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48550
1703048551
【原文】王若曰:“猷(1)!告尔四国(2)多方(3):顺大道,告四方。惟圣罔念(4)作狂,惟狂克(5)念作圣。惟圣人无念于善,则为狂人;惟狂人能念善,则为圣人。言桀纣非实狂愚,以不念善故灭亡也。自作(6)不和,尔惟(7)和哉!尔室(8)弗睦,尔惟和哉!尔邑克明(9),尔惟(10)克勤乃事。”大小众官,自为不和,汝有方(11)多士(12),当和之哉。汝亲近室家不睦,汝亦当和之。汝邑中能明,是汝惟能勤职事也。
1703048552
1703048553
【注释】(1)猷:道,法则。(2)四国:四方邻国。亦泛指四方、天下。(3)多方:泛指众邦国。(4)念:思考,考虑。这里指的是思虑善法。(5)克:能。(6)自作:自作主张,自行其是。(7)惟:表示希望。祈求的语气。宜,应。(8)室:家庭。(9)邑:领地。克:能。明:明白,清楚。(10)惟:介词。相当于“以”“由于”。(11)有方:四方,各方。有,词头。(12)多士:古指众多的贤士。也指百官。
1703048554
1703048555
【译文】成王这样说过:“天下万事万物都有它的法则。告诉你们四方各国的诸侯们(遵循自然之道,告诫四方诸侯):圣人如果失去正念就会变成狂人,狂妄之人一旦树立起正念也会变成圣人(圣人一旦不再思虑善法,就会变成狂妄之人;狂妄之人如果常常思考为善之道,也会变成圣人。就是说,夏桀和商纣并非一定就是狂愚之人,只是因为他们心中不再存有善念,所以才会招致灭亡的啊)。人们往往只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思考和处理一切问题,所以才会造成对立冲突的局面。你们要各自放下自己的私念和偏见,舍己从人;你们家庭中有人不和睦,你们要帮助他们消除隔阂,使全家人都能彼此互爱。你们在自己的领地把这些事都搞明白了,那就是你们勤于职事的证明啊(大小官员之间,经常会各执己见而不能和睦相处,你们这些各方的贤能之士啊,应当以你们的德行去感召他们,帮助他们团结起来。你们的家人中间有了矛盾,你们也要尽快去化解。你们把自己国邑中的这些事都能搞明白,这就说明你们真的是在勤于职事)。”
1703048556
1703048557
【原文】周公戒于王曰:“文王罔攸兼于庶言(1),庶狱(2)庶慎(3),惟有司(4)之牧夫(5)。文王无所兼知于毁誉众言,及众刑狱,众所当慎之事,惟慎择有司牧夫而已。劳于求才,逸于任贤。是训用(6)违。庶狱庶慎,文王罔敢(7)知于兹。是万民顺法。用违法,众狱众慎之事,文王一无敢自知于此,委任贤能而已也。武王率惟(8)敉功(9),弗敢替(10)厥义德。武王循惟文王抚安天下之功,不敢废其义德,奉遵父道也。
1703048558
1703048559
【注释】(1)罔攸:无所。兼:兼知。庶言:群言,舆论。(2)庶狱:诸凡刑狱诉讼之事。(3)庶慎:众所当慎之事,即各种敕戒。《广雅·释诂》:“慎,敕也”。(4)有司: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5)牧夫:古代管理民事的地方官。(6)是:概括之词。凡是,任何。训:顺。用:施行,实行。(7)敢:副词,表示尊敬。(8)率:遵行,遵循。惟:听从,随从。(9)敉功:谓安抚天下之功。敉,音米,安抚,安定。(10)替:废弃。
1703048560
1703048561
【译文】周公劝诫成王说:“文王在位时并没有兼管社会舆论、各种狱讼案件及各种敕戒之事,均由有关部门的主管官员裁决(文王并没有一一去听那些各种各样或褒或贬的议论,以及各种狱案及敕戒之事,只是慎重选择好有关部门的主管官员而已。文王只把精力放在寻访人才上,一旦贤能的人得到任用,自己就可以放手了),一切合法还是违法,以及各种狱讼及敕戒之事,文王不敢过问这些(但凡有关百姓是否遵循法度,还是违反了刑法,以及种种涉及狱讼、敕戒之事,文王一概不敢亲自过问,自己只是负责委任贤能的官员而已)。武王继承文王完成了安定天下的事业后,完全继承了文王的仁义和道德(武王遵行文王安抚天下的功业,丝毫不敢废其义德,这是奉遵父道啊)。
1703048562
1703048563
【原文】“孺子王矣,稚子今已为王矣,不可不勤法祖考(1)也。继自今文子文孙,其勿误于庶狱庶慎,惟正是乂(2)之。”文子文孙,文王之子孙也。从今以往,惟以正是之道,治众狱众慎,其勿误也。
1703048564
1703048565
【注释】(1)祖考:去世的祖父和父亲。(2)正:官长。是:正,不偏斜。乂:治理。
1703048566
1703048567
【译文】“年轻人啊,你现在登上王位了(当年的孩童今天已是万民之主,你可不能不常常去效法你的祖父和父亲啊)。从今以后,文王的子子孙孙,都不要在各种狱讼及敕戒之事上耽误,只是选用好贤能的官员去治理(文子文孙,即文王的子子孙孙。从今往后,只依照先王的选好官员的办法治理各种狱案及敕戒之事,不要弄错了自己的职责啊)。”
1703048568
1703048569
【原文】王曰:“若昔大猷(1),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言当顺古大道,制治安国,必于未乱未危之前,思患豫防(2)之。
1703048570
1703048571
【注释】(1)大猷:谓治国大道。(2)豫防:谓事先防备。豫:预备,先事准备。
1703048572
1703048573
【译文】成王说:“应依照先王的治国大道,在国家尚未出现动乱时,就制定平治之策,在国家没有出现危机时就解决好国家长治久安的问题(谓应当依循古人的大道,安邦定国,必须在国家还未乱未危之前,防患于未然)。”
1703048574
1703048575
【原文】曰唐虞稽古(1),建官惟百。内有百揆(2)四岳(3),外有州牧侯伯。道尧舜考古以建百官,上下相维(4),内外咸治也。庶政(5)惟和,万国咸宁。官职有序,故众政惟和。万国皆安,所以为至治也。夏商官倍,亦克用乂(6)。禹汤建官二百,亦能用治,言不及唐虞之清要(7)也。明王立政,弗惟(8)其官,惟其人(9)。言圣帝明王立政修教也,不惟多其官,惟在得其人也。
1703048576
1703048577
【注释】(1)曰:此为成王说。唐虞:指尧舜。稽古:考察古事。(2)百揆:总理国政之官。(3)四岳:尧舜时四方部落首领。(4)维:维系,连结。(5)庶政:各种政务。(6)乂:音易,治理。(7)清要:清简得要。(8)惟:考虑。(9)人:人才,贤人。
1703048578
1703048579
【译文】成王说:“尧舜考察古代的典制,设立了一百个官职,上有百揆、四岳,下有州牧、侯伯(谓尧舜考察古制,依此设立百官,上下配合,里里外外都得到了很好的治理)。各种政事谐和,各方诸侯安宁,天下大治(官职的设置上下有序,从而使各项工作都能和谐协调的开展。四方各国都相安无事,所以才有了天下大治的局面)。及至夏商两朝,官职增加了一倍,也还能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夏禹和商汤时设官二百,也还能用以治理国事,就是说已经不如尧舜时候简明扼要了)。英明的君王成就其政事,不以官员的数目为重,只注重所用之官是否称职(这里说的是圣明的帝王,建立国家的政治体系,重在便于施行教化,官不在多,而在于一定要让贤能的人处在官位上)。
1703048580
1703048581
【原文】“立太师、太傅、太保(1),兹惟三公。论道经邦(2),燮理(3)阴阳。师,天子所师法。傅,傅相天子。保,保安天子于德义者也。此惟三公之任,佐王论道,以经纬国事、和理阴阳也。官弗必备(4),唯其人。三公之官,不必备员,惟其人有德乃处之也。
1703048582
1703048583
【注释】(1)太师、太傅、太保:三种辅助天子的大官,称“三公”。(2)论:述说,讲述。经:治理。(3)燮:和顺,协和,调和。燮理:协和治理。(4)备:齐备。
1703048584
1703048585
【译文】“设立太师、太傅、太保,此为“三公”。三公的职责是为君王讲解自然大道,帮助经纬国家大事,调理阴阳的和谐(师,天子的老师、榜样。傅,就是教导和佑助天子。保,就是保护天子之心永远安住于道德仁义之中。由此可见三公的职责,就是辅佐君王,讲述大道,用以经纬国家大事,化解冲突,让社会日益和谐)。人员不必齐备,所用必须是德高之人(三公的官位,不必人员齐备,一定要是具备了极高道德修养的人才可以担任这样的职务啊)。
1703048586
1703048587
【原文】“少师、少傅、少保,曰(1)三孤。孤,特也。卑于公,尊于卿,特置此三人也。贰公弘化(2),寅亮(3)天地,弼(4)予一人。副贰三公弘大道化,敬信天地之教,辅我一人之治。
1703048588
1703048589
【注释】(1)曰:叫做,称为。(2)贰:副职,协助。弘化:弘扬德化。(3)寅亮:恭敬信奉。寅,恭敬。亮,相信,信任。(4)弼:辅助。
1703048590
1703048591
【译文】“设立少师、少傅,少保,称作‘三孤’(孤,特别的意思。因其地位在公卿之间,比公稍下,比卿稍上,特地设置了这三个职务)。其职责是协助三公弘扬教化,敬祀天地神明,共同来辅助我一人治理天下(协助三公,广泛弘扬道德的教化,恭敬信奉天地神明的启示,齐心协力帮助我一个人)。
1703048592
1703048593
【原文】“冢宰(1)掌(2)邦治,统(3)百官,均(4)四海。天官卿(5)称太宰,主国政治,统理百官,均平四海之内邦国,言任大。司徒(6)掌邦教,敷(7)五典(8),扰(9)兆民。地官卿,主国教化,布五常之教,安和天下众民,使小大协睦也。
1703048594
1703048595
【注释】(1)冢宰:周官名。为六卿之首—天官卿,亦称太宰。(2)掌:掌管,执掌。(3)统:总管,统率。(4)均:协调,调剂。(5)卿:古代高级官员的名称。西周、春秋时天子、诸侯都有卿,分上、中、下三等。秦汉时期三公以下设有九卿,历代相沿。清代则常以三品至五品卿作为官员的虚衔。(6)司徒:周官名。为六卿之地官卿,掌管对国民的教化。(7)敷:传布,施行。(8)五典:古代的五种伦理道德。孔传:“五典,五常之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蔡沈集传:“五典,五常也,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是也。”(9)扰:安抚,和顺。
1703048596
1703048597
【译文】“冢宰掌握国家的政治,统领百官,协调天下各诸侯国的关系(作为六卿之首的天官卿,被称为太宰,主持国家政务,统领百官,负责对四方各国的督察与调控,这里说的是责任重大)。司徒掌管对国民教化、传布“五常”之教,使天下百姓安定和谐(作为仅次于天官卿的地官卿,司徒掌管的是对国民的教化,专门弘扬、传布五种伦常大道的教育,使天下百姓都能够安居乐业,过上幸福和谐的生活)。
1703048598
1703048599
【原文】“宗伯(1)掌邦礼,治神人(2),和(3)上下。春官卿,主宗庙天地神祗人鬼之事,及国之五礼(4),以和上下尊卑等列也。司马(5)掌邦政(6),统六师,平(7)邦国。夏官卿,主戎马之事,国征伐,统正六军,平治王邦四方之乱也。
[
上一页 ]
[ :1.7030485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