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5007e+09
1703050070
1703050071 【注释】(1)不谷:不善。古代王侯自称的谦词。(2)鄙:杨伯峻注:“鄙谓野居,天子离王都,故曰鄙居。”(3)泛:古地名。在今河南省襄城县南。(4)叔父:周朝天子称同姓小邦诸侯为叔父。此指鲁国。《仪礼·觐礼》:“同姓小邦则曰叔父,其异姓小邦则曰叔舅。”(5)臧文仲:姬姓,臧氏,名辰,臧哀伯次子,谥曰“文”,故又称臧文仲。春秋时鲁卿,世袭司寇,执礼以护公室。(6)蒙尘:古代多指帝王失位逃亡在外,蒙受风尘。(7)奔问官守:杨伯峻注:“官守,王之群臣;奔问官守,犹言奔问左右,恭敬之辞而已。”(8)简师父:周之大夫。(9)左鄢父:周之大夫。(10)凶服:即素服,本色或白色的衣服。居丧或遭遇凶事时所穿。()降名:指称“不谷”。()郑伯与孔将锄、石甲父、侯宣多省视官,具于泛:郑伯,指郑文公。杨伯峻注:“三子,郑大夫。石甲父当即宣三年之石癸。官,官司,即王之工作人员;具,器用。此谓郑伯率三人为天子省视官司与器具。”
1703050072
1703050073 【译文】(僖公二十四年)冬季,周襄王的使者来鲁国报告发生的祸难,说:“不谷没有德行,得罪了母后所宠爱的儿子王子带,现在僻居在郑国的泛地,冒昧地将这件事情报告叔父。”臧文仲回答说:“天子逃难在外,(敝国)岂敢不赶忙去问候左右?”周襄王派简师父向晋国报告,派左鄢父到秦国通告。天子本无所谓出国,《春秋》记载说“天王出居于郑”,意思就是躲避同母弟所造成的祸难。天子受难,身穿素服,自称“不谷”,这是合于礼的。郑文公和大夫孔将锄、石甲父、侯宣多到汜地问候天子的官员,检查供天子使用的器具物品,然后让周襄王听取关于郑国的政事,这是合于礼的。
1703050074
1703050075 【原文】昔周公、大公股肱(1)周室,夹辅(2)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载(3)在盟府(4),大师(5)职之。
1703050076
1703050077 【注释】(1)股肱:辅佐;捍卫。(2)夹辅:辅佐。(3)载:杨伯峻注:“盟约也,古谓之载书,亦省约载。”(4)盟府:古代掌管保存盟约文书的官府。(5)大师:杨伯峻曰:“……武亿《群经义证》、阮芝生《拾遗》谓大师当作大史,大史主藏载书,盖周之定制。其说或然。职,主也。”今译文从此说。
1703050078
1703050079 【译文】(僖公二十六年,夏,齐孝公伐鲁,鲁派展喜以酒食饷餽齐军,齐侯以为鲁人畏惧,展喜对以“小人恐矣,君子则否”,齐侯问“何恃而不恐”,展喜以下文回答齐侯。)“从前周公、太公辅佐周王室,在左右辅助成王。成王慰劳他们,赐给他们盟约,说:‘世世代代的子孙,不要互相侵犯。’这个盟约还藏在盟府之中,由太史掌管着。”
1703050080
1703050081 【原文】刚而无礼,不可以治民(1)。
1703050082
1703050083 【注释】(1)刚而无礼,不可以治民:此为蒍贾(孙叔敖之父)评子玉之言。
1703050084
1703050085 【译文】(僖公二十七年)刚愎强暴而无礼,不能让他治理军民。
1703050086
1703050087 【原文】说(1)礼乐而敦《诗》、《书》。《诗》、《书》,义之府也。礼乐,德之则也。德义,利之本也。《夏书》曰(2):“赋纳以言(3),明试以功(4),车服以庸(5)。”
1703050088
1703050089 【注释】(1)说:同“悦”。(2)“夏书曰”下三句:杨伯峻注:“三句在今《尚书·益稷》。”夏书,指记载夏代史事的书。在《尚书》中有《禹贡》《甘誓》《五子之歌》《胤征》共四篇,旧亦称《夏书》。近人多以《禹贡》为后人所作,《五子之歌》和《胤征》为伪《古文尚书》,《甘誓》可能本是《商书》的一部分。(3)赋纳以言:杨伯峻注:“谓不论尊卑远近,如其言善,即遍加采取。”赋纳,谓普遍采纳。赋,通“敷”。(4)明试以功:杜预注:“明试以功,考其事也。”明试,明白考验。(5)车服以庸:杨伯峻注:“谓以车马衣服酬其功。盖古者官阶不同,车服亦异,赐以车服,所以表示尊贵宠荣。”庸,酬其功劳。
1703050090
1703050091 【译文】(僖公二十七年)赵衰说:“(郄縠)喜爱礼乐而重视《诗》《书》。《诗》《书》,是蕴藏义理的府库;礼乐,是道德的准则;道德礼义,是利益的根本。《夏书》说:‘有益的话全部采纳,明确地考察其做事的功效;如果有功绩,就用车马衣服酬劳他。’”
1703050092
1703050093 【原文】民未知义,未安其居。民未知信,未宣其用。民未知礼,未生其共(1)。民听不惑(2)而后用之。一战而霸,文之教也。
1703050094
1703050095 【注释】(1)共:通“恭”。恭敬。(2)不惑:杨伯峻注:“不惑即《论语·子罕》‘知者不惑’之‘不惑’,明其道理,故不致迷惑也。”
1703050096
1703050097 【译文】(僖公二十七年)子犯说:“百姓还不懂得道义,生活还没有安定;百姓还不懂得信用,还不能十分明白信用的作用;百姓还不懂得礼节,还没有产生恭敬之心。”等到百姓听受命令而不迷惑时,然后才使用他们。所以城濮一战,晋国就称霸诸侯,这都是晋文公以德教民的结果。
1703050098
1703050099 【原文】允当则归(1),知难而退,有德不可敌。
1703050100
1703050101 【注释】(1)允当则归:杨伯峻注:“犹今言适可而止。”
1703050102
1703050103 【译文】(僖公二十八年,楚成王引《军志》之言)适可而止;知难而退;有德之人不可抵挡。
1703050104
1703050105 【原文】天祸卫国,君臣不协(1),以及此忧也。今天诱其衷(2),使皆降心(3)以相从也。不有居者,谁守社稷?不有行者,谁捍牧圉(4)?不协之故,用昭乞盟于尔大神以诱天衷(5)。自今日以往,既盟之后,行者无保其力(6),居者无惧其罪。有渝(7)此盟,以相及也(8)。明神先君,是纠是殛(9)。国人闻此盟也,而后不贰(10)。
1703050106
1703050107 【注释】(1)君臣不协:杜预注:“卫侯欲与楚,国人不欲,故不和也。”按,鲁僖公二十八年春,晋文公欲向卫国借道伐曹,卫成公不许;此后晋文公和齐昭公在敛盂结盟,卫成公请求参加盟约,晋国不许。卫成公又想亲附楚国,国人不愿意,所以赶走了成公,来讨好晋国。卫成公离开国都住在襄牛。城濮之战后,成公畏晋而奔楚,又至陈;同年六月,晋国听任卫成公回国,成公派宁武子和卫国大臣、公族等在宛濮盟誓,本段即是盟约的誓词。(2)天诱其衷:杨伯峻注:“天诱其衷,当时习语;左传凡五见……皆天心在我之意。”(3)降心:杨伯峻注:“降心,犹今言放弃成见。”(4)谁捍牧圉:杨伯峻注:“养牛曰牧,养马曰圉。捍者,保护捍卫之也。牧圉可为牧牛马之奴隶,亦可引申指外出诸侯所带之财产。”(5)天衷:天的善意。(6)行者无保其力:保,依靠,仗恃。力,功劳。杨伯峻注:“盖从卫成公出走者,自以随侍有功,今卫成返国,可恃功而骄己轻人。”(7)渝:违背。(8)以相及也:杜预注:“以恶相及。”(9)是纠是殛:纠,惩治。殛,惩罚。杨伯峻注:“是纠是殛即纠是殛是之倒装。”(10)不贰:专一,无二心。
1703050108
1703050109 【译文】(僖公二十八年)“上天降祸给卫国,君臣不和谐,所以才遭到这样的忧患。现在上天启发人们的天心,让大家都放弃成见而相互顺从。如果没有留在国内的人,谁来守卫国家?没有跟随君主出行的人,谁去保护那些牧牛养马的人?由于不和协,因此乞求在大神面前明白盟誓,以诱导人们的天心。从今天订立盟约之后,随行君主出亡的人不要仗恃自己的功劳,留居国内的人不要害怕获罪。谁要违背这个盟约,灾祸就降临到他头上。神明和先君在上,会惩罚这样的人。”国内的人们知道了这盟约,再没有二心。
1703050110
1703050111 【原文】城濮之战(1),晋中军(2)风于泽,亡大旆(3)之左旃(4)。祁瞒奸命(5),司马杀之,以徇(6)于诸侯,使茅茷代之,师还。壬午(7),济河。舟之侨先归,士会摄右(8)。秋七月丙申,振旅(9),恺(10)以入于晋。献俘授馘(11),饮至(12)大赏,征会讨贰(13)。杀舟之侨以徇于国,民于是大服。君子谓:“文公其能刑矣,三罪而民服(14)。《诗》云:‘惠此中国,以绥四方(15)。’不失赏刑之谓也。”
1703050112
1703050113 【注释】(1)城濮之战:鲁隐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32年)四月初四,楚军和晋军在城濮(今山东-城西南)交战。晋文公兑现当年流亡楚国时许下的“退避三舍”的诺言,令晋军后退,避楚军锋芒。子玉不顾楚成王告戒,率军冒进,被晋军歼灭两翼。楚军大败。(2)中军:古代行军作战分左、中、右或上、中、下三军,由主将所在的中军发号施令。(3)旆:音佩,指春秋时晋楚的前军。(4)旃:音沾,赤色、无饰、曲柄的旗。(5)祁瞒奸命:祁瞒,晋大夫。奸命,违命。杨伯峻注:“奸命,犯军令也。”(6)徇:宣示于众。(7)壬午:杨伯峻注:“壬午,六月十六日。”(8)舟之侨先归,士会摄右:舟之侨,晋大夫,城濮之战时任晋文公戎右。士会,即范武子,士蒍之孙,字季,谥号“武子”。因被封于随、范,以邑为氏,又称随会或范会。摄,代理。右,即戎右,周代陪乘之官。出军或田猎时,坐君主之右,执武器,担任保卫工作。舟之侨任戎右,既已先归,故士会暂代其职。(9)振旅:此指军队作战胜利归来。(10)恺:军队胜利后所奏之乐。(11)馘:音国,指所割下的耳朵(古代战争中割取所杀敌人或俘虏的左耳以计数献功)。(12)饮至:上古诸侯朝会盟伐完毕,祭告宗庙并饮酒庆祝的典礼。后代指出征奏凯,至宗庙祭祀宴饮庆功之礼。(13)征会讨贰:杨伯峻注:“征召诸侯,冬将会于温也。有贰心者讨之。”(14)三罪而民服:杨伯峻注:“杀三罪人而民服也。三罪谓颠颉、祁瞒、舟之侨。”(15)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语出《诗·大雅·民劳》。绥,安;安抚。
1703050114
1703050115 【译文】(僖公二十八年)在城濮之战时,晋军的中军在沼泽地遇到大风,丢掉了前军左边的大旗。祁瞒违犯了军令,司马把他杀了,并通报诸侯,另派茅茷代替他。晋军回国,六月十六日,渡过黄河,舟之侨擅自先行回国,由士会代理戎右。秋季,七月丙申日,军队胜利归来,高唱凯歌进入晋国,在太庙祭告俘获和杀死敌人的数字,饮酒犒劳,论功行赏;然后召集诸侯会盟,讨伐有二心的国家。杀舟之侨并通报全国,百姓因此大为顺服。君子评价晋文公说:“他能严明刑罚,杀了颠颉、祁瞒、舟之侨三个罪人而百姓顺服。《诗经》说‘施惠于中原国家,安定四方的诸侯’,说的就是不失公正的赏赐和刑罚。”
1703050116
1703050117 【原文】晋侯有疾,曹伯(1)之竖侯獳货筮史(2),使曰:“以曹为解(3)。齐桓公为会而封异姓(4),今君为会而灭同姓。曹叔振铎,文之昭也(5)。先君唐叔,武之穆也(6)。且合诸侯而灭兄弟,非礼也。与卫偕命(7),而不与偕复,非信也。同罪异罚(8),非刑也。礼以行义,信以守礼,刑以正邪,舍此三者,君将若之何?”公说,复曹伯,遂会诸侯于许(9)。
1703050118
1703050119 【注释】(1)曹伯:曹共公,曹襄,姬姓,伯爵,春秋时曹国第十七位国君,曹昭公之子。(2)筮史:筮人。杨伯峻注:“筮史,晋掌卜筮之官。”(3)使曰以曹为解:杨伯峻注:“为解犹为辞也。使因之说复曹伯。”(4)齐桓公为会而封异姓:杨伯峻注:“桓公封邢、卫,于齐为异姓。”(5)曹叔振铎,文之昭也:杨伯峻注:“叔振铎,曹之始封君,文王之子也。”昭,僖五年《传》注杨伯峻曰:“昭、穆为古代庙次及墓次,始祖居中,左昭右穆。周代以后稷为始祖,后稷以后之第一代(后稷之子不窋)为昭,第二代(后稷之孙鞠)为穆。以后第三、五、七,驯至奇数之代皆为昭,第四、六、八,驯至偶数之代皆为穆。”(6)先君唐叔,武之穆也:杨伯峻注:“唐叔虞,晋之始封君,武王之子。”(7)与卫偕命:杨伯峻注:“私许复曹、卫。”(按,僖公二十八年三月,晋文公破曹,虏曹共公。)(8)同罪异罚:杨伯峻注:“与卫同罪,卫已复而曹未复,故曰异罚。”(9)公说,复曹伯,遂会诸侯于许:杨伯峻注:“言晋文会诸侯。曹伯一复,不先回国,及会诸侯于许。”许,古国名。公元前11世纪周分封的诸侯国,姜姓。在今河南许昌东。战国初为楚所灭。
[ 上一页 ]  [ :1.7030500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