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871453
退一步讲,即使苏联人的建议确有不妥,也不过是提出一个想法,是可以商议的。[51]事实上,所有问题最后都是按照中国的意愿解决的。
1702871454
1702871455
关于长波电台问题。8月3日,彭德怀和马利诺夫斯基分别代表两国政府在北京签署了《关于建设、维护和共同使用大功率长波无线电发信台和专用远距离无线电收信中心的协定》,即《八三协定》。其主要内容是:(1)长波电台由中国自己建设,主权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2)苏联在设计和建筑等技术方面给予帮助和指导,装备器材凡中国不能解决的请苏联援助,通过订货解决。苏联根据协定所提供的设计资料、装备器材和派遣的来华专家以及其他方面的一切费用,均由中国通过贸易账户偿付。(3)苏联需要使用该电台的问题由双方另行谈判。同年11月,双方又签订了关于苏联提供设备器材和派遣专家的合同。1959年9月В日,苏联超长波电台台长伊林中校带着8人专家组来到中国,与中方技术人员共同组成了工程设计办公室,开始投入大型超长波电台的工程设计。1960年2月经中央军委批准设计方案后,施工部队开始进入施工现场。[52]
1702871456
1702871457
关于向中国提供海军新技术援助的问题。赫鲁晓夫回国后,于9月8日致电周恩来,同意向中国海军提供技术援助,并提议派代表团进行商谈。经过谈判,1959年2月4日两国政府签订了《关于苏联政府给予中国海军制造舰艇方面新技术援助的协定》,即《二四协定》。除了认为尚不成熟的核潜艇技术,苏联几乎满足了中国的所有要求:向中国出售629型导弹潜艇、633型鱼雷潜艇、205型导弹快艇、183型导弹快艇、184型水翼鱼雷快艇和Р-11ФМ型弹道导弹4枚、П-15型飞航式导弹2枚,以及这些舰艇的动力装置、雷达、声呐、无线电、导航器材共51项设备的设计图纸资料,还有部分舰艇制造器材及导弹的样品,并转让这些项目的制造特许权。苏联的60名专家随即来到中国,协助开展设计和仿制工作。大部分技术资料和部分设备材料也陆续到货。[53]
1702871458
1702871459
其实,毛泽东把憋在心中的怨气发泄出去后,已经平静多了,还对赫鲁晓夫本人大加赞扬。赫鲁晓夫也对这次访问的结果十分满意,认为解决了所有有争议的问题。[54]赫鲁晓夫回国后立即向苏共中央主席团通报了访问的情况,会议认为:“这次访问是有益的,会谈是真诚的。”[55]如此看来,中苏关于长波电台和共同舰队问题的争吵及其所反映的矛盾实质,在后来双方的政治大论战中被夸大了,甚至歪曲了,其结果也影响到研究者对事情的判断。
1702871460
1702871461
然而,赫鲁晓夫刚刚离开北京,就发生了一件震动世界的大事——中国人民解放军突然万炮齐轰金门。这才是引发中苏在对外政策方面出现严重分歧的真正原因。
1702871462
1702871463
第三节 炮击金门引发的严重分歧
1702871464
1702871465
通过梳理史料和思考,笔者认为,毛泽东决定采取这次军事行动真正的和唯一的目的就是希望仅仅通过炮轰的方式来封锁金门,造成一种气势和压力,迫使蒋介石主动放弃金门,从而实现收复全部沿海岛屿的既定军事战略和安全战略。[56]要实现这一目的,有两个前提条件:第一,蒋军缺少斗志,无心守岛,否则只能使战争升级,采取空中轰炸和强行登陆的办法,而这是毛泽东不愿意也不准备实施的;第二,美国置若罔闻,无意干涉,否则中国采取的行动非但无法达到目的,反而会引火烧身,造成严重后果。然而,对于这两点,毛泽东实在没有把握。因此,对于这次战役的真正目的,毛泽东除了在政治局常委这样极小的范围内有所透露外,是无法明言的。其结果,甚至直接指挥战役的中国军事领导人都摸不清毛泽东的意图,[57]也就难怪苏联人会胡乱猜疑了。[58]
1702871466
1702871467
1958年1月中旬,福州军区司令部讨论了关于空军进入福建及对金马作战的方案。他们认为,空军入闽对于保卫国防、打击蒋军都是十分有利的,但考虑到国际政治反应,应避免刺激敌人,空军拟不主动轰炸、不出海作战、不接触美机为好。如果对金门和马祖作战,则采用空军、海军及地面炮火轰击和封锁的办法,不用陆军登陆,即可能迫使蒋军撤离。[59]3月5日国防部长彭德怀托邓小平带信给毛泽东,报告了讨论结果和军委意见:“拟在7、8月开始行动”,“准备在必要时轰炸金门、马祖”。8日毛泽东批复同意,但最后行动时间待定。[60]7月15日中东危机爆发,毛泽东立即有所反应。17日,正在准备军委扩大会议总结发言的彭德怀向解放军三总部负责人传达毛泽东的指示:根据中东局势,空军要尽快入闽,炮兵准备封锁金门及其海上航运,总参立即拟订部队行动计划。[61]未等军方拿出具体方案,7月18日晚毛泽东又召集军队各有关单位负责人,对炮击金门做出明确指示:以地面炮兵实施主要打击,第一次打10万至20万发,以后每天打1000发,准备打两三个月;空军两个师同时或稍后转场南下,分别进驻汕头、连城。彭德怀于当晚主持中央军委会议做出安排,炮兵准备于25日轰击金门蒋军舰艇,封锁港口,断其海上交通,空军27日转场。7月19日总参召开会议,进行了具体部署。[62]
1702871468
1702871469
对于毛泽东突然做此决定的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利用中东危机、美国无暇东顾的时机,发动一次军事攻势,迫使蒋军退出金马。至于美国对此会做出何种举动,中国应该如何应付,自己的盟友苏联又会有何反应,毛泽东显然还没来得及认真考虑。命令下达后,毛泽东冷静地思考了几天,7月27日突然决定暂时停止炮击金门的行动。从毛泽东信中所说“等彼方无理进攻,再行反攻”一句可以看出,他应该是对采取这次行动会导致敌方做何反应有所顾虑。[63]从后面发生的事情看,还有一种可能是毛泽东已经想出了一个办法,制约美国的干涉意图,让敌人按照自己的设想做出反应。
1702871470
1702871471
毛泽东考虑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防止美国对炮击行动做出激烈反应。
1702871472
1702871473
在第一次台海危机期间,毛泽东就特别注意避免与美军发生正面冲突,如对攻击大陈岛、一江山岛时机的考虑,以及下令让蒋军安全撤出大陈岛。[64]1958年炮击金门能否取得预期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同样是美国的反应。很可能就在这时,毛泽东想到了要向美国人显示一下中苏同盟的力量,而尤金大使7月21日提出的关于中苏共同建立海军舰队的建议,恰恰提供了一个机会。毛泽东为苏联人提出的一个有待商讨的建议如此大动肝火,态度粗暴,不仅令苏联使馆和赫鲁晓夫本人如堕五里云雾,也让后来的研究者难以理解。显然,民族感情受到伤害或个人脾气秉性的因素都不足以解释毛泽东的行为,至少不是主要原因,尽管赫鲁晓夫当时是这样猜测的。因此,完全有理由相信,毛泽东这样做是借题发挥,别有用意。笔者详细阅读了7月21日至8月3日毛泽东分别与尤金及赫鲁晓夫的全部谈话记录,并由此断定,毛泽东在共同舰队和长波电台问题上向苏联发难,其主要目的就是把赫鲁晓夫本人引到北京,并与他签署一个公开的联合声明。
1702871474
1702871475
7月22日与尤金的第二次谈话是毛泽东约定的。在滔滔不绝接连几个小时的讲话中,毛泽东严厉地指责了苏联人对中国的一系列错误言行,令听者感到问题十分严重。最后,毛泽东把态度缓和下来说:“这次没谈通,可以再谈”,“我也可以去莫斯科同赫鲁晓夫同志谈。或者请赫鲁晓夫同志来北京,把一切问题都谈清楚”。“他来,我们还可以发表个声明,吓唬一下帝国主义”。[65]显然,毛泽东说这些话都不是没有目的的。在7月31日与赫鲁晓夫的会谈中,毛泽东不经意地提到:“我们应该就会谈发表一个公报,也许我们可以吓唬一下帝国主义者。”赫鲁晓夫答道:“这是个好主意。让他们猜一猜赫鲁晓夫和毛泽东究竟谈了些什么。”毛泽东接着说:“我们应该吓一吓帝国主义者,他们会被吓着。”[66]8月3日联合公报所强调的,恰恰是会谈中没有讨论的问题:“双方在极其诚恳、亲切的气氛中,就目前国际形势中迫切和重大的问题,进一步加强中苏之间友好、同盟、互助关系的问题和为争取和平解决国际问题、维护世界和平而进行共同奋斗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讨论,并且取得了完全一致的意见。”[67]
1702871476
1702871477
为了表示与中国的团结一致,在会谈公报刚刚签字后,莫斯科时间8月3日上午10时,苏联电台便中断了预定的节目,开始广播赫鲁晓夫与毛泽东会谈的消息,随后又反复播报会谈公报。据驻苏使馆报告,连日来苏联各大报对中苏会谈反应热烈,以大量篇幅发表消息、社论,各单位纷纷组织读报、座谈和群众大会。在大规模的宣传中,苏联舆论强调这次会谈具有历史意义,公报充分显示了中苏之间“坚如磐石”的团结,甚至转引了越南报纸的说法:社会主义阵营是“以中苏为首”、“以中苏为核心”的。同时,报道还突出了对帝国主义的谴责和不怕战争的精神。[68]
1702871478
1702871479
对于毛泽东来讲,苏联的这些举动正中下怀。[69]其实,毛泽东如此做法,无非是想给外界造成一种印象,中国日后采取的行动是经中苏双方协商决定的。果然不出所料,公报发表后,在北京的各国使馆都猜测,“两国军方可能会采取某些行动”。[70]蒋介石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此一行动乃为九年来俄共与毛匪双方勾结之最重要”的会议,并告蒋经国,中共“进犯台湾之期在即”。[71]杜勒斯则认为,会谈公报是中苏在合伙试探美国是否会在苏联拥有弹道导弹的情况下在某些地区表现出软弱。[72]炮击开始后杜勒斯进一步判断,中共对金门的军事行动“很可能是毛泽东与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7月末在北京会晤时达成的一致行动”。[73]蒋介石也认为,这次行动是赫鲁晓夫与毛泽东会谈时做出的“郑重决定”。[74]在中共采取军事行动时,让对手感受到中苏同盟的存在和中苏团结的力量,这正是毛泽东所期待的反应。
1702871480
1702871481
就在公报签署的前一天下午,毛泽东召集周恩来、邓小平和军方领导人开会,具体部署炮击金门作战。[75]然而,赫鲁晓夫却像傻子一样一直被蒙在鼓里。实际上,在赫鲁晓夫访华期间,毛泽东根本就没有向他提到台湾和金门问题。[76]事后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不无得意地谈道:“在有些人的印象里,好像炮轰金门是我们跟苏联商量好的。其实,赫鲁晓夫在7月底8月初到中国来的时候,根本没有谈什么金门问题。如果说了一句话也就算谈了,但是一句话也没有谈到。”[77]时隔一年,毛泽东对来访的赫鲁晓夫解释自己的决定时又说:美国人“以为我们在炮打金门问题上达成了协议。其实,那时我们双方并没有谈这个问题。当时所以没有跟你们谈,是因为我有这种想法,但是还没有最后决定”。[78]
1702871482
1702871483
面对毛泽东的“突然袭击”,莫斯科当然十分恼火。时任外交部远东司代理司长的贾丕才在危机中曾随同葛罗米柯访华,他回忆说:“那时,中国人是我们的盟友,无论是作为盟国还是作为共产主义伙伴,他们都有义务向我们通报他们的意图。美国的太平洋舰队正在台湾海峡游弋,而中国人在没有与我们进行任何协商的情况下便贸然发动炮击[79]当时赫鲁晓夫不便公开暴露盟友之间的矛盾,但他心中的恶气终于在一年后与中共领导人会晤时发泄出来。赫鲁晓夫不仅表示反对中国处理沿海岛屿问题的做法,而且埋怨毛泽东事先没有告知这一情况。尽管毛泽东进行了辩解,赫鲁晓夫仍然赌气地说:“我们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同意不同意,那是你们的事。”他一再强调,苏联很不了解中国在国际问题上的政策。[80]赫鲁晓夫这样说,是因为莫斯科当时承担着社会主义阵营盟主的责任。当中国面临危机时,国际主义的理念和义务要求苏联必须出面保卫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安全和利益。
1702871484
1702871485
炮击行动开始后,苏联的反应很平静。8月24日赫鲁晓夫曾发表了一个公开讲话,在谈到国际形势时,他只讲了中东问题,而丝毫没有提到在远东发生的事情。[81]显然,他不知道炮击行动为什么会发生,将有什么后果,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26日中国外交部主动通报的情况非常简单:“这些岛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土,我们无论如何要解放这些领土,这是我们的内部事务。美国对于我们的打击行动持有何种立场目前尚不清楚,但是我们认为,美国人未必会参与这一地区的冲突。”[82]这种轻描淡写的说法,当然是在安慰莫斯科。直到31日,《真理报》才发表了一篇评论文章,指责美蒋“在远东地区组织实施了军事挑衅行动”,并表示了支持中国的立场:“解放台湾及其他所有属于中国的沿海岛屿是中国人民的内部事务”,“如果今天有谁企图通过侵犯中华人民共和国来进行威胁的话,那么他不应该忘记,这是在威胁苏联”。[83]莫斯科迟迟不以官方名义对危机做出反应是可以理解的——这是中国人自己的事情,苏联人不知道应该做些什么。[84]况且,美国当时也没有什么激烈反应。直到8月底,美国只是对局势表示关切,谴责中国的“侵略性”行为,声明美国对保卫台湾的义务,而没有表明是否帮助蒋军防守金马。[85]
1702871486
1702871487
然而,几天后美国的公开表态就令苏联紧张起来,也让中国人感到不安。8月29日,陆军部长布鲁克在汉城对记者说,如果中国人“低估或误解了”总统或杜勒斯的声明,“将要因此而后悔”。9月1日他又在结束访台时发表讲话:“如果共产党进攻金门、马祖而以为这仅将导致一场有限战争的话,那他们实在是在冒极大的危险。”[86]其实,毛泽东应该已经感觉到依靠武力是无法取得金马的——只用炮击吓不走蒋介石,采用空军轰炸和陆军强攻,又会导致战争升级,引来美国人。8月31日中共中央通过了一个决定:对外宣传应该避免对登陆金门问题做肯定或否定的表示。[87]9月3日毛泽东责成中央军委起草的《对台湾和沿海蒋占岛屿军事斗争的指示》再次指出,炮击金门“是一种持久的斗争”,并规定:目前不宜进行登陆作战;炮击也要有节奏,打打看看;海空军不得进入公海作战;不准主动攻击美军。[88]同一天,毛泽东下令炮击暂停三天。4日晨,电台广播了中国政府声明,宣布12浬领海线。[89]在当天召开的政治局常委会上,毛泽东提出,美舰入侵我领海,我有权自卫,但不一定马上打炮,可以先发出警告,相机行事。同时准备与美国恢复谈判,还要开展宣传攻势,但不要说过头话。[90]
1702871488
1702871489
显然,毛泽东变得谨慎了,并且已经准备好退路。宣布扩大领海权,不过是最后一次警告美国不得为蒋军护航。但是白宫并没有放弃已经做出的决定。[91]9月4日杜勒斯发表新港声明,宣布美国“认识到确保和保护金门和马祖已经同保卫台湾日益有关”,并且已经做好军事部署,以便一旦总统做出决定时立即“采取既及时又有效的行动”。[92]台湾报纸也跟着鼓噪:美国正在考虑对台湾海峡的军事冲突采取从护航直至“投掷原子弹”等“五种行动”。[93]台湾海峡的局势顿时紧张起来。
1702871490
1702871491
这一下轮到莫斯科着急了。9月5日赫鲁晓夫打电话给驻华使馆,说他准备派葛罗米柯秘密去北京,通报苏联对台海局势的看法。苏联政府正在起草一封措辞强硬的赫鲁晓夫致艾森豪威尔的信,希望就此与中国同志交换意见。[94]6日葛罗米柯到达北京,分别会见了周恩来和毛泽东。中方表示既不会占领金门,也不会解放台湾,总之,不会拖苏联下水。苏方表示完全赞同中国的立场和策略。双方交换了周恩来9月6日声明和赫鲁晓夫9月7日信件的文本,并赞同对方的做法。[95]葛罗米柯于9月7日回国,苏共中央主席团立即讨论了中方的意见,认为都是“正确的和认真的”。经过修改,赫鲁晓夫的信件于7日晚交给美国,同时在电台播出。[96]赫鲁晓夫在信中要求美国“立即停止干涉中国内政”,并郑重声明:侵犯中国也就是侵犯苏联,苏联将尽力维护中苏两国的安全。[97]同一天,《人民日报》发表了周恩来的声明,宣布愿意恢复中美大使级谈判。
1702871492
1702871493
从危机前后的发展过程看,毛泽东的确没有想过甚至力图避免同美国发生军事冲突,一旦美国参与进来,中国也会想方设法化解危机。但在表面上,中国一定不能示弱。[98]这当然就需要显示中苏同盟的力量,就需要苏联给予援助。不过,毛泽东所需要的只是一种威慑力量,这种威慑即使不能制止美国参与,至少可以防止事态扩大。大敌当前,一致对外,莫斯科似乎已经忘却了对中国“擅自”采取军事行动的不满。然而,随着危机的继续,中苏之间的分歧开始扩大。
1702871494
1702871495
周恩来的声明和赫鲁晓夫的信函并没有使危机平息下来。由于美国军舰按原计划进行护航,9月8日国共之间再次爆发大规模炮战,蒋舰被击沉、击伤各1艘,美舰不战而退。[99]同一天,美台海军在台湾南部举行联合两栖登陆作战演习。[100]在澄海空战中,蒋军以损失1架战机的代价击落米格飞机5架,击伤2架。[101]11日,因蒋军炮击厦门大学和美舰再次护航,解放军开始了第四次大规模炮击金门。[102]同一天,艾森豪威尔发表电视演说,宣布美国无法接受让其撤军的建议,表示美国在“武装侵略”面前决不后退。[103]军事冲突显示出加剧的趋势。
1702871496
1702871497
与此同时,中国领导人也试图打通另外的渠道。9月8日和10日,周恩来两次接见新加坡《南洋商报》驻香港特约记者曹聚仁,请他转告台方,最好主动从金马撤军,国共可以再次谈判;还答应只要不让美军护航,可以在一定期限内准许蒋舰向金门运送给养。[104]9月10日,周恩来批准了中方为中美大使级会谈起草的协议声明(草案),其重要内容是:中国政府必须收复金门、马祖等沿海岛屿,如果蒋军主动撤走,则不予追击。此后一定时期内避免使用武力实现台湾和澎湖列岛的解放。[105]13日,为了缓和局面,毛泽东指示炮击改为“打零炮”,“使敌昼夜惊慌,不得安宁”。[106]
1702871498
1702871499
9月15日,中美大使级会谈开始。毛泽东在中方代表王炳南临行前当面指示他,会谈时多用劝说的方法,不要用板门店谈判那样过激的语言,不要伤害美国民族的感情。[107]但会谈一开始便陷入争吵,王炳南为表示诚意,在休息后宣读了中方的协议草案。美方拒不接受,并于18日提出自己的方案:先停火,再讨论。中方提出指责后,美方表示,只要事实上停火即可,中方亦不能接受。[108]谈判由此陷入僵局。
1702871500
1702871501
针对美国的停火方案,周恩来正式提出了要求美国先行从台湾海峡撤军的主张。9月18日周恩来接见安东诺夫,向他详细解释了中国政府的立场和策略。周在说明了中方的反建议后指出,中方停止开炮的前提条件是美国军队必须从台湾撤走。如果美国接受这一条件,那么双方才可能真正举行关于和平解决台湾地区有争议问题的谈判。鉴于多数亚非国家的立场与中国存在分歧,周恩来表示,希望中立国敦促美国对蒋军撤出金门做出保证,以此作为对其停火方案的支持。周还说,为了强化关于美军撤离台湾地区的要求,中国打算加强针对金马的炮击力度,如果蒋军胆敢轰炸中国大陆,将给予全力反击。可以预计,到那时蒋介石会要求美军直接参战,而美国将处于更加被动的地位。总之,“我们不想造成这样一种印象,即中国急于(与美国)达成协议”。[109]毛泽东对周恩来的方案非常赞赏,认为这个新方针、新策略是“主动的、攻势的和有理的”。[110]然而,莫斯科的想法却不一样。
1702871502
[
上一页 ]
[ :1.70287145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