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962312
1702962313
[14] 林正成「神戸華僑の心を伝える」。萨摩是今天日本鹿儿岛县西部的历史旧称。
1702962314
1702962315
[15] 朱慧鈴『華僑社会の変貌』、六一·六五頁。那些声称自己是日本人的人不一定有日本国籍。在30岁及以下的华人中,只有8.1%的人入籍。
1702962316
1702962317
[16] 『百年校史』、四九六頁。
1702962318
1702962319
[17] 過放『在日華僑』、一七一~一七三·一八三頁。1945年前来到日本的华人的“民族认同”首先依附于他们的乡土情结;中年华人的“国家认同”则是由1945~1972年的政治联系培养出来的。
1702962320
1702962321
[18] Dijkstra,Geuijen,and de Ruijter,“Multiculturalism and Social Integration in Europe,” pp.60-62.这一现象也可以用尴尬的新名词“全球本土化”(glocalization)来表述。
1702962322
1702962323
[19] Liu-Farrer,“Creating a Transnational Community,” pp.119-21;過放『在日華僑』、四九頁;朱慧鈴『華僑社会の変貌』、二九頁;小田『日本に在留する中国人』、三九頁。1979年,中国和日本开始正式开展教育交流项目。1984年中国人开始大量赴日交流,当时中国开始实行自费出国留学政策。日本政府通过1981年的“非日本人产业培训计划”设立了“研修生”这一类别,允许日本企业赞助和培训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工人。此后,该计划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低工资、半熟练劳工移民到日本的“侧门”作用。
1702962324
1702962325
[20] Statistics Bureau,Registered Aliens by Nationality.
1702962326
1702962327
[21] 横浜市編『統計書』、第六〇巻、三二頁;第六九巻、三六頁。
1702962328
1702962329
[22] 『百年校史』、四九六頁。
1702962330
1702962331
[23] Vasishth,“Model Minority.”
1702962332
1702962333
[24] Friman,“Evading the Divine Wind through the Side Door,” pp.9-34;Friman,“Immigrants,Smuggling,and Threats to Social Order in Japan,” pp.294-317;Zha,“Chinese Migrant Workers in Japan.” 这些研究报告对这一趋势进行了批判,并且举例说明了这一趋势。
1702962334
1702962335
[25] 過放『在日華僑』、九頁;永野武『在日中国人』、一八四頁;朱慧鈴『華僑社会の変貌』、五六頁。
1702962336
1702962337
[26] Liu-Farrer,“Creating a Transnational Community,” pp.116,129.这建立在Linda Basch、Nina Glick Schiller和Cristina Szanton Blanc对跨国主义的探索基础上,他们将跨国主义定义为“移民形成和维持多重社会关系的过程,这些关系将其出生地的社会和定居地的社会联系在一起”(Basch,Glick Schiller,and Szanton Blanc,Nations Unbound,p.7)。
1702962338
1702962339
[27] Liu Wuji,Su Man-shu,pp.17,20.
1702962340
1702962341
[28] Liu-Farrer,“Creating a Transnational Community,” p.129.很多华人认为获得永居权要好于获得日本国籍;虽然取得永居权比较困难,但可以在不放弃中国国籍的情况下,在两个社会中享受到相应的福利。
1702962342
1702962343
[29] 過放『在日華僑』、七五頁。
1702962344
1702962345
[30] M.Lin,“Overseas Chinese Merchants and Multiple Nationality,” pp.992,995,1006.其中一个特殊例子是郭春秧,他在获得日本国籍后,仍然为中国、各种泛亚洲主义活动和1923年关东大地震后的赈灾捐款。
1702962346
1702962347
[31] 举个例子,长崎的福建商人陈世望曾经在1906年用英文给日本外务大臣写信,表达自己加入日本国籍的愿望:“出于生意需要,我必须经常出差,而且由于我打算开始从事进口和委托业务,必须往返日本、中国和欧洲。”(陳世望致日本外務省「内外省帰化関係雑件」第一卷、1906年10月、3:8:7:5、JMFA、一~二頁。)
1702962348
1702962349
[32] Wan,Sino-Japanese Relations,p.47.在1994~2003年,日本是中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后被欧盟和美国超越。相反,2004年日本与中国的贸易额仅次于美国。
1702962350
1702962351
[33] Iriye,China and Japan in the Global Setting,pp.56-57.美国是这10年间日本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但对美贸易和对中贸易之间的差距在不断缩小。
1702962352
1702962353
[34] 莫邦富「新東京人いつ誕生?」『朝日新聞』、二〇〇八年二月二日、B三頁。莫邦富认为,与纽约、上海、新加坡、香港等更开放的城市相比,东京对中国居民的接待,显示出这个社会仍然以“传统的日本式排他性”为其特征。
1702962354
1702962355
[35] Commonwealth Commission on Respect and Understanding,Civil Paths to Peace,pp.10,29.
1702962356
1702962357
[36] 斎藤『中華街殺人事件』、二一頁。
1702962358
1702962359
[37] Tegtmeyer Pak,“Foreigners Are Local Citizens Too,” p.252.
1702962360
1702962361
[38] Chung,Immigration and Citizenship in Japan,pp.25,121-23.
[
上一页 ]
[ :1.70296231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