女性外交魅力和路数,也可清楚地窥见以她为代表的清朝政治中枢顶层政治人物面对国际政治的无力与无奈。这一夫人外交路数虽然取得了一些微小的外交成果,最终却无法挽救清王朝覆亡的命运(图18.1)。
1702867476
1702867477
1702867478
1702867479
1702867480 图18.1 1903年康格夫人萨拉和其余三位夫人以及摄影师裕勋龄的女儿一起与慈禧太后合影。萨拉牵着慈禧太后的手。照片上方写着“大清国当今圣母皇太后万岁万岁万万岁”,落款是“光绪癸卯年”即1903年,中间御宝印款是汉文篆书“慈禧皇太后之宝”。摄影师裕勋龄是当时担任慈禧英法文翻译的裕德龄(即所谓“德龄公主”)的二哥。四名西方女士中,三人都双手戴着同样的镯子(当系金镯子),三人胸前挂着同样的小葫芦(应该是玉质的),应该都是当天慈禧赏赐的礼物。美国华盛顿特区史密森尼学会(Smithsonian Institution, Washington, D.C.)的弗瑞尔艺术馆与赛克勒艺术馆档案馆(Freer Gallery of Art and Arthur M Sackler Gallery Archives)馆藏照片,编号FSA A.13 SC-GR-249;图片使用权已购买。
1702867481
1702867482 列强瓜分中国狂潮与美国“门户开放”政策
1702867483
1702867484 1895年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战败以后,欧美诸国列强纷纷趁机对华上下其手,大肆租借中国沿海沿江港口城市,并划分势力范围,整个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险。例如,1897年德国借口两名德国传教士在山东省巨野县被杀一事,强迫清政府于1898年3月签署了《胶澳租借条约》,租借胶州湾99年。这是德国占领青岛一带的开始,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著名的“山东问题”的滥觞。同期,沙俄逼迫清政府签订了《旅大租地条约》,租借旅顺和大连港口25年。英国除了在1898年6月大肆拓展香港租借地获得了新界大片土地之外,也在德国势力进入胶东半岛以及沙俄势力进入辽东半岛的局势刺激下,于1898年7月胁迫清政府签订了《订租威海卫专条》,在胶东半岛东北部的威海卫建立了租界。所以,仅在1898年下半年,日本、沙俄、英国和德国的势力已经从东北三省一路跨过渤海湾到达了青岛胶州湾一带,从战略上完全封锁了清政府一度引以为豪的北洋地区(图18.2)。
[ 上一页 ]  [ :1.70286743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