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49896
1703049897
【注释】(1)邢:古诸侯国名。故地在今河北省邢台市境。周公之子封于此,春秋时为卫所灭。(2)夷仪:在今山东聊城县西。(3)城:筑成。(4)侯伯:诸侯之长。
1703049898
1703049899
【译文】(僖公元年)夏季,邢国迁到夷仪,诸侯军帮他们修筑都城,救助他们被戎狄侵略造成的患难。凡是诸侯的领袖,都要救解祸患、分担灾难、讨伐罪人,这是合于礼的。
1703049900
1703049901
【原文】齐侯(1)陈诸侯之师,与屈完(2)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谷(3)是为?先君之好是继(4)。与不谷同好,如何?”对曰:“君惠(5)徼福(6)于敝邑(7)之社稷,辱(8)收寡君(9),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10)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11)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1703049902
1703049903
【注释】(1)齐侯:指齐桓公。(2)屈完:楚大夫。(3)不谷:不善。古代王侯自称的谦词。(4)先君之好是继:杨伯峻注:“欲其继先君之友好。”(5)惠:表敬副词,无义。(6)徼福:祈福,求福。(7)敝邑:谦辞。称自己的国家。(8)辱:表敬副词,无义。(9)寡君:臣下对别国谦称本国国君。(10)绥:安;安抚。(11)方城:春秋时楚北的长城。由今之河南省方城县,循伏牛山,北至今邓县。为古九塞之一。
1703049904
1703049905
【译文】(僖公四年)齐桓公把八国诸侯军排列成战阵,和屈完同乘一辆战车,检阅队伍。齐桓公说:“我带领他们来难道是为我个人吗?是为了继承先君建立的友好关系。贵国同我们一起友好,怎么样?”屈完回答说:“承蒙国君惠临敝国,为敝国社稷求福,降低身份收纳我们的国君(共同友好),这正是我们国君的愿望啊!”齐桓公又指着战阵说:“用这么多将士去作战,谁能抵御得了?用这么多将士去攻城,哪个城池不能被攻破?”屈完回答说:“您如果用德行来安抚诸侯,那么谁敢不服?您如果要用武力攻打,那么楚国就把方城山作为城墙,把汉水作为护城河来守卫,您的将士再多,怕也没什么用处!”
1703049906
1703049907
【原文】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周书》曰:“皇天(1)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2)非馨(3),明德(4)惟馨。”又曰:“民不易物(5),惟德繄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7),将在德矣。
1703049908
1703049909
【注释】(1)皇天:对天及天神的尊称。(2)黍稷:黍和稷,为古代主要农作物。亦泛指五谷。此为祭祀之黍稷。(3)馨:香气远闻;芳香。(4)明德:光明之德;美德。(5)物:指祭祀之物。(6)非德:不合道德;违背道德。(7)冯依:犹凭依;依附。
1703049910
1703049911
【译文】(僖公五年)鬼神并非固定亲爱哪一个人,而只是保佑有德行的人。所以《周书》说:“皇天没有私亲,只辅助有德行的人。”又说:“祭祀的黍稷不算芳香,美好的品德才芳香四溢。”又说:“百姓不用改换祭品,只有美德才是最好的祭品。”这样看来,如果国君违背道德,百姓就不和睦,神灵不会享用他的祭品。神灵所依附保佑的,只在于有德行的人。
1703049912
1703049913
【原文】管仲言于齐侯曰:“臣闻之,招携(1)以礼,怀远(2)以德,德礼不易,无人不怀(3)。”齐侯修礼(4)于诸侯,诸侯官受方物(5)。
1703049914
1703049915
【注释】(1)招携:招引尚未归心的人。杜预注:“携,离也。”(2)怀远:安抚边远的人。(3)怀:怀念,依附。(4)修礼:施行礼教。(5)方物:本地产物;土产。
1703049916
1703049917
【译文】(僖公七年)管仲对齐桓公说:“我听说招抚尚未归心的国家,要用礼义;安抚边远的国家,要用恩德。凡事不违背德和礼,就没有不归附的。”齐桓公就用礼义对待各国诸侯,诸侯的官员接受了齐国赏赐的特产。
1703049918
1703049919
【原文】管仲曰:“君以礼与信属(1)诸侯,而以奸(2)终之,无乃不可乎?子父不奸(3)之谓礼,守命共时之谓信。违此二者,奸莫大焉。”公曰:“诸侯有讨于郑,未捷(4)。今苟有衅(5)。从之,不亦可乎?”对曰:“君若绥之以德,加之以训辞(6),而帅诸侯以讨郑,郑将覆亡之不暇(7),岂敢不惧?若总(8)其罪人以临之,郑有辞矣,何惧?且夫合诸侯以崇德也,会而列奸,何以示后嗣?夫诸侯之会,其德刑(9)礼义,无国不记。记奸之位,君盟替(10)矣。作而不记,非盛德(11)也。
1703049920
1703049921
【注释】(1)属:会合也。(2)奸:违背礼与信。(3)奸:犯也。(4)捷:战胜。(5)有衅:谓有可乘之机。杜预注:“衅,瑕隙也。”杨伯峻注:“犹今言空子。”(6)训辞:训教之言。(7)不暇:没有时间;来不及。(8)总:统领,统率。(9)德刑:恩泽与刑罚。(10)替:废弃。(11)盛德:高尚的德行。
1703049922
1703049923
【译文】(僖公七年秋,齐、鲁、宋、陈等国会盟,商议郑国之事,郑国太子华想请齐桓公铲除郑国泄氏、孙氏、子人氏三族,郑国便能媾和。齐桓公想要答应。)管仲阻止说:“君侯用礼义和诚信来会聚诸侯,可是结果却用太子华的奸计,这恐怕不好吧!儿子不违犯父命叫做礼,接受君命、见机行事叫做信。违背礼和信,就是最大的邪恶了。”齐桓公说:“诸侯军攻打郑国,还没有取胜,现在如果有隙可乘,利用这机会不也行吗?”管仲说:“国君如果用德政来安抚郑国,再加以教导,(如果郑国还拒不接受)就率领诸侯军讨伐他。那时郑国挽救危亡还来不及,怎么不怕讨伐呢?反之,如果带着郑国的罪人太子华兵临郑国,那郑国就有理了,还会怕您什么?何况您会集诸侯就是为了崇尚德行,维护正义。如果诸侯会盟却让奸诈小人子华位列诸侯,又怎能垂范后代呢?凡是诸侯相会,有关诸侯的德行、刑罚、礼法、道义的事,没有哪个诸侯国不加记载的。如果记载了奸诈小人居位参与,那么您的盟约就要被废弃了。事情做了却不能见于记载,就不能显示您盛大的德行。”
1703049924
1703049925
【原文】郑有叔詹、堵叔、师叔三良(1)为政,未可间(2)也。
1703049926
1703049927
【注释】(1)三良:三贤臣,三人皆为郑国大夫。(2)间:非难。
1703049928
1703049929
【译文】郑国有叔詹、堵叔、师叔三位贤人执政,是不可以去非难郑国的。(齐桓公于是拒绝了太子华的请求。)
1703049930
1703049931
【原文】夏,会于葵丘(1),寻盟(2),且修好,礼也。王(3)使宰孔(4)赐齐侯胙(5),曰:”天子有事于文、武(6),使孔赐伯舅(7)胙。”齐侯将下拜(8)。孔曰:“且有后命。天子使孔曰:‘以伯舅耋老(9),加劳,赐一级,无下拜’”。对曰:“天威不违颜咫尺(10),小白(11)余敢贪(12)天子之命无下拜?恐陨越于下(13),以遗天子羞。敢不下拜?”下拜、登受(14)。
1703049932
1703049933
【注释】(1)葵丘:地名。约在今河南省兰考县东南。(2)寻盟:重温旧盟。盟,指僖公八年洮之盟。(3)王:指周襄王。(4)宰孔:周之太宰。(5)赐齐侯胙:胙,祭祀所用的肉。胙本只分赐同姓诸侯,今破格赐齐侯,是因为齐国强大,能号令诸侯。(6)有事于文、武:有事,有祭祀之事。文、武,指文王和武王。(7)伯舅:周王朝对异姓诸侯的称呼。(8)下拜:杨伯峻注:“下拜者,降于两阶之间,北面再拜稽首……此为当时臣对君之礼。”(9)耋老:年老。(10)天威不违颜咫尺:天威,帝王的威严。违,离开。颜,额头,即眉上发下、两额角间部分。咫尺,周制八寸为咫,十寸为尺,谓接近或刚满一尺,形容距离近。(11)小白:齐桓公之名。(12)贪:受也。(13)恐陨越于下:杨伯峻注:“陨越犹颠坠也。此谓若不下拜,恐陨越。于下者,诸侯对周王而言。”(14)下,拜;登,受:杨伯峻注:“先降于两阶之间,再拜稽首,然后升堂,又再拜稽首,然后受赐。”
1703049934
1703049935
【译文】(僖公九年)夏,在葵丘会盟,是重温旧盟,并调整发展友好关系,这是合乎礼的。周襄王派宰孔赐给齐桓公胙肉,说:“天子祭祀文王与武王,派我来赐给伯舅胙肉。”齐桓公准备下阶跪拜接受。宰孔说:“还有后面的命令,天子派我说:‘因为伯舅已是高龄,再加上有功劳,赐进一级,不用下阶跪拜。’”齐桓公回答说:“天子的威严就在我面前连咫尺的距离都不到,小白我怎敢妄自借天子的命令而不下阶跪拜?恐我颠坠周王的威严于台阶之下,给天子蒙羞,我怎敢不下阶跪拜?”于是下阶,跪拜,登堂,受胙。
1703049936
1703049937
【原文】唯则(1)定国。《诗》曰:“不识不知,顺帝之则(2)。”文王之谓也。又曰:“不僭不贼,鲜不为则(3)。”无好无恶,不忌不克(4)之谓也。
1703049938
1703049939
【注释】(1)则:准则。(2)不识不知,顺帝之则:语出《诗·大雅·皇矣》。杨伯峻注:“此言其不假后天知识,而自然合于天帝之准则。”(3)不僭不贼,鲜不为则:语出《诗·大雅·抑》。杨伯峻注:“僭,不信也;贼,伤害也。待人以信,不害他人,很少不可以为他人之模范。”(4)克:好胜。
1703049940
1703049941
【译文】(僖公九年)只有行为符合法则才能安定国家。《诗经》中说:“不知天地运行的法则,而自然顺乎天意。”这说的是文王啊。又说:“诚信待人、不害人,很少不被人当作模范。”这说的是没有偏好也没有厌恶,不猜忌也不好胜啊。
1703049942
1703049943
【原文】礼,国之干也。敬,礼之舆(1)也。不敬则礼不行,礼不行则上下昏(2),何以长世(3)?
1703049944
1703049945
【注释】(1)舆:车。没有恭敬则礼不能施行,故将敬喻为礼之舆。(2)昏:乱。(3)长世:历世久远;永存。
[
上一页 ]
[ :1.70304989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