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4962e+09
1703049620
1703049621 天命(2)降监(3),下民有严(4)。不僭不滥(5),不敢怠遑(6)。命于下国(7),封建(8)厥福。不僭不滥,赏不僭,刑不滥也。封,大也。遑,暇也。天命乃(9)下视下民,有严显之君,能明德慎罚,不敢怠惰自暇(10)于政事者,则命之于小国,以为天子。大立其福,谓命汤使由七十里王天下也。商邑翼翼(11),四方之极(12)。商邑,京师也。极,中也。商邑之礼俗,翼翼然可则效,乃四方之中正也。
1703049622
1703049623 【注释】(1)高宗:殷高宗,商汤之孙。(2)天命:上天的旨意。(3)监:视察。(4)严:敬。(5)不僭不滥:不因为个人的私喜而过度奖赏,也不因为个人的私怒而滥用刑罚。僭,超越本分行事。滥,过度、失当。(6)怠遑:怠惰和暇逸,即懈怠懒惰和空闲安逸。遑,闲暇。(7)下国:各国诸侯。(8)封建:大建。封,大。建,建立、创立。(9)乃:其。代词。(10)暇:从容;悠闲。(11)翼翼:恭敬谨慎的样子。(12)四方:东、南、西、北,泛指天下。极:中准,即榜样、准则。
1703049624
1703049625 【译文】《殷武》是写祭祀殷高宗的诗。
1703049626
1703049627 上天有道对下界明察秋毫,百姓终于又有了英明的领导。赏罚分明又能够恰如其分,恭敬而勤勉从不敢懈怠逍遥。这才令万国诸侯都归他统管,共助他圣德昭昭造福人间(上天留心向下观视人间,看到下民百姓有了恭敬贤明的君王,能彰显德行教化而慎于刑罚,为政不敢有丝毫懈怠和贪图安逸之想。于是才让他统领万国诸侯,成为天子,为全天下百姓谋求长久的福祉。这里说的是上天让商汤当初怎样由方圆七十里的小国之君而成为拥有天下的君王)。请看那京师的礼俗恭敬和谦,万国来朝无不尊之为典范(京师商邑的礼俗翼翼然恭敬谨慎,可为天下效法的准则,的确是四方诸侯国中最纯正的)!
1703049628
1703049629
1703049630
1703049631
1703049632 群书治要译注 [:1703046115]
1703049633 群书治要译注 卷四
1703049634
1703049635 春秋左氏传(上)补
1703049636
1703049637 【题解】《春秋左氏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公元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1703049638
1703049639 《左传》取材于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记事基本以《春秋》鲁十二公为次序,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弒等,对后世史学、文学都有重要影响。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左传》长于记述战争,故有人称之为“相斫书”,又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其声律兼有诗歌之美,言辞婉转,情理深入,描写入微,是中国最为优秀的史书之一。
1703049640
1703049641 《左传》有鲜明的政治与道德倾向,是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作者要求担负有领导国家责任的统治者,不可逞一己之私欲,而要从整个国家的长远利益考虑问题,这些地方都反映出儒家的政治理想。
1703049642
1703049643 《群书治要》节录《春秋左氏传》共三卷,第一卷《春秋左氏传·上》在唐亡后已经亡佚。从留存的两卷来看,魏徵等人在节录时,主要着眼于修德和任贤这两大核心,留心节选了《春秋左氏传》中对唐太宗治国理政有借鉴价值的段落。其中既有晋灵公等诸侯国君昏庸残暴的丑行,也有子产、晏婴等贤臣的治国事迹。处处提醒唐太宗要以史为鉴,修养德行,不能做残暴昏庸的君主,要懂得任用贤臣,推行伦理道德的教化,这样国家才能实现大治。在魏徵对唐太宗的谏言中,曾反复地引用《左传》中的故事,提醒唐太宗要以史为鉴,从中看出,魏徵等人对《左传》中的治国思想,是非常重视的。
1703049644
1703049645 我们在译注本书时,为了弥补《春秋左氏传·上》亡佚之缺憾,从魏徵等人节录的《春秋左氏传·中》之前的《左传》原文中,节录了精彩片段若干,主要着眼于对当前人们修身、为政有益的嘉言懿行,共计一万余字,依照统一的体例注释,并翻译为白话文,补录为《春秋左氏传·上》,供读者学习和参考。
1703049646
1703049647 【作者简介】左丘明,姓左,名丘明(一说姓丘,名明,左乃尊称),春秋末期鲁国人。曾任鲁太史,与孔子同时或略早于孔子。双目失明,故后人亦称盲左。
1703049648
1703049649 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论语》记载: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太史公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
1703049650
1703049651 《左传》的真正作者,一直存在争议。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班固等人都认为《左传》是左丘明所写,这是目前最为可信的史料。司马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说:“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唐朝的赵匡首先怀疑《左传》不是左丘明所作。此后,有许多学者也持怀疑态度。叶梦得认为作者为战国时人,郑樵《六经奥论》认为是战国时的楚人,朱熹认为是楚左史倚相之后,项安世认为是魏人所作,程端学认为是伪书。清朝的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却仍然认为是左丘明所著。清末康有为断言它是西汉末刘歆伪造,但在刘歆以前《左传》已被许多人抄撮或征引过,故康氏之说也难成立。今人童书业则认为是吴起所作,赵光贤认为是战国时鲁国人左氏所作。当代学者多认为是战国初年之人所作,但均为质疑,因为《左传》中某些文章的叙事风格与其他不符,并无任何史料佐证,只能归为臆测。据杨伯峻考证,大约作于公元前403年到公元前386年之间。
1703049652
1703049653 【原文】君子曰:“颍考叔(1),纯孝(2)也,爱其母,施及庄公(3)。《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4)。’其是之谓乎(5)!”
1703049654
1703049655 【注释】(1)颍考叔(?—公元前712年):春秋时期郑国颍邑大夫。公元前722年,郑庄公杀死弟弟共叔段,对母亲武姜发誓,不到黄泉不相见。在颍谷封人颍考叔的建议下,让国君掘地及泉,隧而相见,郑庄公和武姜便在“黄泉”相见。(2)纯孝:至孝。(3)施及庄公:庄公,郑庄公,姬姓,名寤生 (公元前757年—公元前701年),为中国春秋时代郑国第三代君主,《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记载,生年在郑武公十四年(公元前757年)。其母为申侯之女武姜,叔段为其同母弟。公元前722年,太叔段勾结武姜发动叛乱,庄公立刻发兵攻打段的根据地“京”城,将之打败。当时局势危急,《国语·楚语上》记载,叔段以“京”城为患庄公,郑国几乎因此不能立国。郑庄公把母亲赶到颍,立誓不至黄泉(阴间)不再相见。后来庄公感到后悔,颍地受封人颍考叔使用双关语同义字的策略,向庄公进谏(同时用自己的孝行感化庄公)。庄公于是掘地至黄色泉水(地下水),和母亲相见。母子相拥而泣,和好如初。(4)诗曰两句:出自《诗经·大雅·既醉》。匮,穷尽。锡,赐给。言孝子为孝,无有竭尽之时,故能以此孝道长赐予汝之族类。(5)其是之谓乎:犹言“其谓是”。
1703049656
1703049657 【译文】(鲁隐公元年)君子评论说:“颍考叔真是个大孝子,爱他自己的母亲,还扩展到了庄公身上。《诗经》说:‘孝子的孝行(德行)没有穷尽的时候,可以永远把它赐给自己的族类。’”大概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
1703049658
1703049659 【原文】君子曰:“信不由中(1),质无益也。明恕(2)而行,要(3)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4)之?苟有明信(5),涧溪(6)沼沚(7)之毛(8),苹蘩(9)蕰藻(10)之菜,筐筥(11)錡釜(12)之器,潢污(13)行潦(14)之水,可荐(15)于鬼神,可羞(16)于王公,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风》有《采蘩》、《采苹》(17),《雅》有《行苇》、《泂酌》(18),昭(19)忠信也。”
1703049660
1703049661 【注释】(1)由中:犹由衷(出自内心)。(2)明恕:明信宽厚。(3)要:约束。(4)间:离间。(5)明信:犹言诚心敬意。(6)涧溪:山涧溪流。(7)沼沚:池塘,亦借指积水坑。(8)毛:指地面所生的植物。(9)苹蘩:苹和蘩,两种可供食用的水草,古代常用于祭祀。(10)蕰藻:聚集之藻草。(11)筐筥:筐与筥的并称。方形为筐,圆形为筥(音举)。亦泛指竹器。(12)錡釜:音其府,皆为烹饪之器。有足者曰錡,无足者曰釜。(13)潢污:皆为积水之意。大者曰潢,小者曰污。(14)行潦:行,道路。潦,雨水。(15)荐:进献。(16)羞:进献。(17)采蘩、采苹:见《诗经·召南》。(18)行苇、泂酌:见《诗经·大雅》。(19)昭:显扬;显示。
1703049662
1703049663 【译文】(隐公三年,郑庄公任周平王的卿士。平王偏信虢公,欲将政权交与虢公,引起郑庄公不满,而平王却口说没有此事。于是双方交换人质,以抵押的方式各自担保。)君子评议说:“诚信不是出自内心,交换人质是没有益处的。如果双方明信宽厚、互相体谅而后行事,再以礼义加以约束,虽然没有人质做抵押保证,又有谁能离间他们呢?只要人内心充满诚心敬意,山涧溪流、池塘中长的野草,苹蘩、蕰藻之类的野菜,筐、筥、錡、釜一类的器具,停积的水和路面上的雨水,都可以进献鬼神和王公,何况君子缔结的两国间的信任,按礼义行事,又哪里用得着人质?《国风》有《采蘩》《采苹》篇,《大雅》有《行苇》《泂酌》篇,就是为了显明忠诚信实啊!”
1703049664
1703049665 【原文】宋穆公(1)疾,召大司马(2)孔父(3)而属殇公(4)焉。曰:“先君(5)舍与夷(6)而立寡人,寡人弗敢忘。若以大夫(7)之灵(8),得保首领(9)以殁(10),先君若问与夷,其将何辞以对?请子奉(11)之,以主社稷,寡人虽死,亦无悔焉。”对曰:“群臣愿奉冯(12)也。”公曰:“不可。先君以寡人为贤,使主社稷,若弃德不让,是废先君之举也。岂曰能贤(13)?光昭(14)先君之令德(15),可不务乎?吾子(16)其无废先君之功。”使公子冯出居于郑。八月庚辰,宋穆公卒。殇公即位。
1703049666
1703049667 【注释】(1)宋穆公:子姓,名和,据《春秋》记载,于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0年)去世,在位九年。宋武公之子,宣公之弟,殇公之叔,庄公之父。宋穆公传位给宋宣公之子与夷,而没有传给自己的儿子冯,而令冯出居于郑。被认为是遵循道义的典范。(2)大司马:官名。《周礼·夏官》:“有大司马,掌邦政。”(3)孔父:孔父嘉(?—公元前710年)春秋时人。宋国大臣。名嘉,字孔父。孔子六世祖。(4)殇公:原名与夷,宋宣公之子。宋宣公传位于弟穆公,穆公为不负兄恩,传位于宣公子与夷,即殇公,而使自己的儿子冯出居郑。殇公在位时任命孔父嘉为司马,华督为太宰。华督杀孔父嘉而夺其妻,又杀殇公,从郑国迎回穆公子公子冯,是为宋庄公。(5)先君:指宋宣公。(6)与夷:即后来的宋殇公。(7)大夫:这里指孔父嘉。(8)灵:福分。(9)首领:头和脖子。这里比喻姓名。(10)殁:死。(11)子奉:子,您,指孔父嘉。奉,侍奉。(12)冯:宋穆公之子,即后来的宋庄公。(13)能贤:有才能而又有道德者。(14)光昭:彰明显扬;发扬光大。(15)令德:美德。(16)吾子:对对方的敬爱之称。一般用于男子之间。
1703049668
1703049669 【译文】宋穆公生病,召见大司马孔父嘉,把立殇公为国君的事嘱托给他,说:“先君宣公舍弃自己的儿子与夷而立我为国君,我不敢忘记。如果依赖您的福气,我得以保全脑袋而善终,(到了阴间地府)宣公如果向我问起与夷,那我将用什么话来回答呢?请您侍奉与夷,来主持国家。我虽死也没有什么悔恨了。”孔父嘉回答说:“群臣都愿意侍奉您的儿子公子冯啊!”穆公说:“不可,先君宣公认为我是贤人,让我主持国家,如果我丢弃德行不让位,这就是废弃先君的选拔,哪里还能说我有贤德呢?发扬光大先君的美德,能不致力行事吗?请您不要废弃了先君的功业!”于是令公子冯到郑国去居住。八月初五日,宋穆公去世,殇公与夷即位。
[ 上一页 ]  [ :1.7030496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