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50934e+09
1703050934
1703050935 【题解】檀弓是春秋时期的鲁国人,擅长于礼。由于篇首所记的是有关檀弓之事,所以以此命名。本篇是孔门七十子的弟子所作。近世论者认为本篇为战国时代的学者,汇集诸说礼者之不同意见荟萃而成篇。它的性质与《杂记》相仿佛,唯以造句独具风格,为后世的读者所称道。篇中所说的丧礼,可以补士丧礼的不足,对于天子诸侯之礼,也有所记载。
1703050936
1703050937 【原文】知悼子卒(1),未葬,悼子,晋大夫,荀盈也。平公(2)饮酒,师旷、李调侍(3),鼓钟(4)。杜蒉(5)自外来,历阶而升堂(6),酌(7),曰:“旷饮斯!”又酌,曰:“调饮斯!”又酌,堂上北面坐饮之,降,趋而出。三酌,皆罚爵(8)。平公呼而进之,曰:“蒉!尔饮旷何也?”曰:“子卯不乐(9)。纣以甲子死,桀以乙卯亡,王者谓之疾日,不以举乐,所以自戒惧也。知悼子之丧在堂,未葬,斯其为子卯也大矣。言大夫丧重于疾日。旷也大师(10)也。不以诏(11),是以饮之。”诏,告也。太师,典司奏乐也。“尔饮调何也?”曰:“调也,君之亵臣(12)也,为一饮一食,忘君之疾,是以饮之。言调贪酒食也。亵,嬖也。近臣亦当规君。疾,忧也。尔饮何也。”曰:“蒉也宰夫也,非刀匕是供,又敢与知防(13),是以饮也。”防,禁放溢者也。平公曰:“寡人亦有过焉,酌而饮寡人!”闻义则服。杜蒉洗爵而扬觯(14)。举爵于君。公谓侍者曰:“如我死,则必无废斯爵!”欲后世以为戒。至于今,既毕献,斯扬觯,谓之杜举。此爵遂因杜蒉为名,毕献,献宾与君也。
1703050938
1703050939 【注释】(1)知悼子:晋大夫荀盈。(2)平公:晋侯,名彪。(3)师旷,李调侍:师旷,晋国的乐师。李调,晋平公身边受宠幸的臣子。(4)鼓钟:奏乐。《集解》:“鼓,击也。人君饮食皆奏乐。”(5)杜蒉:晋平公身边负责饮食的官员。(6)历阶而升堂:两阶一跨。王夫之:“足涉二等曰历阶。”升堂:登上厅堂。(7)酌:斟酒。(8)爵:古代一种盛酒礼器,像雀形,比尊彝小,受一升。亦用为饮酒器。(9)子卯不乐:殷纣在甲子日自焚而死,夏桀在乙卯日被放逐,所以君王以甲子、乙卯为忌日,不奏乐,以自警惕。(10)大师:掌管奏乐。(11)诏:告诉。(12)亵臣:即嬖臣,受宠幸之臣。(13)非刀匕是供,又敢与知防:与,参与。知,为,作。防,指诤谏。皇氏云:“非,不也。杜蒉言各忧其事,宰夫不以刀匕是供,乃又敢与谏争,越官侵职,是以饮也。”《集解》:“蒉言平公饮酒非礼,二子当言而不言,己不当言而言,所以皆罚之,盖用此以讽公也。”(14)杜蒉洗爵而扬觯:洗,献酒于君,应先将酒器盥洗清洁然后举。扬,举。觯,酒器名,青铜制成,似尊而小。
1703050940
1703050941 【译文】知悼子去世了,还没有下葬(悼子,晋国的大夫荀盈),晋平公却喝起酒来了。当时有乐师旷和近臣李调作陪,还敲钟奏乐。杜蒉从外面进来,两阶一跨地来到厅堂上,倒了一杯酒说:“旷,把这杯酒喝了!”又倒了一杯说:“调,把这杯喝掉!”又倒了一杯酒,在堂上向北面坐着自己喝了。然后走下台阶,快步走了出去(三次斟酒都是罚酒)。平公喊住他,命他进来,说:“蒉,你为什么要把酒给旷喝呢?”回答说:“殷纣身死的日子是甲子,夏桀放逐的日子是乙卯,王者都列为忌日,不敢奏乐(殷纣在甲子日自焚而死,夏桀在乙卯日被放逐,所以君王以甲子、乙卯为忌日,不敢奏乐,以自警惕)。现在知悼子还停柩在堂上,大臣死而未葬,这比遇上甲子、乙卯要严重得多了(大夫的丧事重于子卯忌日)。旷是掌乐的太师,而不将这种道理报告给您知道,所以罚他喝酒(诏,告诉。太师,掌管奏乐的官职)。”平公又问:“你为什么又要罚李调喝酒呢?”杜蒉回答说:“李调是您亲近的臣子,为了有吃有喝,就忘了劝谏君主您的过失,所以罚他喝酒(说明李调贪恋美食和好酒。亵,宠爱。亲近的臣子也要规劝君主。疾,忧患)。”平公又问:“那你自己为什么也罚一杯呢?”回答说:“我杜蒉不过是个宰夫,不去拿着刀匕做菜,做我分内该做的事,反而胆敢越职前来谏诤,所以罚自己喝一杯(防,防禁过失的意思)。”平公说:“我也有过失啊。赶快倒杯酒来,也该罚我一杯。”(听到道义的言语而信服)。杜蒉洗好酒杯,然后将酒杯高举(高举酒杯给君主)。平公告诉侍者说:“从此刻起,直到我死后,谁也不准废弃这个杯子(欲使后世以此为戒)。”直到现在,凡是献酒以后,再高举酒杯,这个动作就叫做“杜举”(这个酒器以杜蒉为名。毕献,给君主献酒之后)。
1703050942
1703050943 【原文】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1)而听之。怪其哀甚也。使子贡(2)(子贡作子路)。问之,曰:“昔吾舅(3)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之父曰舅。夫子曰:“何为不去?”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4),苛政猛于虎也(5)!”
1703050944
1703050945 【注释】(1)式:通“轼”,作名词时,指车前的横木。此地作动词。古代男子乘车而行,抚着车前横木,俯身敬礼称之为式。(2)子贡:《礼记正义》《孔子家语》作子贡,《礼记集解》《礼记今注今译》作子路。王梦鸥《礼记今注今译》:“有的本子做子贡,家语中也做子贡。”(3)舅:指丈夫的父亲。(4)小子识之:小子,古时候对弟子的称呼。识,记住。(5)苛政猛于虎也:苛,繁急。政,王引之以为是“征”的假借字。征,赋税和徭役。一说,政,即政治。《集解》:“方氏慤曰:‘虎之害,人可逃;而苛政之害,人无可逃。’此所以宁受虎之累伤,而不忍舍其政之无苛也。”
1703050946
1703050947 【译文】孔子从泰山旁经过,见到一个妇人在墓前哭得很伤心,夫子抚着车前横木向她致意并聚精会神地听(奇怪她为什么哭得如此伤心)。又派子贡前去询问。她说:“我的公公先前被老虎咬死了,我的丈夫也是被老虎咬死的,现在我的儿子又被老虎咬死了(丈夫的父亲称为舅)。”夫子说:“那你们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人说:“这里没有繁苛的赋税和徭役啊。”夫子对弟子说:“你们好好记着,繁苛的赋税和徭役比老虎还凶猛啊!”
1703050948
1703050949 【原文】阳门之介夫死,阳门,宋国门也。介夫,甲胄卫士。司城(1)子罕入而哭之哀。子罕,乐喜也。晋人之觇(2)宋者,反(3)报于晋侯曰:“阳门之介夫死,而子罕哭之哀,而民悦,殆不可伐也(4)。”觇,窥视也。孔子闻之曰:“善哉,觇国乎!”善其知微。
1703050950
1703050951 【注释】(1)司城:即司空。宋国以武公讳,称司空为司城。孔颖达疏:“司空主营城郭。”(2)觇:音蝉(阴平),窥看,侦查。(3)反:通“返”。(4)殆不可伐也:殆,恐怕,将近。子罕是国之卿相,而披甲的卫士只是普通百姓,子罕以贵哭贱,感动民心,老百姓都愿意与君上同生死共患难。如果有人来讨伐,宋国人民必然拼死抵抗,所以说还不能去讨伐他们。《集解》:“觇者以子罕能得人心,故知其不可伐。孔子善之者,以其能即小以知大也。子罕能哀一介夫之丧,则其平日之恩泽及于民者必深矣,非独晋而已,虽天下有更强于晋者,亦无能当之。守国者不在于甲兵之利,山溪之险,而在人心之和,于此可见矣。”
1703050952
1703050953 【译文】宋国阳门有个卫士死了(阳门,宋国的城门名。介夫,披甲的卫士),司空子罕进到灵堂内哭得很悲伤(子罕,乐喜)。当时潜伏在宋国的晋国间谍回去后向晋侯报告说:“阳门有个卫士死了,而子罕哭得很伤心,人民都受他感动(此时宋国上下一心),恐怕不能去讨伐他们啊!”(觇,窥看,侦查)。孔子听说之后,说:“好啊,他真是善于体察国情啊!”(善于观察到细微的事情)。
1703050954
1703050955 王 制
1703050956
1703050957 【题解】《史记·封禅书》记载:“汉文帝使博士诸生刺六经作王制。”卢植认为就是本篇。而郑玄认为,《王制》是孔子之后的大贤所记的先生之事。汉朝初年,欲以“仁政”代替秦朝的暴政,而提出建国的纲领。《王制》记录了先王班爵、授禄、祭祀、养老的法度。篇首始于“王者之制禄爵”,继而分官设职,把一年的政事大体都提到了,至“成岁事制国用”句止,是很完整的一篇施政大纲,是王者的大经大法。
1703050958
1703050959 【原文】凡官民材,必先论之(1)。论,谓考其德行道艺也。论辨,然后使之(2);辨,谓考问得其定也。任事,然后爵之(3);爵,谓正其秩次。位定,然后禄之(4)。
1703050960
1703050961 爵人于朝,与士共之;刑人于市,与众弃之(5)。必共之者,所以审慎之。
1703050962
1703050963 【注释】(1)凡官民材,必先论之:官民材,选拔庶民之有才能者为官。论之,考试才德如何。(2)论辨,然后使之:论辨,评定能力高下。使之,使其任事,即分派担任一定的职务。(3)任事,然后爵之:任事,担得了所分派的任务。爵之,正式授以品位。孔颖达疏:“‘爵,谓正其秩次’,言虽考问,知其实有德行道艺,未明其干能,故试任以事;事又干了,然后正其秩次,除授位定,然后与之以禄。”(4)位定,然后禄之:位定,有所功绩,指通过考察。禄,爵禄。郑玄注:“与之以常食。”《集解》:“初入仕者,必先试之以事,若后世试守以法,视其才之果可用也,而后加爵禄。所以慎名器而杜侥幸也。”(5)爵人于朝,与士共之;刑人于市,与众弃之:举废、赏罚之事,必须慎重。郑玄注:“必共之者,所以审慎之也。《尚书》曰:‘克明德,慎罚。’”《集解》:“此承上‘官民材’而言爵人,又因爵人而并及刑人。爵人于朝,谓士也。若大夫以上,则命之于庙。刑人于市,亦谓士庶民也。若大夫则于朝。与士共、与众弃者,天命天讨,皆非君之所得私也。”
1703050964
1703050965 【译文】凡是从庶民中选用人才为官,须先考定其品德才能(论,考察其德行、道艺)。评定了他的品德能力高下之后,即可分派其担任一定的职务(辨,说的是经考问评定其能力高下);能够胜任所分派的职务之后,才正式授其以品位(爵,正式授予其品位);品位确定之后,才给予相应的俸禄。授予爵位要在朝廷和士人前公开举行,处以刑罚亦要在公开场合当众进行,这样可使大众知道赏罚都是公正无私的(必须公开举行的原因,目的是为了谨慎从事)。
1703050966
1703050967 【原文】獭祭鱼,然后虞人入泽梁(1);豺祭兽,然后田猎(2);鸠化为鹰,然后设罻罗(3);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4);昆虫未蛰,不以火田(5)。取物必顺时候也。昆虫者,得阳而生,得阴而藏也。
1703050968
1703050969 【注释】(1)獭祭鱼,然后虞人入泽梁:獭祭鱼,水獭贪食,捕得鱼陈列于水边,犹如祭祀。虞人,掌管山泽的官员。梁,绝水取鱼。孔颖达疏:“案《月令》正月‘獭祭鱼’,《孝经纬》云‘兽蛰伏,獭祭鱼,则十月中也’,是獭一岁再祭鱼。然则正月虽獭祭鱼,虞人不得入泽梁。”(2)豺祭兽,然后田猎:指豺等猛兽已出动捕食其他野兽,才去打猎。孔颖达疏:“案《月令》九月‘豺乃祭兽’,《夏小正》‘十月,豺祭兽’。则是九月末十月之初豺祭兽之后,百姓可以田猎。”(3)鸠化为鹰,然后设罻罗:罻罗,捕鸟之网。罻,小网。孔颖达疏:“谓八月时。但鸠化有渐,故《月令》季夏云‘鹰乃学习’,孟秋云‘鹰乃祭鸟’,其鸠化为鹰,则八月时也。以月令二月时‘鹰化为鸠’,则八月‘鸠化为鹰’也。郑司农注云‘中秋鸠化为鹰’是也。”(4)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孔颖达疏:“谓十月时。案《月令》季秋‘草木黄落’,其零落芟折则在十月也。故《毛诗传》云:‘草木不折,不操斧斤,不入山林。’此谓官民总取材木。若以时取者,则《山虞》云‘仲冬斩阳木,仲夏斩阴木’,不在零落之时。”(5)昆虫未蛰,不以火田:蛰,动物冬天藏伏土中或洞中冬眠。孔颖达疏:“谓未十月之时十月则以火田。故《罗氏》云‘蜡则作罗襦’,注云:‘今俗放火张罗。’从十月以后至仲春,皆得火田。”
1703050970
1703050971 【译文】十月獭捕鱼陈列于水边之后,管理山泽的官员才可以进入湖泊地带绝水捕鱼。九月豺出动捕兽之后,管理田猎的官员才可以进行田猎。八月鸠化为鹰之后,才可以张设罗网捕捉飞鸟。十月草木凋落之后,才可以进入山林砍伐树木。昆虫没有蛰藏入土,不可以焚草肥田(获取猎物必须顺应天时。昆虫都是在春夏季节阳气重的时候活动,入冬以后阴气重时便蛰藏入土进入冬眠状态)。
1703050972
1703050973 【原文】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以三十年之通,虽有凶旱水溢,民无菜色。然后天子食,日举以乐(1)。民无食菜之饥色,天子乃日举乐以食也。
1703050974
1703050975 【注释】(1)举以乐:举乐,即奏乐。
1703050976
1703050977 【译文】国家如果没有九年的储蓄,可以说是不够充裕。如果没有六年的储蓄,可以说是很窘迫了。如果连三年的储蓄都没有,则已不称其为国家了。(俗话说)耕种三年,才能积下一年的食用;耕种九年,才有三年的的食用。以三十年的全部积累(足可供十年的食用),虽有大旱、凶荒和水灾,老百姓也不至于挨饿。那时天子才可以每日享受美食与音乐(人民没有挨饿受冻的状况,则君主就可以每天在吃饭的时候奏乐了)。
1703050978
1703050979 月 令
1703050980
1703050981 【题解】《月令》兼记“月”与“令”。“月”是天文,“令”是政事。古代圣王上察天时,下授民事,承天以治人,所以制定了一套依天文、阴阳五行来施行政事的纲领。按照每个月的时令变化,来确定应做什么事。施行这种王制的天子,必居于明堂以施政,所以月令也可称为“明堂月令”或“王居明堂礼”。
1703050982
1703050983 【原文】孟春之月(1),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2)。命相布德和令(3),行庆施惠(4),下及兆民。相,谓三公相王之事者也。德,谓善教也。令,谓时禁也。庆,谓休其善也。惠,谓恤其不足也。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5)。谓以上辛郊祭天也。郊祀后稷以祈农事也。上帝,太微之帝也。乃择元辰(6),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耕躬帝藉(7)。元辰,盖郊后吉辰也。帝藉,为天神藉民力所治之田也。禁止伐木;盛德所在。毋覆巢,毋杀孩虫、胎夭、飞鸟,毋麛毋卵(8);为伤萌幼之类。毋聚大众,毋置城郭;为妨农之始也。掩骼埋胔(9);为死气逆生气也。骨枯曰骼,肉腐曰胔也。不可称兵,称兵必有夭殃。逆生气也。
[ 上一页 ]  [ :1.70305093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