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49696
1703049697
【注释】(1)建德:谓立有德者为诸侯。(2)胙:音“坐”。赐与;分封。(3)官族:谓以先世有功之官名为族姓,如司马氏、司空氏、司徒氏之类。
1703049698
1703049699
【译文】(隐公八年,鲁国司空无骇去世,大臣羽父为他请求谥号和氏族。于是隐公向众仲询问有关氏族的事。)鲁隐公向众仲询问有关氏族的事。众仲回答说:“天子立有德者为诸侯,依照他祖先出生的情况而赐姓,分封土地而又赐给他姓氏。诸侯以字作为谥号,它的后代因此以为氏族。先世有功的官名,他的后代就以此官名为氏族。也有以封邑为氏族的。”鲁隐公就命令以无骇祖父(公子展)的字作为氏族,即为展氏。
1703049700
1703049701
【原文】礼,经(1)国家,定(2)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服而舍之,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3),相时而动(4),无累(5)后人,可谓知礼矣。
1703049702
1703049703
【注释】(1)经:治理。(2)定:安定。(3)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度德量力估量自己的德行和能力。(4)相时而动:观察时机而采取行动。(5)无累:不牵累;没有牵累。
1703049704
1703049705
【译文】(隐公十一年)礼,是用来治理国家、安定社稷、使百姓有序、使后代有利的。(别的国家违背礼法而讨伐他)服罪就宽恕他,揣度德行而处理,衡量力量而施行,看准时机而行动,不连累后人,可以说是知礼了。
1703049706
1703049707
【原文】郑伯使卒(1)出豭(2),行(3)出犬鸡,以诅(4)射颍考叔(5)者。君子谓:“郑庄公(6)失政刑矣。政以治民,刑以正邪,既无德政,又无威刑,是以及邪。邪而诅之,将何益矣!”
1703049708
1703049709
【注释】(1)卒:百人为卒。(2)豭:音家,公猪。(3)行:音航,二十五人为行。(4)诅:祭神使之加害于某人。(5)颖考叔:见前注。(6)郑庄公(公元前757年—公元前701年):名寤生,郑国第三代国君,公元前743至公元前701年在位。
1703049710
1703049711
【译文】郑庄公命军中一百人出一头公猪,二十五人出一只狗和一只鸡,来祭神以此诅咒射死颖考叔的人。君子评议说:“郑庄公失掉了政令和刑罚。政是用来治理百姓,刑是用来纠正邪恶的。既缺乏有道德的政治,又没有威严的刑法,因而才产生邪恶。出现邪恶而祭神诅咒他,将会有什么益处呢!”
1703049712
1703049713
【原文】郑、息有违言(1),息侯伐郑。郑伯与战于竟(2),息师大败而还。君子是以知息之将亡也。不度德,不量力,不亲亲(3),不征(4)辞,不察有罪,犯五不韪(5)而以伐人,其丧师(6)也,不亦宜乎!
1703049714
1703049715
【注释】(1)违言:因语言不合而失和。(2)竟:同“境”。边境。(3)亲亲:爱自己的亲属。郑、息同为姬姓,宜相亲。(4)征:审也,明也,问也。(5)韪:指好的或正确的(言行)。(6)丧师:谓战败而损失军队。
1703049716
1703049717
【译文】郑国和息国之间因语言不合而失和,息国国君攻打郑国。郑庄公和息君在边境上作战,息国军队大败而归。君子因此知道息国将要灭亡了。不揣度德行,不衡量力量,不亲近亲属,不辨明言语是非,不查察是否有罪,犯了这五种过失,而要去讨伐别人,那战败不也是应该的吗?
1703049718
1703049719
【原文】臧哀伯(1)谏曰:“今灭德立违,而置(2)其赂器(3)于大庙,以明示百官,百官象之,其又何诛焉?国家之败,由官邪(4)也。官之失德,宠赂(5)章也。郜鼎(6)在庙,章孰甚焉?武王克商,迁九鼎(7)于雒邑(8),义士犹或非之,而况将昭违乱之赂器于大庙(9),其若之何?”
1703049720
1703049721
【注释】(1)臧哀伯:名达,僖伯之子,鲁国大夫。(2)置:放置;安置。(3)赂器:指受贿得来的器物。(4)官邪:官吏违法失职。(5)宠赂:私宠与贿赂。(6)郜鼎:春秋郜国造的宗庙祭器,以为国宝。后被宋国取去。宋又将此鼎贿赂鲁桓公,桓公献于太庙。(7)九鼎:相传夏禹铸九鼎,象征九州,夏商周三代奉为象征国家政权的传国之宝。战国时,秦楚皆有兴师到周求鼎之事。周显王时,九鼎没于泗水彭城下。(8)雒邑:在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南。(9)大庙:太庙。
1703049722
1703049723
【译文】(桓公二年夏,宋国为贿赂鲁国把郜国大鼎送给鲁桓公,桓公将它放入太庙,这是不合礼制的。)于是臧哀伯劝谏说:“现在消除了道德而树立邪恶,把受贿的器物放置在太庙里,以此向百官作明显的坏榜样。百官效法这样做,那还能惩罚谁呢?国家的衰败,是由于官吏违法失职,官吏失德,是由于受私宠与贿赂公行。郜鼎放在太庙里,还有什么比这更明显的受贿呢?武王灭亡商朝,把九鼎迁到洛阳,(像伯夷、叔齐等)义士尚且认为这样做不对,更何况将表明邪恶叛乱的贿赂器物放在太庙里,这怎么能行呢?”
1703049724
1703049725
【原文】周内史(1)闻之曰:“臧孙达其有后于鲁乎!君违(2)不忘谏之以德。”
1703049726
1703049727
【注释】(1)内史:官名。西周始置,协助天子管理爵、禄、废、置等政务。春秋时沿置。(2)违:指违背当时的礼制。
1703049728
1703049729
【译文】周朝的内史听到这件事,说:“臧孙达的后代在鲁国一定能长享爵禄吧!国君违背礼制,没有忘记用道德来劝谏他。”
1703049730
1703049731
【原文】夫名以制义,义以出礼,礼以体(1)政,政以正民。是以政成而民听,易(2)则生乱。
1703049732
1703049733
【注释】(1)体:谓礼为政治、政法之骨干。(2)易:违反之意。
1703049734
1703049735
【译文】命名(起名字)用来表示义,义产生礼,礼是处理政事的主体,政事是用来端正百姓的。因此政事成功而百姓听从,违反它就会发生动乱。
1703049736
1703049737
【原文】师服曰:“吾闻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1),士有隶子弟(2),庶人、工、商各有分亲(3),皆有等衰(4)。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5)。
1703049738
1703049739
【注释】(1)贰宗:官名,大夫之庶弟任之。(2)隶子弟:士对其子弟的称谓。(3)分亲:谓各人自己分内的亲戚。(4)等衰:犹等差。(5)觊觎:音“寄于”。非分的希望或企图。
1703049740
1703049741
【译文】师服说:“我听说国家的建立,根本大而枝叶小,因此能够巩固。所以天子分封土地建立诸侯,诸侯分采邑给卿大夫建家,卿设置侧室,大夫有二宗,士有仆隶子弟,农民、工人、商人各有自己分内的亲戚,都有等差。因此百姓尽心事奉上位的人,在下位的人就没有什么非分的企图。”
1703049742
1703049743
【原文】季梁(1)止曰:“小之能敌大也,小道大淫。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上思利民,忠也;祝史(2)正辞(3),信也。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三时(4)不害而民和年丰也。上下皆有嘉德而无违心也。务其三时,修其五教(5),亲其九族(6),以致其禋祀(7)。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动则有成。今民各有心,而鬼神乏主,君虽独丰,其何福之有!”
1703049744
1703049745
【注释】(1)季梁:随国都(今随州市西北)人,生卒年不详。(2)祝史:司祭祀之官。(3)正辞:不虚称君美。(4)三时:指春、夏、秋三季农作之时。(5)五教:五常之教,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伦理道德的教育。(6)九族:以自己为本位,上推至四世之高祖,下推至四世之玄孙为九族。(7)禋祀:泛指祭祀。
[
上一页 ]
[ :1.70304969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