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50484e+09
1703050484
1703050485 【原文】四年(1),无终子嘉父(2)使孟乐如晋,无终,山戎国名也。因魏庄子(3)纳虎豹之皮,以请和诸戎。欲戎与晋和。庄子,魏绛。晋侯曰:“戎狄无亲而贪,不如伐之。”魏绛曰:“诸侯新服,陈新来和,将观于我,我德则睦,否则携贰(4)。劳师于戎,而楚伐陈,必不能救,是弃陈也,诸华(5)必叛。诸华,中国。戎,禽兽也(6)。获戎失华,无乃不可乎?昔周辛甲(7)之为太史也,命百官,官箴王阙。辛甲,周武王太史也。阙,过也。使百官各为箴辞,戒王过也。于《虞人之箴》(8)。虞人,掌田猎者。曰:‘茫茫禹迹,画为九州,茫茫,远貌。画,分也。经启九道(9)。启开九州之道。民有寝庙,兽有茂草。各有攸处(10),德用不扰(11)。人神各有所归,故德不乱也。在帝夷羿,冒(12)于原兽,冒,贪也。忘其国恤(13),而思其麀牡(14)。言但念猎。武不可重(15),重,犹数。用不恢于夏家(16)。羿以好武,虽有夏家,而不能恢大之也。兽臣司原(17),敢告仆夫(18)。’兽臣,虞人也。告仆夫,不敢斥尊也。《虞箴》如是,可不惩乎?”于是晋侯好田,故魏绛及之。及后羿事也。公曰:“然则莫如和戎乎?”对曰:“和戎有五利焉:戎狄荐居(19),贵货易土(20),荐,聚也。易,犹轻也。土可贾焉,一也;边鄙不耸(21),民狎其野(22),穑人成功(23),二也;耸,惧也。狎,习也。戎狄事晋,四邻振动,诸侯威怀,三也;以德绥戎,师徒不勤,甲兵不顿(24),四也;顿,坏也。鉴于后羿,而用德度(25),以后羿为鉴戒。远至迩安(26),五也;君其图之!”公悦,使魏绛盟诸戎,修民事,田以时。言晋侯能用善谋也。
1703050486
1703050487 【注释】(1)四年:鲁襄公四年。农历壬辰年,公元前569年。周灵王三年。(2)无终子嘉父:无终国国君名嘉父,为山戎诸国之首领。《春秋》和《左传》对文化较落后之国,其君例称为子。无终,本在今山西省太原市东,至昭公六年为晋所败,奔亡迁徙至今河北省涞源县一带,后又被迫逃亡到今张家口市北长城外。此时犹在山西。(3)魏庄子:即魏绛,时任新军副帅。(4)携贰:背离,有贰心。携,离。(5)诸华:中原华夏诸国。(6)戎,禽兽也:山戎诸国或尚在原始社会,故视之如禽兽。禽兽,比喻不知礼义或行为卑劣的人。(7)辛甲:本为殷臣,谏纣王不听,至周为太史。(8)虞人之箴:又称虞箴。虞人为掌田猎之官。箴,规谏告诫。此箴规谏君王勿田猎过度以误国事。(9)茫茫禹迹,画为九州,经启九道:夏禹的遗迹到达遥远的地方,他把天下划分为九州,开通了许多大道。禹迹,相传夏禹治水,足迹遍九州,后因称中国的疆域为禹迹。画,分。经,制定经界。九道,“九”言其多。(10)攸处:所居之处。攸,住所。(11)德用不扰:民德归厚而不乱。扰,搅扰、骚乱。(12)冒:贪。《左传·文公十八年》,“贪于饮食,冒于货贿。”(13)恤:忧患。(14)麀牡:母鹿和公兽。泛指兽类。麀,音悠。(15)武不可重:田猎不可过分。田猎亦可谓武。重,多次。(16)用不恢于夏家:因此不能使夏朝恢大。意谓因此使国家灭亡。恢,扩大。(17)兽臣司原:兽臣,即虞人,主管田猎。原,即“原兽”之原,意为田猎。(18)仆夫:仆大夫之属官,侍从君主左右,接受卿大夫紧急奏疏。(19)荐居:逐水草而居。荐,草。当时戎狄以游牧为生。(20)贵货易土:看重财货,轻视土地。(21)耸:通“悚”。惊惧,惊动。(22)民狎其野:民习居其边野而心安。狎,习惯于。(23)穑人成功:农夫可以得到收获。穑人,农夫。成功,收获。(24)甲兵不顿:武器不会败坏。顿,败坏。(25)德度:道德法则。(26)远至迩安:远国来服,近国安心。谓近居之民以政治清明而欢乐,远地之民则闻风而附。后以“迩安远至”谓政治清明。
1703050488
1703050489 【译文】鲁襄公四年,山戎无终国国君嘉父,派他的使臣孟乐到晋国去(无终,山戎国名),通过魏绛进献虎皮、豹皮,请求晋国同各戎狄部落和好(希望各戎狄部落同晋国和好。庄子,指魏绛)。晋悼公说:“戎狄没有亲爱之心而又贪婪,不如讨伐他们。”魏绛说:“各诸侯刚顺服,陈国新近来和解,它们都在观察着我们的行为。我们施恩,就亲近我们,不然就背离我们。假如我国劳师动众征讨戎狄,楚国趁机攻打陈国,我们必定无法救援,这就等于丢弃了陈国,中原各国也必定会叛离我们(诸华,指中原地区各诸侯国)。戎人未开化,不知礼义。为了得到戎地而失去中原华夏各国,恐怕不可以吧!从前周朝的辛甲做太史时,命令百官各为箴辞以规劝天子的过失(辛甲,周武王太史。阙,过失。命令百官各为箴辞规劝天子的过失)。《虞人之箴》里(虞人,掌管田猎的人)说:‘中国的疆域辽阔,分为九州(茫茫,遥远的样子。画,划分),制定了经界,开辟了许多道路(启开九州之道)。百姓生有居处、死有祭庙,野兽有丰茂的草泽。人、神、兽各得其所,因此民德归厚而不乱(人神各有所归,因此民德归厚而不乱)。后羿身居帝位,却贪恋射猎(冒,贪的意思),忘记了国家的忧患,只想着飞禽走兽(意思是只想着田猎)。武事不可过于频繁(重,意为犹屡次),(后羿就是)因此未能保住夏朝政权(后羿由于爱好武事,虽然拥有夏朝政权,却未能保住)。主管田猎之事的虞人,谨以此报告君王左右的人(兽臣,虞人。告仆夫,不敢直呼君王之名)。’《虞箴》这么规谏,难道可以不引以为戒吗?”当时晋悼公喜欢打猎,所以魏绛才讲述后羿被灭及虞人献箴的事(及之,意为涉及后羿之事)。晋悼公听了说:“这样说来,没有比跟戎人和解更好的办法了?”魏绛回答说:“跟戎狄和解有五种利益:戎狄逐水草而群居,重财货而轻视土地(荐,会合的意思。易的意思是轻视),其土地我们可以买来,这是一;边境不再动乱,百姓可习居边野而心安,农夫就可以得到好的收成,这是二(耸,恐惧。狎,习惯);戎狄事奉晋国,四边的邻国为之震动,诸侯就会畏服,这是三;用恩德安抚戎人,将士不必辛劳,兵器不会败坏,这是四(顿,败坏);借鉴后羿的教训,而用道德法度治国(以后羿作为鉴戒),使远国来服、近国安心,这是五。君王还是考虑一下吧!”晋悼公听了很高兴,派魏绛和戎人各部落结盟,并整治民事,适时打猎(这里是说晋侯能釆用好的谋略)。
1703050490
1703050491 【原文】九年(1),秦景公(2)使乞师于楚,将以伐晋,楚子许之。子囊(3)曰:“不可。当今吾不能与晋争也。晋君类能而使之(4),随所能也。举不失选(5),得所选也。官不易方(6)。方,犹宜也。其卿让于善,让胜己者。其大夫不失守(7),各任其职也。其士竞于教(8),奉上命也。其庶人(9)力于农穑,种曰农,收曰穑。商工皂隶,不知迁业(10)。四民不杂也。君明臣忠,上让下竞。尊官相让,劳职力竞。当是时也,晋不可敌,事之而后可,君其图之!”
1703050492
1703050493 冬,诸侯(冬诸侯以下恐有脱误)伐郑(11)。郑从楚也。郑人行成。与晋成也。
1703050494
1703050495 【注释】(1)九年:鲁襄公九年。农历丁酉年,公元前564年。周灵王八年。(2)秦景公:秦桓公之子,治理秦国长达三十九年,将秦国势力不断推向中原。(3)子囊:公子贞(?—公元前559年),芈姓,字子囊,楚国令尹,楚庄王之子,楚共王之弟。(4)类能而使之:按人的能力、专长分别使用。类,分类。(5)举不失选:举拔人才没有选用不当的,各得其所。(6)官不易方:官员不擅自改变原则。杨伯峻注:“方,犹今言政策、政令。”(7)失守:失职。守,职守。(8)竞于教:努力教育百姓。竞,强、努力。(9)庶人:农业生产者。(10)商工皂隶,不知迁业:商贾、技工、役夫、奴仆不改变职业,即各安其业。皂,古代奴隶中的一个等级。(11)诸侯伐郑:《春秋》经文云:“冬,公会晋侯、宋公、卫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齐世子光伐郑。”十二诸侯国伐郑,以晋为主。杨伯峻注:“此年六月,郑曾朝楚,晋所以必伐郑也。”
1703050496
1703050497 【译文】鲁襄公九年,秦景公派人向楚国请求出兵援助,准备攻打晋国。楚共王答应了。令尹子囊说:“不可以答应。目前我们还不能和晋国争雄。晋国国君按人的能力大小、专长不同来任用他们(类能,即按照他们的能力任用),举拔人才没有失误,都能胜任(不失选,意为所选人才得当),官员不轻易改变政令(方,指合宜的政令)。其卿谦让于贤者(谦让超过自己的人),其大夫不失职守(各个都能胜任自己的职责),士人努力教化百姓(教导他们奉行君命),农夫致力于农事(种曰农,收曰穑)。商贾、技工、役夫、奴仆,各安其业(士、农、工、商不混杂)。国君贤明,臣下忠诚。在上位者互相谦让,在下位者各尽其力(官员互相谦让,百姓争相效力)。当此之时,晋国不可对抗,应先奉事它才可以。请君王考虑一下吧!”
1703050498
1703050499 同年冬天,晋、鲁、宋、卫、曹、齐等十二个诸侯国进攻郑国(因郑国顺从楚国)。郑国派人求和,晋国同意和解(郑国与晋国和解)。
1703050500
1703050501 【原文】十一年(1),诸侯复伐郑(2)。郑人赂晋侯以师触、师蠲(3)。触、蠲皆乐师名。歌钟二肆(4)。肆,列也。悬钟十六为一肆。女乐二八(5)。十六人也。晋侯以乐之半赐魏绛(6),曰:“子教寡人和诸戎狄以正诸华(7),在四年。八年之中,九合诸侯(8),如乐之和,无所不谐。谐亦和也。请与子乐之。”共此乐也。辞曰:“夫和戎狄,国之福也。八年之中,九合诸侯,诸侯无慝(9),君之灵也,二三子之劳也,臣何力之有焉?抑(10)臣愿君安其乐而思其终(11)也。”公曰:“子之教,敢不承命?抑微子(12),寡人无以待戎,待遇接纳。不能济河。度河南服郑。夫赏,国之典也,不可废也,子其受之。”魏绛于是乎始有金石之乐,礼也。礼,大夫有功则赐乐。
1703050502
1703050503 【注释】(1)十一年:鲁襄公是十一年。农历己亥年,公元前562年。周灵王十年。(2)诸侯复伐郑:自鲁襄公九年起,晋国多次伐郑。襄公十一年四月,十二诸侯国伐郑,到九月又全部出兵再次伐郑,故谓“复伐郑”。(3)师触、师蠲:皆为乐师名。师,乐师、乐官。蠲,音捐。(4)歌钟二肆:歌钟两架。即悬挂的编钟两排。(5)女乐二八:能歌能舞的美女十六人。古乐舞八人为一列,二八即为二列。(6)魏绛:时任晋新军副帅,又称魏庄子。《左传·襄公四年》记其和戎之功。(7)以正诸华:以整顿中原诸国。正,同“整”,使端正。诸华,华夏诸国。(8)九合诸侯:九次会合诸侯。襄公五年会于戚,又会于城棣,七年会于鄬,八年会于邢丘,九年盟于戏,十年会于柤,又戍郑虎牢,十一年盟于亳城,又会于萧鱼。此时,晋国霸业再次达到顶峰。(9)无慝:无恶意,不变心。(10)抑:转折连词。不过,但是。(11)思其终:想到如何善终。此时郑国归服,晋悼公复霸中原,魏氏恐其骄怠,故作此言。(12)抑微子:但是,如果没有您。微,通“非”“无”,常用于假设句。
1703050504
1703050505 【译文】鲁襄公十一年,(晋悼公、鲁襄公、宋平公、卫献公、曹成公、齐国太子光、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等)诸侯再次联合进攻郑国。郑国以乐师触、乐师蠲(师触、师蠲,都是乐师的名字)和歌钟两排(肆,列的意思。悬钟十六为一肆),以及善歌舞的美女十六人(二八,指十六人),以贿赂晋侯。晋悼公把乐器和乐队的一半赏给魏绛,说:“您教寡人同戎狄各部和好以整顿中原诸国(在鲁襄公四年),八年中九次会合诸侯,诸侯们像音乐和鸣般响应,没有不协调的地方(谐,和谐)。让寡人和您共享其乐吧(同享此乐)!”魏绛辞谢说:“同戎狄和好,这是国家的福气,八年之中能九次会合诸侯,诸侯没有不顺从的,这是因为国君的威灵,也是其他将帅们的功劳,下臣何功之有?不过下臣希望国君安于快乐而又能常想到如何善终。”晋悼公说:“您的教导,寡人岂敢不接受!要是没有您,寡人不知该如何对待戎人(待,接待、对待),也不能渡过黄河让郑国臣服(济河,指渡过黄河让郑国臣服)。赏赐是国家的典章所规定的,不可以废弃。您还是接受吧!”于是,魏绛开始有了金石之乐。这是符合礼法的(礼,大夫有功则赐乐)。
1703050506
1703050507 【原文】十三年(1),晋侯搜于绵上(2)以治兵,为将命军帅也。使士丐(3)将中军,辞曰:“伯游(4)长。伯游,荀偃。昔臣习于知伯(5),是以佐之,非能贤(6)也,七年,韩厥老,知罃代将中军,士丐佐之,丐今将让,故谓尔时之举,不以己贤也。请从伯游。”荀偃将中军,代荀罃。士丐佐之。位如故。使韩起(7)将上军,辞以赵武(8)。又使栾黶(9),以武位卑故不听,更命黶也。辞曰:“臣不如韩起,韩起愿上赵武,君其听之!”使赵武将上军,武自新军超四等。韩起佐之;位如故也。栾黶将下军,魏绛(10)佐之。黶亦如故,绛自新军佐超一等。晋国之民,是以大和,诸侯遂睦。君子曰:“让,礼之主也。范宣子让,其下皆让;栾黶为汰(11),弗敢违也。晋国以平,数世赖之(12)。刑善(13)也夫!刑,法也。一人刑善,百姓休和(14),可不务(15)乎?世之治也,君子尚能而让其下,能者在下位,则贵尚而让之。小人农力(16)以事其上,是以上下有礼而谗慝黜远(17),由不争也,谓之懿德(18)。及其乱也,君子称其功以加小人(19),加,陵也。君子,在位者也。小人伐其技以冯君子(20),冯,亦陵也。自称其能为伐。是以上下无礼,乱虐并生,由争善也,争自善也。谓之昏德。国家之弊,恒必由之。”传言晋之所以兴也。
1703050508
1703050509 【注释】(1)十三年:鲁襄公十三年。农历辛丑年,公元前560年。周灵王十二年。(2)搜于绵上:搜,检阅、训练军队。绵上,晋地,在今山西省翼城县西。(3)士丐:即范宣子(?—公元前548年),春秋时期晋国军事家、政治家。祁姓,士氏,按封地又为范氏,讳丐(范丐),谥号宣。范文子士燮之子。时为晋军中军副帅。(4)伯游:荀偃的字,又称中行偃。荀庚之子,荀林父之孙。本为晋上军帅,今升任中军帅。(5)习于知伯:和荀罃相互了解。谓能密切合作。习,熟悉、相互了解。(6)能贤:即贤能。(7)韩起:即韩宣子,韩厥之子,为晋上军副帅。(8)赵武:赵朔之子、赵盾之孙,本为新军帅,今升任上军帅,于八卿中位第三。(9)栾黶:音峦眼,即栾桓子,栾书之子,晋下军帅。(10)魏绛:魏犨之子,又称魏庄子。本为新军副帅,今升为下军副帅。(11)汰:通“泰”。骄泰,奢侈。(12)赖之:利之,得其利。(13)刑善:取法于善。刑,法、效法。(14)百姓休和:百姓安定和平。(15)务:从事,致力。(16)农力:努力。(17)谗慝黜远:邪恶之人被废黜而远贬。(18)懿德:美德。(19)称其功以加小人:自夸其功而凌驾于小人之上。小人,指其属下。(20)伐其技以冯君子:自夸其能而凌驾于其上位的人。“伐”与“称”互文,都是夸耀的意思。冯,同“凭”,与“加”同义。
1703050510
1703050511 【译文】鲁襄公十三年,晋悼公在绵上打猎并检阅军队(因为将要任命军队的统帅)。派士丐统率中军,士丐辞让说:“荀偃应该居长(伯游,荀偃)。过去臣下和荀罃相互了解,能密切合作,因此辅佐他,不是我贤德(鲁襄公七年,韩厥致仕,荀罃代替韩厥统率中军,士丐辅助荀罃。士丐今欲推辞,故谓当时之选用,不是自己贤能),请让我跟从荀偃。”于是荀偃统率中军(代替荀罃),士丐辅佐他(职位跟原来一样)。晋君派韩起统率上军,韩起辞谢而推荐赵武。晋君又派栾黶做上军帅(因为赵武地位卑微,所以晋君没有接受,另外任命栾黶),栾黶也辞谢说:“臣下不及韩起,韩起愿让赵武居上位,君王还是听从他的意见吧。”于是晋悼公派赵武统率上军(赵武自新军帅跃升四级),韩起辅佐他(职位跟原来一样)。使栾黶统率下军,魏绛辅佐他(栾黶职位也跟原来一样。魏绛自新军佐升一级)。晋国的百姓因此和顺,诸侯也顺从和睦。君子说:“谦让,是礼的根本。范宣子(即士丐)谦让中军帅,其下属将佐也都谦让。栾黶虽然骄恣放纵,也不敢违背。晋国因此太平,好几代都蒙受利益。这是由于效法善行的缘故啊(刑,效法)!在上位者效法善行,百姓就安定和平,岂能不致力于此呢!当天下太平的时候,君子崇尚贤能并对下属谦让(有能力的人处在下位,地位显要的人对他们尊崇且谦让),在下位的人努力事奉其上位的人,因此上下有礼,而邪恶之人被废黜远贬,都是由于不相互争夺的缘故,这叫做美德。到天下动乱的时候,在上位者夸耀自己的功劳以凌驾于在下位的人(加,侵犯欺侮。君子,指在位者),下位的人夸耀自己的才能以凌驾于在上位者(冯,凌驾。自己称扬自己的才能为伐),因此上下无礼,动乱和祸害并生,都是由于竞相夸耀自己的缘故(竞相自己赞美褒扬自己),这就是昏乱而无仁德。国家的衰败,常常是由此造成的(《左传》指出了晋国之所以昌盛兴旺的原因)。”
1703050512
1703050513 【原文】十四年(1),卫献公(2)戒孙文子、宁惠子食(3),敕(4)戒二子,欲共宴食。日旰(5)不召,旰,晏也。而射鸿于囿。二子怒。公使子蟜、子伯、子皮,与孙子盟于丘宫(6),孙子皆杀之。三子,卫群公子也。公出奔齐,师旷(7)侍于晋侯,师旷,子野。晋侯曰:“卫人出其君,不亦甚乎?”对曰:“或者其君实甚。良君养民如子,盖之如天,容之如地。民奉其君,爱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明,畏之如雷霆,其可出乎?夫君,神之主,而民之望也(8)。若困民之主(9),匮神之祀(10),百姓绝望,社稷无主,将安用之?弗去何为?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11)。有君而为之贰,贰,卿佐。使师保之,勿使过度(12),善则赏之(13),赏,谓宣扬之也。过则匡之,匡,正。患则救之,救其难也。失则革之(14)。自王以下,各有父兄子弟,以补察其政。补其愆过,察其得失。史为书,谓大史君举必书。瞽为诗(15),为诗以风刺。工诵箴谏(16),工,乐人也。诵箴谏之辞。大夫规诲,规正、谏诲其君。士传言(17),闻君过失,传告大夫。庶人谤(18),庶人不与政,闻君过,得从而诽谤(19)。商旅于市(20),旅,陈也。陈其货物,以示时所贵尚也。百工献艺。献其伎艺,以喻政事也。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一人肆(21)于民上,肆,放也。以从其淫,而弃天地之性?必不然矣!”传言师旷能因问尽言也。
1703050514
1703050515 【注释】(1)十四年:鲁襄公十四年,农历壬寅年,公元前559年。周灵王十三年。(2)卫献公:姬姓,卫氏,名衎。卫国第二十四代国君。卫定公之子,卫殇公之兄,卫襄公之父。(3)戒孙文子、宁惠子食:戒食,约期与之共食。孙文子,即孙林父。宁惠子,即宁殖。两人为卫国二卿。(4)敕:古时自上告下之词。(5)日旰:时间很晚。旰,音干,晚。(6)公使子蟜、子伯、子皮与孙子盟于丘宫:子蟜(音脚)、子伯、子皮皆卫国公子。丘宫,当在卫都。孙文子兵已迫临公宫,故卫侯使三子请盟求和。(7)师旷:乐师名旷,字子野,盲人。春秋时著名乐师。(8)夫君,神之主而民之望也:国君是神灵的主祭者,是人民的希望。(9)若困民之主:《新序》、《说苑》叙此事作“若困民之生”。“主”字当是“生”字形近而误。谓使人民的生计困难。(10)匮神之祀:匮乏对神灵举行祭礼。(11)勿使失性:勿使失去生计。《管锥编》谓生性相通。下文“弃天地之性”,“性”亦作“生”解,指天地生养万物之大德。《易·系辞》:“天地之大德曰生。”(12)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勿使过度:有了国君又为他设立辅佐大臣,让卿佐辅佐他,勿让他超越常度。贰,卿佐。过度,超越常度。(13)善则赏之:杜预注:“赏谓宣扬。”(14)失则革之:放纵就加以更改。失,通“佚”或“泆”。淫泆、放荡、放纵。革,更改。(15)史为书,瞽为诗:太史记载国君的言行,乐师著作诗歌。瞽,瞎子,古代以瞽者为乐师,故以瞽代称乐师。(16)工诵箴谏:乐工诵读规戒劝谏之辞。乐人通称为工。箴谏,规戒劝谏。(17)士传言:杜预注:“士卑,不得径达,闻君过失,传告大夫。”(18)谤:背后议论或公开指责在上者的过错。(19)庶人不与政,闻君过,得从而诽谤:《正义》曰:“庶人卑贱,不与政教,闻君过失,不得谏争,得在外诽谤之。谤谓言其过失,使在上闻之而自改,亦是谏之类也。”(20)商旅于市:商人在集市上议论、批评。此句承上,省“议”字。《汉书·贾山传》:“庶人谤于道,商旅议于市。”(21)肆:恣肆,任意妄为。下句“从”通“纵”,放纵之意。
1703050516
1703050517 【译文】鲁襄公十四年,卫献公告请孙文子、宁惠子一起吃饭(戒二人食,即告请二人一起进餐)。可等到时间很晚了,卫献公还不召见(旰,晚),反而在林苑中射鸿雁。两人都很生气。卫献公派子蟜、子伯、子皮三人与孙文子在丘宫立誓缔约,孙文子把他们都杀了(子蟜、子伯、子皮三人都是卫国国君的儿子)。于是卫献公逃亡到齐国。乐师师旷侍立在晋悼公身边(师旷,子野)。晋悼公说:“卫国人赶走他们的国君,不也太过分了吗?”师旷回答说:“或许是他们的国君太过分了。贤良的国君养育臣民如同自己的子女,像天一样庇护百姓,像地一样容纳百姓。百姓尊奉国君,热爱他如同热爱父母,敬慕他如同敬慕日月,尊敬他如同尊敬神灵,畏惧他如同畏惧雷霆,怎么可能赶走他呢?国君,是祭祀神灵的主祭人,是百姓的希望。如果国君使百姓生计困难,对神灵的祭祀匮乏,则百姓绝望,国家无人治理,那要国君有什么用呢?不赶走又该怎么做?上天养育百姓并为他们设立国君,让他来管理他们,从而不使他们失去生计。有了国君,又为其设立卿佐(贰,卿佐),让卿佐辅佐他,不使国君超越常度,有善举则宣扬(赏,谓宣扬),有错误则匡正(匡,匡正),有灾难则救助(救其危难),无道则更改。自国君以下,各有父兄子弟来观察补救其政令得失(补指补救其过失,察指考察其政令得失)。太史记录国君的言行举动(意思是太史国君的言行举动一定记录下来),乐师撰写诗讽谏国君(撰写诗以讽刺),乐工诵读规戒劝谏的文词(工,乐工,念诵规戒劝谏的文词),大夫规正开导(规正谏诲国君),士子闻君过失传告大夫(闻君过失,传告其言于大夫),庶人闻君过则诽谤(庶人不参与政治,听到君主的过失,可以议论诽谤),商人在集市上陈设国君所喜好的物品(旅,是陈列的意思),陈列货物,以显示当时人崇尚的物品;各行各业的工匠都各自通过他们的方式来表达意见(献其伎艺,以譬喻政事)。上天爱民之情甚深,难道会让一个人在百姓头上胡作非为(肆,放纵),以放纵其邪恶,从而背弃其生养万物的大德吗?上天一定不会这样的(《左传》的意思是师旷能凭借询问畅所欲言,毫无保留)。”
1703050518
1703050519 【原文】十五年(1),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2),子罕不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3),玉人,能治玉者。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4)。”稽首(5)而告曰:“小人怀璧(6),不可以越乡(7),言必为盗所害。纳此以请死(8)。”请免死。子罕置诸其里(9),使玉人为之攻(10)之,攻,治也。富而后使复其所(11)。卖玉得富。
1703050520
1703050521 【注释】(1)十五年:鲁襄公十五年。农历癸卯年,公元前558年。周灵王十四年。(2)子罕:乐喜,子姓,乐氏,字子罕,是春秋时期宋国的卿,于宋平公时任司城,故又称司城子罕。(3)玉人:雕刻玉器的工匠。(4)不若人有其宝:不如各人保有自己的珍宝。(5)稽首:古代的一种跪拜礼拜,叩头至地。(6)小人怀璧:献玉者地位低下,故自称小人。怀,动词,藏在怀里。璧,平圆形中有孔的玉器,此泛指玉石。(7)不可以越乡:不可带着它走出乡里。杜预注:“言必为盗所害。”“以”字下省“之”字。乡,古制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8)纳此以请死:纳,贡献。请死,杜预注:“请免死。”以免回家途中遭害。(9)子罕置诸其里:子罕把他安置在自己居住的乡里。诸,之于。(10)攻:加工。指雕琢玉石。杜预注:“攻,治也。”(11)富,而后使复其所:让他卖玉而富,然后返回自己的乡里。富,使动用法。使之富。服虔谓“卖玉得富”。
1703050522
1703050523 【译文】鲁襄公十五年,宋国有人得到美玉,要献给子罕。子罕不接受。献玉者说:“拿给玉工看过(玉人,指能治玉者),玉工认为是块宝玉,所以才敢进献。”子罕说:“我把‘不贪’看作宝物,你把玉石看作宝物。如果你把玉石送给我,我们两人就都丧失了宝物,倒不如各人保有自己的宝物。”献玉者叩头求子罕说:“小人怀藏玉璧,不敢带着它走过乡里(意思是一定会被盗贼所杀害),把它献给您是为求免于一死的(请求免于一死)。”于是子罕把献玉者安置在自己的乡里,请玉匠给他雕琢(攻,治),直到献玉者卖玉致富之后,才让其回家(卖玉得财物致富)。
1703050524
1703050525 【原文】二十一年(1),邾庶其以漆、闾丘来奔(2)。庶其,邾大夫也。季武子以公姑姊妻之(3),皆有赐于其从者。于是鲁多盗。季孙谓臧武仲曰:“子盍诘盗(4)?”诘,治也。武仲曰:“不可诘也,纥又不能(5)。”季孙曰:“子为司寇,将盗是务去(6),若之何不能?”武仲曰:“子召外盗而大礼焉,何以止吾盗(7)?”吾,谓国中也。子为正卿,而来外盗,使纥去,将何以能?庶其窃(8)邑于邾以来,子以姬氏妻之,而与之邑,使食漆,闾丘也。其从者皆有赐焉。若大盗礼焉,以君之姑姊,与其大邑(9),其次,皂牧舆马(10),给其贱役,从皂至牧。其小者衣裳剑带,是赏盗也。赏而去之,其或难焉,纥也闻之,在上位者,酒濯其心(11),壹以待人(12),轨度其信(13),可明征也(14),征,验也。而后可以治人。夫上之所为,民之归(15)也,上所不为,而民或为之,是以加刑罚焉,而莫敢不惩。若上之所为,而民亦为之,乃其所也(16),又可禁乎?”
1703050526
1703050527 【注释】(1)二十一年:鲁襄公二十一年。农历己酉年,公元前552年。周灵王二十年。(2)邾庶其以漆闾丘来奔:邾国大夫庶其带着漆邑、闾丘邑逃亡来鲁国。(3)季武子以公姑姊妻之:季武子,即季孙宿,季文子之子,执国政,下称季孙。公姑姊,鲁襄公的姑母。《尔雅·释亲》:“父之姊妹曰姑。”长于父者为姑姊,少于父者为姑妹,今称大姑小姑。襄公之姑,即宣公之女、成公之姊妹。宣公之死距此已三十九年,故此姑姊当有四十多岁。杜预注:“谓为寡妇。”妻之,嫁给庶其做妻子。(4)子盍诘盗:您为何不惩治盗贼。盍,何不的合音词。诘,治、查办。偷东西、抢东西的人,古时称盗,不称贼。(5)纥又不能:纥臧武仲之名,又称臧孙纥。不能,无能力禁止盗贼。(6)将盗是务去:定要除去这些盗贼。(7)何以止吾盗:还怎么禁止我们国内的盗贼。(8)窃:偷盗。(9)若大盗礼焉,以君之姑姊,与其大邑:如果拿国君的姑母和大城邑去礼待大盗。焉,用法同“之”。(10)其次,皂牧舆马:次于大盗的(指庶其的随从)就送给奴仆车马来礼待他。“其次”之下承上省“礼焉以”三字。皂牧泛指奴隶。(11)酒濯其心:意谓使他的思想合于礼法。酒濯,《春秋左传正义》作“洒濯”。洒濯,即洗涤。(12)壹以待人:待人专一,言行一致。(13)轨度其信:使他言行诚信而合于轨范法度。(14)可明征也:杨伯峻注:“句意谓在上位者使其诚心合于法度,必表现于行动,可征信于人。”(15)归:趋向,归附。(16)乃其所也:那是在上者诱导的结果。意谓势所必然。
1703050528
1703050529 【译文】鲁襄公二十一年,邾国大夫庶其带着漆邑、闾丘邑逃奔鲁国(庶其,邾国大夫),季武子把鲁襄公的姑母嫁给他做妻子,他的随从人员也都有赏赐。这期间鲁国出现了很多盗贼。季武子对臧武仲说:“您为什么不惩治盗贼呢(诘,惩治)?”臧武仲回答说:“不可以查办,我也没有能力查办。”季武子说:“您身为司寇,务必除去这些盗贼,怎么说没有能力查办呢?”臧武仲说:“您把国外的盗贼招到鲁国并礼待他们,还怎么禁止我们国内的盗贼呢(吾,指鲁国国内)?您身为正卿,却招来外边的大盗,又让我惩治国内的盗匪,我怎么能够办到呢?庶其偷盗了邾国的城邑前来我国,您竟把姬氏嫁给他为妻,而且又赠给他封邑(让庶其赖漆、闾丘而邑以为生),甚至连他的随员也都各有赏赐。像这种大盗,您竟把国君的姑母姬氏下嫁给他做妻子,又给他城邑作为礼待,对他的随从都赏赐了奴仆车马(供给其贱役,从皂隶到牧人),连最卑下的侍者都赏赐给衣裳、佩剑。这分明是在奖赏盗贼。既然奖赏又要除去他们,恐怕很难吧!下官也听说过,居于上位的人洗涤他的心地,以诚待人,前后一致,言行诚信而合于轨范法度,这些都做到了,并且获得百姓的信任(征,征验),然后才可以治理百姓。居上位者的所作所为,百姓会趋向效法。居上位者所不做的事,而百姓有人做了,因此加以惩罚处分,就没有谁不敢不加以警戒。若居上位者所做的,百姓也有人做了,这乃是势所必然的,又怎能禁止得了呢?”
1703050530
1703050531 【原文】晋栾盈(1)出奔楚,宣子(2)杀羊舌虎(3),栾盈之党。囚叔向(4)。乐王鲋(5)见叔向曰:“吾为子请!”叔向不应。乐王鲋,晋大夫乐桓子。其人皆咎,叔向曰:“必祁大夫(6)。”祁大夫,祁奚。室老(7)闻之,曰:“乐王鲋言于君无不行,求救吾子,吾子不许。祁大夫所不能也,何为也?”叔向曰:“祁大夫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8),其独遗我乎?《诗》曰:‘有觉德行,四国顺之(9)。’言德行直则天下顺也。夫子觉者也。”觉,较然正直。晋侯问叔向之罪于乐王鲋,对曰:“不弃其亲,其有焉(10)。”言叔向笃亲亲,必与叔虎同谋。于是祁奚老矣,老,去公族大夫。闻之,乘驲(11)而见宣子,曰:“《诗》云:‘惠我无疆,子孙保之(12)。’言文武有惠训之德,加于百姓,故子孙保赖之。夫谋而鲜过、惠训不倦者,叔向有焉,社稷之固也,犹将十世宥之(13),以劝能者。今壹(14)不免其身,壹,以弟故。以弃社稷,不亦惑乎?鲧殛而禹兴(15),言不以父罪废其子也。管、蔡为戮,周公右王(16)。言兄弟罪不相及也。若之何其以虎也弃社稷乎?子为善,谁敢不勉,多杀何为?”宣子悦,与之乘,以言诸公而免之(17)。共载入见公也。不见叔向而归(18),言为国,非私叔向也。叔向亦不告免焉而朝。不告谢之,明不为己。
1703050532
1703050533 【注释】(1)栾盈:即栾怀子。栾书之孙,栾黶之子。此时栾黶已死,栾盈任下军副帅。(2)宣子:范宣子,即士丐,时为晋中军帅,执国政。(3)羊舌虎:即叔虎,羊舌职之子,叔向同父异母的弟弟。(4)叔向:即羊舌肸。羊舌职之子。羊舌虎同父异母的哥哥。时官太傅。(5)乐王鲋:晋大夫,乐氏名王鲫,又称乐桓子。(6)必祁大夫:一定要祁大夫才能救我。祁大夫,即祁奚,字黄羊,食邑于祁,以邑为氏,本为晋中军尉,后为公族大夫,鲁襄公三年告老居家。(7)室老:家臣之长,管家。(8)外举不弃雠,内举不失亲:对外族的贤人不因有私仇而弃之不举,也不因为是亲属就避嫌疑而不推举。(9)有觉德行,四国顺之:见《诗经·大雅·抑》,意谓德行正直无私,四方各国都顺从他。有觉,正直之貌。《毛诗》:“觉,直也。”(10)不弃其亲,其有焉:谓叔向不弃兄弟羊舌虎之亲情,大概是有同谋的。乐氏因叔向不应,反而落井下石。(11)驲:音“日”。传车,古时驿站专用的马车。祁奚或距晋都较远,故乘传车,取其快速。(12)惠我无疆,子孙保之:见《诗经·周颂·列文》。意谓赐给百姓无限的恩惠,故子孙永远保持它。(13)犹将十世宥之:即使十代子孙有罪过也还要宽恕赦免。意谓岂可因弟而不免见杀。(14)壹:一旦。(15)鲧殛而禹兴:鲧是夏禹的父亲,因治水无功,被舜流放于羽山。舜起用禹治水成功。殛,流放。此言不以父罪而废其子。(16)管蔡为戮,周公右王:管叔、蔡叔、周公都是文王之子。后管、蔡叛周助殷遗民谋乱,周公平乱而佑助成王。右,同“佑”,佑助。此言兄弟罪不相及。管蔡,周武王弟管叔鲜、蔡叔度的并称。武王崩,成王幼,周公摄政,管蔡流言于国,谓“公将不利于孺子”,周公避居东都,后成王迎周公归,管蔡惧,挟纣子武庚叛,成王命周公讨伐,诛杀武庚与管叔鲜,流放蔡叔度,其乱终平。(17)宣子悦,与之乘,以言诸公而免之:范宣子很高兴,让祁奚同乘一辆马车,用这些话劝谏晋平公,从而赦免了叔向。(18)不见叔向而归:祁奚既救叔向,但不往见叔向而径自回家,说明他是为国家而非为私情。
[ 上一页 ]  [ :1.70305048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