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2989898
1702989899
[17]《“拉普”资料汇编》上册。
1702989900
1702989901
[18]《“拉普”资料汇编》上册。
1702989902
1702989903
[19]《布哈林文选》上册。
1702989904
1702989905
[20]《列宁论文学与艺术》,莫斯科1976年第5版。
1702989906
1702989907
[21]《“拉普”资料汇编》上册。
1702989908
1702989909
[22]《列宁全集》第29卷。
1702989910
1702989911
[23]《列宁选集》第4卷。
1702989912
1702989913
[24]《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1702989914
1702989915
[25]卢那察尔斯基:《论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1702989916
1702989917
[26]《“拉普”资料汇编》上册。
1702989918
1702989919
[27]《“拉普”资料汇编》上册。
1702989920
1702989921
[28]苏联和匈牙利这两位作家的作品在各自国家命运都不佳,分别遭到封杀和碰壁冷落的待遇,但都先后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1702989922
1702989923
[29]见米丁笔记。藏于苏共中央马列主义研究院党务档案馆,第14库,第24卷。
1702989924
1702989925
[30]《斯大林文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702989926
1702989927
1702989928
1702989929
1702989931
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 82.对外扩张与苏联剧变是什么关系?
1702989932
1702989933
左凤荣
1702989934
1702989935
苏联剧变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令人惊奇的事件之一。一个超级大国,在没有发生战争、没有外界强大压力的情况下,自行走向解体是世界史上仅见的。苏联剧变的原因与教训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可以从多侧面、多角度进行研究,本文主要从苏联对外战略失误的角度来探讨这一问题。苏联走向衰落与解体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在其兴盛的背后始终存在危机。十月革命后,苏联把自己定位于资本主义的替代物,并长期以此为出发点确定自己的对外战略。这一超出实际可能的战略目标决定着苏联国内的发展战略,苏共长期把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大力发展重工业(军事工业)、增强军备上,苏联国内的政治生活、经济运行体制也是与此相适应的,这背离了社会主义要为人民谋福利这一宗旨。在这一战略目标指导下的苏联外交具有两重性,也使它无法与外部世界建立一种互利互惠、相互信任的关系,而外部环境的紧张,又制约着苏联国内的改革与发展,进一步使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和经济的军事化得到强化,苏联在与西方资本主义强国的对抗中耗尽了国力,走向衰落,失去了对人民的吸引力,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加速了苏联剧变的进程。
1702989936
1702989937
不切实际的对外战略目标
1702989938
1702989939
在20世纪历史发展进程中,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斗争,从社会主义诞生的第一天起就已存在,资本主义曾企图把社会主义这个新生儿扼杀在摇篮里。尽管社会主义曾有过辉煌,建立过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但是,从总体上看,外部世界仍是资本主义占优势的世界,社会主义并没有赢得过对资本主义的优势,在一个资本主义占优势的世界上建设社会主义,力量相对弱小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制定正确的对外战略,如何处理一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关系,努力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保证国家的富强和发展,成了关系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重要问题。从斯大林到戈尔巴乔夫上台前,苏联一直以“世界革命”为名,追求靠军事实力扩大自己的影响和势力范围,以便早日完成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使命,在全世界实现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苏联以一国之力走上了与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相抗衡之路。这种目标选择是苏联国力所不及的,最后,苏联在这种对抗中耗尽了国力,走向衰落,被人民所抛弃。
1702989940
1702989941
在19世纪中叶,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提出过“世界革命”理论,提出了“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的口号,但是,他们所说的革命指的是西方发达国家,而且在他们看来,这种革命将在一切文明国家,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历史没有按经典作家的预测发展,列宁领导俄国无产阶级,首先在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了胜利,这就提出了怎样处理一国革命与世界革命关系的问题。
1702989942
1702989943
列宁等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国际主义者,从布尔什维克党在俄国取得胜利起,他们便把消灭资本主义当成自己的历史使命,真诚地想推进世界革命,当时列宁曾认为,俄国经济文化落后,没有世界革命,苏俄无法在资本主义包围的环境下生存下去。同时,由于资本主义对新兴无产阶级政权的敌视与干涉,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也存在明显的革命形势,因此,列宁倡导成立了共产国际并在结束国内战争后向波兰进军。1919年3月,在共产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列宁满怀信心地说:“第三国际即共产国际的成立是国际苏维埃共和国即将诞生的前兆,是共产主义即将在国际范围内取得胜利的前兆。”[1]在稍后举行的俄共(布)第八次代表大会上,身为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的季诺维也夫说:“俄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坚定不移地相信,共产主义即将取得胜利。共产国际将作为国际苏维埃共和国联盟而取得胜利。为了实现这个伟大的目标,全世界共产主义无产阶级向资产阶级宣布进行革命战争。首先在本国夺取了政权的俄国无产阶级,在本国社会主义红军的帮助下已经开始了这场战争。”[2]1920年6月,苏俄收复被波兰占领的乌克兰后,没有接受对自己比较有利的边境线(寇松线),没有与波兰签订和约,而是继续向波兰进军,把正义的防卫战争变成了阶级进攻战争,力图帮助波兰工人建立苏维埃政权,并激起西欧的革命,结果遭到了失败。波兰人民没有把红军看成是解放者,他们担心的是再次落到俄国人的统治之下,奋起保卫自己的国家。列宁从中看到了强大的民族主义的力量,接受了更为不利的和平条件。
1702989944
1702989945
1921年春苏波签订和约和实施新经济政策后,列宁对国家的对外战略进行了调整与修正,他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角度来看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关系,努力与资本主义和平共处,提出苏俄要通过榜样的力量而不是输出革命的方式影响世界革命进程,党的工作重心从与资本主义进行实力较量和“唤起世界革命”,转到了国内的和平建设、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上,列宁努力让人民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好于资本主义制度,通过榜样的力量,吸引其他国家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但是,列宁的继承者们并未发展列宁这一正确思想。
1702989946
1702989947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重新开始强调世界革命对苏联的重大意义,他认为,只有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革命胜利,才能最终保障苏联社会主义的长治久安,即“最终胜利”。他明确说:“发展和援助其他国家内的革命是获得胜利的革命的重大任务。因此,在一个国家内获得胜利的革命不应当把自己看做独立自在的东西,而应当看做用以加速其他国家无产阶级胜利的助力和工具。”[3]1925年4月,俄共(布)第十四次代表会议指出:“在目前情况下,对俄共来说这一任务就是:从直接援助其他国家的革命运动起,直到为本国农民生产印花布,也就是说,要努力在苏联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同时也要尽力援助世界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的队伍。”“作为国际革命的主要基础的工人专政的国家,应当把自己看做国际革命最强有力的杠杆和助力;另一方面,在这一国家内执政的无产阶级政党应当竭尽全力去建设社会主义社会。”[4]斯大林的战略目标有二:最高和长远的目标是推进世界革命,期望并促进世界各地爆发反对资本主义的革命,尽快打破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核心的国际格局,建立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体系;最低目标是保证苏联“一国社会主义”有一个和平的建设环境,使战争不在苏联领土上进行。在斯大林看来,这两个目标是并行不悖的。在全世界扩展“世界革命”,建立世界苏维埃共和国的理想,变成了以苏联为中心不断向外推广苏联模式的过程。苏联是世界社会主义的首领与中心,世界革命进程就是从这个中心逐渐向外膨胀,而被纳入这一范围的国家必须在内政、外交上服从苏联。苏联的利益高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和其他民族的利益,其他国家的革命利益必须服从于苏联一国的利益,苏联所支持的革命也都是符合苏联利益的。支持世界革命在苏联的对外战略中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但都是为保卫苏联、加强苏联和扩张苏联这一对外战略目标服务的。斯大林围绕这两个战略目标来诠释他的理论,形成了其独特的逻辑,他的这一理论为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等人所继承,对后世影响十分深远。
[
上一页 ]
[ :1.702989898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