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47600
1703047601
【段旨】此一节节录自《系辞传·上》第十章,说明易理之深奥、缜密和神妙。
1703047602
1703047603
【注释】(1)“夫《易》”至“不行而至”:《周易正义》:“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者,言易道弘大,故圣人用之,所以穷极幽深,而研覆几微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务”者,圣人用易道以极深,故圣人德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意。“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者,圣人用易道以研几,故圣人知事之几微。几者离无入有,是有初之微。以能知有初之微,则能兴行其事,故能成天下之事务也。《周易禅解》:由此观之,则易之为书,乃圣人所以极深而研几者也。苟极其深,则至精者在我,而能通天下之志。苟研其几,则至变者在我,而能成天下之务。苟从极深研几处悟其无思无为寂然不二之体,则至神者在我,故能不疾而速不行而至矣。谓圣人之道不全寄诠于易书中可乎?今有读《易》而不知圣人之道者,何异舍醇醲而味糟粕也。(2)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谓也:《周易集解》:侯果曰:言《易》唯深唯神,蕴此四道,因圣人以章,故曰“圣人之道”矣。
1703047604
1703047605
【译文】《易经》是圣人用来深入探求研究事物微妙之理的书。正因为深入,所以能够与天下人的心志贯通;正因为微妙,所以能够成就天下的一切事务(能够深入探究无形的道理叫做“深”,能够洞察精微的变化叫做“几”);正因为神妙,所以能够不急于求成却自然而然地很快成就,不用主观地去做什么却顺从自然而达到理想的目的。孔子说“《易经》涵有的圣人之道表现在四个方面”,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四个方面是用圣人探求研究事物微妙之理的方式来完成的,所以叫“圣人之道”)。
1703047606
1703047607
【原文】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冒,覆也。言易通万物之志,成天下之务,其道可以覆冒天下也。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1)。其孰能与于此哉,古之聪明睿智,神武而不杀者夫。服万物而不以威刑者也。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以神明其德(2)。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见乃谓之象,兆见曰象。形乃谓之器,成形曰器。制而用之谓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谓之神(3)。
1703047608
1703047609
【段旨】此一节节录自《系辞传·上》第十一章,这一章主要是说明《易经》有通志、定业、断疑的功用,圣人可用易理治民修德。
1703047610
1703047611
【注释】(1)“夫《易》”至“以断天下之疑”:《周易正义》:“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此夫子还自释《易》之体,用之状言《易》能开通万物之志,成就天下之务,有覆冒天下之道。斯,此也,《易》之体用如此而已。“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者,言易道如此,是故圣人以其易道通达天下之志,极其幽深也。“以定天下之业”者,以此易道定天下之业,由能研几成务,故定天下之业也。“以断天下之疑”者,以此易道决断天下之疑,用其蓍龟占卜,定天下疑危也。《周易禅解》:此欲明易书之妙,而先示易理之大也。夫所谓易;果何义哉。盖是开一切物,成一切务,包尽天下之道者也。是故圣人依易理而成易书。以通天下之志,使人即物而悟理;以定天下之业,使人素位而务本;以断天下之疑,使人不泣歧而徼幸。(2)“其孰能与于此哉”至“以神明其德”:《周易正义》:“其孰能与此哉”者,言谁能同此也,盖是古之聪明睿知神武而不杀者夫。易道深远,以吉凶祸福,威服万物。故古之聪明睿知神武之君,谓伏牺等,用此易道,能威服天下,而不用刑杀而畏服之也。“是以明于天之道”者,言圣人能明天道也。“而察于民之故”者,故,事也。易穷变化而察知民之事也。以“神明其德夫”者,言圣人既以易道自斋戒,又以易道神明其己之德化也。(3)“一阖一辟谓之变”至“民咸用之谓之神”:《周易正义》:“一阖一辟谓之变”者,开闭相循,阴阳递至,或阳变为阴,或开而更闭,或阴变为阳,或闭而还开,是谓之变也。“往来不穷谓之通”者,须往则变来为往,须来则变往为来,随须改变,不有穷已,恒得通流,是“谓之通”也。“见乃谓之象”者,前往来不穷,据其气也。气渐积聚,露见萌兆,乃谓之象。言物体尚微也。形乃谓之器,成形曰器。体质成器,是谓器物。故曰“形乃谓之器”,言其著也。“制而用之谓之法”者,言圣人裁制其物而施用之,垂为模范,故云“谓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谓之神”者,言圣人以利而用,或出或入,使民咸用之,是圣德微妙,故云“谓之神”。
1703047612
1703047613
【译文】孔子说:“《易经》是一部揭示万物的道理、成就天下的事业、覆盖天下万事万物规律的书,如此而已(冒,是覆盖的意思。是说《易经》的道理能通达天下万物的心志,成就天下之务,《易经》中的道理可以覆盖天下万事万物)。”因此,圣人用它来通晓天下人的心志,用它来确定天下的大业,用它来决断天下的一切疑难问题。谁能够达到这种程度呢?大概是古代那种耳聪目明、心智聪慧、神妙勇武而又不杀伐人的人吧(圣人用易道来使天下人敬服,而不需用刑杀使民众畏服)?因为他们(通过《易经》来)明晓天地之道,通晓社会规律,从而加强修养,使自己的德行更加神妙圣明!一开一合叫做“变”,有往有来而不穷尽叫做“通”。呈现出来而有物象可观叫做“象”(征兆显现叫象),转变成有形有质的就叫做“器”(具备形体叫器)。制造物品使用,让人效法,叫做“法”。利用它来出出入入,往来不穷,百姓在日常生活中都应用它却不知晓,叫做“神”。
1703047614
1703047615
【原文】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贵(1)。位,所以一天下之动而济万物也。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善乎蓍龟(2)。
1703047616
1703047617
【段旨】此一节节录自《系辞传·上》第十一章,主要是说明圣人作《易》效仿天地、四时、日月,以利天下,有着索隐钩深、定吉凶、成功业的作用。
1703047618
1703047619
【注释】(1)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悬象着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贵:《周易正义》:“法象莫大乎天地”者,言天地最大也。“变通莫大乎四时”者,谓四时以变得通,是变中最大也。“悬象着明莫大乎日月”者,谓日月中时,遍照天下,无幽不烛,故云“著明莫大乎日月”也。“崇高莫大乎富贵”者,以王者居九五富贵之位,力能齐一天下之动,而道济万物,是崇高之极,故云“莫大乎富贵”。(2)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善乎蓍龟:亹,音伟。蓍,音湿。备物,指的就是“洗心”,即做好心理准备。致用,利益社会、人群。成器,成就道德学问。《周易正义》: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谓备天下之物,招致天下所用,建立成就天下之器,以为天下之利,唯圣人能然,故云“莫大乎圣人也”。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探,谓窥探求取。赜,谓幽深难见。卜筮则能窥探幽昧之理,故云探赜也。索,谓求索。隐,谓隐藏。卜筮能求索隐藏之处,故云索隐也。物在深处,能钩取之;物在远方,能招致之。卜筮能然,故云“钩深致远”也。以此诸事,正定天下之吉凶,成就天下之亹亹者,唯卜筮能然,故云“莫大乎蓍龟”也。
1703047620
1703047621
【译文】使人取法的现象没有比天地更大的,变化贯通没有比四季更大的,悬挂物象显示光明没有比日月更显著的,尊崇高贵没有比富有和尊贵更高的了(因处在九五尊位,凭借其能力只要有所行动就能帮助到天下万物)。完备地研究出万物的道理而能使人们应用,创立造成各种器具来给天下人带来利益,没有比圣人更伟大的了。探求万事万物的复杂情况,探索隐含着的道理,挖掘深刻的哲理,搜罗幽远的事物,用来确定天下万事万物的吉凶,鼓励天下之人勤勉追求,没有比“蓍草”和“龟甲”更伟大的了。
1703047622
1703047623
【原文】子曰: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1)。
1703047624
1703047625
【段旨】此一节节录自《系辞传·上》第十二章,是引孔子之语解释大有卦上九的爻辞。
1703047626
1703047627
【注释】(1)“天之所助者”至“吉无不利。”:《周易正义》:“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者,人之所助,唯在于信,此上九能履践于信也;天之所助,唯在于顺,此上九恒思于顺。既有信思顺,又能尊尚贤人,是以从天已下,皆佑助之,而得其吉,无所不利也。《周易禅解》:夫天无私情,所助者不过顺理而已。人亦无私好,所助者不过信自心本具之易理而已。诚能真操实履,信自心本具之易理,思顺乎上天所助,则便真能崇尚圣贤之书矣,安得不为天所佑,而吉无不利哉。
1703047628
1703047629
【译文】孔子说:“上天所辅助的是能够顺从天地之道的人,人们所扶助的是讲究诚信的人。按照诚信的要求去做事而时刻不忘记顺从天地之道的人,能够从上天得到保佑,吉祥而无不利。”
1703047630
1703047631
系 辞(下)
1703047632
1703047633
【原文】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明夫天地万物,莫不保其贞以全其用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1)。
1703047634
1703047635
【段旨】此一节节录自《系辞传·下》第一章,说明天地、日月、天下万事都要坚守贞正。
1703047636
1703047637
【注释】(1)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周易正义》:“天地之道,贞观者也”,谓天覆地载之道,以贞正得一,故其功可为物之所观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言日月照临之道,以贞正得一而为明也。若天覆地载,不以贞正而有二心,则天不能普覆,地不能兼载,则不可以观,由贞乃得观见也。日月照临,若不以贞正,有二之心,则照不普及,不为明也,故以贞而为明也。“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言天地日月之外,天下万事之动,皆正乎纯一也。若得于纯一,则所动遂其性;若失于纯一,则所动乖其理。是天下之动,得正在一也。
1703047638
1703047639
【译文】天地之道,是因守正才能为人们所观仰(天地万物,无一不是保有其贞正之体以全其用途的);日月之道,是因守正才能发出光明普照万物。天下万事万物的一切变化,都必须坚守贞正而精诚专一啊。
1703047640
1703047641
【原文】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1)。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财所以资物生也。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2)。
1703047642
1703047643
【段旨】此一节节录自《系辞传·下》第一章,说明圣人守位治民的要旨。
1703047644
1703047645
【注释】(1)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周易正义》:“天地之大德曰生”,言天地之盛德,在乎无常生,故言曰生。不常生,则德之不大。以其常生万物,故云大德也。“圣人之大宝曰位,言圣人大宝者在于位耳。位是有用之地,宝是有用之物。若以居盛位,能广用无疆,故称大宝也。(2)“何以守位”至“曰义”:《周易正义》:“何以守位曰仁”者,言圣人何以保守其位,必信仁爱,故言“曰仁”也。“何以聚人曰财”者,言何以聚集人众,必须财物,故言“曰财”也。“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言圣人治理其财,用之有节,正定号令之辞,出之以理,禁约其民为非僻之事,勿使行恶,是谓之义。义,宜也。言以此行之,而得其宜也。《周易禅解》:何以守位?则必全体天地之德,纯一不已之仁耳,仁则物我一体矣。庶必加之以富,故曰财。富必加之以教,故曰义。此内圣外王之学,一取法于天地事物者也。
1703047646
1703047647
【译文】天地最大的功德在生养万物,圣人最宝贵的东西在于有崇高的地位。何以保全名位?要靠“仁爱”的德行。何以聚集人民?那就要有财物(有了财,才能资助万物使之生长)。理好财物,节约用度,端正辞令,出之以理,教化民众不要为非作歹,不让他们作恶,这就是“义”。
1703047648
1703047649
【原文】易曰:困于石,据于蒺藜(1)。子曰: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据而据焉,身必危(2)。
[
上一页 ]
[ :1.703047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