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49946
1703049947
【译文】(僖公十一年春,周襄王派内史过等赐予晋侯爵命,而晋惠公的后代无精打采地接受祥瑞之物。内史过回国后将此事告诉襄王。)“礼,是国家的主干;敬,是行礼的车子。人不恭敬则礼就不能推行,礼不能推行上下就会昏乱,怎么能维持长久呢?”
1703049948
1703049949
【原文】王(1)以上卿(2)之礼飨(3)管仲,管仲辞曰:“臣,贱有司(4)也,有天子之二守国、高(5)在。若节春秋来承王命(6),何以礼焉?陪臣敢辞(7)。”王曰:“舅氏(8),余嘉乃(9)勋,应乃懿德(10),谓督不忘(11)。往践乃职(12),无逆朕命。”管仲受下卿之礼而还。
1703049950
1703049951
【注释】(1)王:指周襄王。(2)上卿:古官名。周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3)飨:以隆重的礼仪宴请宾客。泛指宴请,以酒食犒劳、招待。(4)贱有司:地位卑贱的职官。按周礼,齐为侯爵设三卿,二上卿由天子任命,一下卿由齐侯任命。管仲为下卿,谦称“贱有司”。(5)国、高:指国归父、高傒之族,虽未必柄政,然世为齐上卿。(6)若节春秋来承王命:杨伯峻注:“谓若于春秋两季朝聘之节,来接受王室之命。”(7)陪臣:古代天子以诸侯为臣,诸侯以大夫为臣,大夫又自有家臣。因之大夫对于天子,大夫之家臣对于诸侯,都是隔了一层的臣,即所谓“重臣”,因之都称为“陪臣”。故管仲对于天子自称陪臣。(8)舅氏:即舅父。天子称异姓诸侯为舅,管仲本为周之同姓,而周襄王称管仲为舅氏,盖因管仲为齐侯之臣,故尊称其为舅氏。(9)乃:你的。(10)应乃懿德:应,受,接受。懿德,美德。(11)谓督不忘:杨伯峻注:“督借为笃,厚也,言其甚不能忘也。”(12)往践乃职:杨伯峻注:“管仲虽位为下卿,然为齐执政,职高而位卑,此云往践乃职,仍劝其受上卿之礼也。”
1703049952
1703049953
【译文】(僖公十二年)周襄王以接待上卿的礼仪设宴款待管仲,管仲推辞说:“臣子是卑微的小官,我国的上卿有天子任命的国子、高子在,如果他们在春秋两季来奉承王命,用什么礼节来对待他们呢?陪臣请求辞去这样的待遇。”襄王说:“伯舅,我嘉美你的功勋,接受你的美德,这些可谓深厚而不能忘记。去执行你的职务吧,不要违背我的命令。”管仲最终接受了款待下卿的礼节后回国。
1703049954
1703049955
【原文】君子曰:“管氏之世祀也宜哉!让不忘其上。《诗》曰:‘恺悌君子,神所劳矣(1)。’”
1703049956
1703049957
【注释】(1)恺悌君子,神所劳矣:语出《诗·大雅·旱麓》。恺悌,音楷替,和乐平易。劳,郑玄笺云:“劳,劳来,犹言佑助。”
1703049958
1703049959
【译文】君子评议说:“管仲世世代代享受祭祀是十分恰当的!礼让而不忘记比自己爵位高的人。《诗经》上说:‘和乐平易的好君子,神灵保佑百事成。’”
1703049960
1703049961
【原文】冬,晋荐饥(1),使乞籴(2)于秦。秦伯谓百里(3):“与诸乎?”对曰:“天灾流行,国家代有(4),救灾恤邻,道也。行道有福。”
1703049962
1703049963
【注释】(1)荐饥:连年灾荒;连续灾荒。(2)乞籴:求买粮食。籴,音迪。(3)百里:即百里奚。春秋时秦国贤大夫。(4)代有:代,更叠,交替。杨伯峻注:“代有犹言各国更替有之。”
1703049964
1703049965
【译文】(僖公十三年)冬,晋国发生大饥荒,派人向秦国请求购买粮食。秦穆公问百里:“给他们吗?”百里回答说:“天灾流行,总在各个国家交替发生,救援受灾地区,周济邻国,这是道义。按道义行事的人有福份。”
1703049966
1703049967
【原文】冬,秦饥,使乞籴于晋,晋人弗与。庆郑(1)曰:“背施无亲(2),幸灾(3)不仁,贪爱不祥(4),怒邻不义(5)。四德皆失,何以守国?”虢射(6)曰:“皮之不存,毛将安傅(7)?”庆郑曰:“弃信背邻,患孰恤之?无信患作,失援必毙,是则然矣。”虢射曰:“无损于怨(8)而厚于寇,不如勿与。”庆郑曰:“背施幸灾,民所弃也。近犹仇之,况怨敌(9)乎?”弗听。退曰:“君其悔是哉!”
1703049968
1703049969
【注释】(1)庆郑:晋大夫。(2)背施,无亲:杨伯峻注:“背弃恩施,则失亲己者。”(3)幸灾:因别人遭灾而高兴。(4)贪爱,不祥:杨伯峻注:“贪所爱之货利而不以与人,则祸殃将至。”(5)怒邻,不义:杨伯峻注:“使邻国忿怒,不合道义。”(6)虢射:晋大夫。(7)皮之不存,毛将安傅:皮没有了,毛长在哪里?比喻事物失去了基础,就不能存在。杜预注:“皮,以喻所许秦城;毛,以喻籴。言既背秦施,为怨以深,虽与之籴,犹无皮而施毛。”(8)无损于怨:杨伯峻注:“言与之籴,秦于背施之怨未必减损。”(9)怨敌:杨伯峻注:“怨敌谓秦,许赂而不与也。”
1703049970
1703049971
【译文】(僖公十四年)冬,秦国发生饥荒,派人到晋国请求购买粮食,晋国人不给。庆郑说:“背弃别人的恩惠就会失去亲近自己的人,庆幸人家的灾害是不仁,贪图爱惜自己的东西是不祥,激怒邻国是不义。这四种道德都丢失了,用什么来保卫国家?”虢射说:“皮已经不存在了,毛能附在哪里?”庆郑说:“丢弃信用,背弃邻国,有了患难谁来周济!没有信用就会发生患难,失去救援就必定会灭亡,这是必然的。”虢射说:“给了粮食也不能减少秦对我们的怨恨,反使敌人增强实力,不如不给。”庆郑说:“背弃恩施,庆幸灾害,是人民所抛弃的。亲近的人尚且会因此而结仇,何况是有深怨的敌人呢?”晋惠公不听。庆郑退下来说:“国君将会为此而后悔的!”
1703049972
1703049973
【原文】晋饥,秦输之粟(1);秦饥,晋闭之籴(2),故秦伯伐晋。
1703049974
1703049975
【注释】(1)晋饥,秦输之粟:事在僖公十三年。(2)秦饥,晋闭之籴:意谓晋国闭关不给秦国买粮。籴,买进谷物。事在僖公十四年。
1703049976
1703049977
【译文】(僖公十五年)晋国发生饥荒,秦国运送米给他们;秦国发生饥荒,晋国不肯卖给秦国粮食。因此秦穆公攻打晋国。
1703049978
1703049979
【原文】古者大事(1),必乘其产(2),生其水土而知其人心,安其教训而服习(3)其道,唯所纳之,无不如志(4)。
1703049980
1703049981
【注释】(1)大事:指征伐。(2)必乘其产:杨伯峻注:“必以本国所产之马驾车。”(3)服习:熟悉。(4)如志:随顺意愿;实现志愿。
1703049982
1703049983
【译文】(僖公十五年)古代碰到战争,必定用本国所产的马驾车,因为它生长在自己的国家,懂得主人的心意,安于主人的调教训练,习惯熟悉本国的道路,随便在什么场合使用,它都会随顺主人的意愿。
1703049984
1703049985
【原文】出因其资(1),入用其宠(2),饥食其粟,三施(3)而无报,是以来也。
1703049986
1703049987
【注释】(1)出因其资:杜预注:“谓奔梁求秦。”杨伯峻注:“考之《晋语二》,夷吾奔梁亦由梁近于秦,可以求援之故。夷吾出奔,盖因秦之资助。”(2)入用其宠:杨伯峻注:“秦纳之入国。”(3)施:恩惠。
1703049988
1703049989
【译文】(僖公十五年九月,晋惠公迎战秦军,派韩简侦查敌情,韩简回报说,秦军人数不及我军,但勇于作战的士兵是我们的一倍。晋惠公问其缘故。)韩简回答说:“您当初逃亡在外依靠他们资助,回国继位是由于他们对您厚爱,受了灾荒吃他们的粮食,得到三次施恩却没有回报,所以他们才出兵攻打我们。”
1703049990
1703049991
【原文】史佚(1)有言曰:“无始祸(2),无怙乱(3),无重怒(4)。”重怒难任,陵人(5)不祥。
1703049992
1703049993
【注释】(1)史佚:人名。西周初年太史。(2)始祸:杨伯峻注:“始祸犹言首祸,为祸乱之倡导者。”(3)怙乱:谓乘乱取利。(4)重怒:谓增添愤怒。刘文淇疏证:“重怒,蒙重其怒也。”(5)陵人:以势压人。
1703049994
1703049995
【译文】(僖公十五年)史佚有这么一句话说:“不要倡导祸乱,不要乘别人祸乱而取胜,不要增加别人的愤怒。”沉重的愤怒难以承担,欺陵别人就会不吉祥。
[
上一页 ]
[ :1.70304994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