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51046
1703051047
【原文】季冬之月(1),命取冰,冰已入,令告民出五种(2),命田官告民出五种,明大寒气过,农事将起。命农计耦耕事(3),修耒耜(4),具田器。天子乃与公卿大夫共饬国典(5),论时令,以待来岁之宜。饬国典者,和六典之法也。周礼以正月为之也。
1703051048
1703051049
【注释】(1)季冬之月:冬季的最后一个月,农历十二月。(2)五种:五谷的种子。(3)命农计耦耕事:计,预计;计划。耦耕,古代用耒耜犁田,必须两人合作,称作耦耕。(4)修耒耜:耒耜,音磊四,耕田翻土时所用的器具。耒是耒耜的柄,耜是耒耜下端的起土部分。郑玄注:“耒,耜之上曲也。”(5)饬国典:检讨、修订国家的六典之法。饬,整治;整顿。六典,指治典、教典、礼典、政典、刑典、事典。《集解》:“马氏晞孟曰:‘先王之时,岁终令百官府各正其治,受其会,听其治事。于是饬国典之未宜者改之,以经邦治。’”饬,整治、整顿。
1703051050
1703051051
【译文】季冬十二月,命人凿取冰块,窖藏起来(命令田官布告人民,拣出五谷的种子,表明大寒的节气过后,就要开始准备农耕的工作了)。命农民计划耕种的事宜,修缮翻土的耒耜,备办耕田的用具。天子和公、卿、大夫检讨、修订国家的法典,讨论四时的政令,以确定哪些适合来年运用(修订国家的法典,并协调好六典的关系。周礼当中,这项工作在正月里进行)。
1703051052
1703051053
文王世子
1703051054
1703051055
【题解】本篇开篇记录了周文王为世子(即太子)时孝敬父母的行持,所以以《文王世子》作为篇名。本篇内容涵括了文王世子、周公践阼(1)、教世子、庶子正公族之法、天子视学、世子之记等等,记载了文王、武王、成王为世子时善守世子之礼的言行,他们以“孝”德传家和立国,是天下后世为人子女的楷模。篇中有章节错杂之处,方苞先生曾为之考正,记载在《望溪先生文集》中,可作为参考。
1703051056
1703051057
【注释】(1)践阼:走上阼阶主位。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阼阶位为主位。《礼记·曲礼下》:“践阼,临祭祀。”孔颖达疏:“践,履也。阼,主人阶也。天子祭祀升阼阶,履主阶行事,故云践阼也。”
1703051058
1703051059
【原文】文王之为世子,朝于王季日三(1)。鸡初鸣而起,衣服至于寝门外,问内竖之御者曰(2):“今日安否。何如?”内竖,小臣之属,掌外内之通令者。御,如今小吏直日也。内竖曰“安”,文王乃喜。及日中又至,亦如之。及暮又至,亦如之。其有不安节,则内竖以告文王(3),文王色忧,行不能正履(4)。节,谓居处故事也。履,蹈地也。王季复膳,然后亦复初(5)。食上,必在视寒暖之节(6);在,察也。食下,问所膳。膳,所食也。然后退。武王帅(7)而行之。帅,循也。文王有疾,武王不脱冠带而养;言常在侧。文王壹饭,亦壹饭;文王再饭,亦再饭。欲知气力箴(8)药所胜。
1703051060
1703051061
【注释】(1)文王之为世子,朝于王季日三:世子,天子、诸侯的王位继承人。文王,周文王姬昌。朝,朝见。郑玄注:“三皆曰朝,以其礼同。”《集解》:“圣人之于人伦,无所不用其极,而尽其爱敬以事其亲,乃其为子之止于孝也。故此篇言教世子,而先以此开其端,盖以圣人之尽伦性者立之极也。”(2)问内竖之御者曰:内竖,宫内小臣。《周礼·天官·内竖》:“内竖掌内外之通令。”御者,值班的人。(3)安节:安适。节,适,适度。(4)正履:平常的步法。(5)王季复膳,然后亦复初:《集解》:“复膳,饮食安也。复初,忧解也。”(6)必在视寒暖之节:视,察。暖,温暖,暖和。节,程度。(7)帅:遵循。(8)箴:亦作“针”,针灸治病所用的针形器具。
1703051062
1703051063
【译文】文王做太子的时候,每日都要去问候他的父亲王季三次。每天早上公鸡刚刚啼叫他就起床,梳洗穿衣,来到父亲寝室门外,向值班的内竖询问:“父亲身体好吗(内竖,宫内小臣,掌管内外传布消息的人。御,类似现在值班的小吏)?”内竖说:“好。”文王听了就很高兴。到了中午他又前来请安,也是如此问候。到了傍晚又来请安,还是同样的问候。如果觉察到王季有点不舒服,宫内小臣们赶紧报告文王,文王听了就会满面忧愁,连走路的脚步都不像平常那样稳健了(节,指饮食起居等状况。履,踩在地上,走路)。等到父亲的饮食恢复正常,他才恢复平日的态度。每顿饭送上去的时候,文王必定在场,察看饭菜的冷热是否适度(在,察看)。饭菜撤下来之后,他还要察看菜肴吃了多少(膳,所吃的食物),然后才离开。武王完全遵行文王的孝行(帅,遵循)。文王生病的时候,武王日夜衣不解带在一旁侍候(意思是说经常伺候在文王身旁)。文王如果只吃得下一口饭,他也只吃一口;文王能吃两口,他也就吃两口(想要知道文王身体的状况,以确定箴药的用量)。
1703051064
1703051065
【原文】凡三王(1)教世子,必以礼乐。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2)。礼乐交错于中,发形于外。立太傅、少傅以养(3)之,养,犹教也。言养者,积浸成长。太傅审父子、君臣之道以示之(4)。为之行其礼也。少傅奉世子以观太傅之德行而审谕之(5)。为之说其义也。太傅在前,少傅在后,谓其在学时也。入则有保,出则有师,谓燕居出入时也。是以教谕而德成也。以有四人维持之。师也者,教之以事而谕诸德者也;保也者,慎其身以辅翼之,而归诸道者也(6)。慎其身者,谨安护之。是故知为人子,然后可以为人父;知为人臣,然后可以为人君;知事人,然后能使人。君之于世子也,亲则父也,尊则君也。有父之亲,有君之尊,然后兼天下而有之。是故养世子不可不慎也。处君父之位,览海内之士,而近不能以教其子,则其余不足观之也。
1703051066
1703051067
【注释】(1)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2)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修内,指消融其邪慝即邪恶之气,增进其内心修养。修外,指陶冶其恭肃之仪,培养其温润文雅之象。孔颖达疏:“‘乐所以修内也’者,乐是喜悦之事,喜悦从内而生,和谐性情,故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者,礼是恭敬之事,恭敬是正其容体,容体在表,故所以修外也。”(3)养:指教育。《集解》:“养,谓涵育薰陶以成其德也。”(4)太傅审父子君臣之道以示之:指详细地把父子、君臣的道理示范给世子。《集解》:“审父子君臣之道以示之,以身教也。”(5)少傅奉世子以观太傅之德行而审谕之:审谕,周密地讲解。《集解》:“奉世子以观太傅之德行而审谕之,以言教也。”(6)师也者,教之以事而谕诸德者也。保也者,慎其身以辅翼之,而归诸道者也:保,是保护的意思。辅,辅佐。翼,帮助。《集解》:“师、保,即《周礼》之师氏、保氏也。师氏掌教国子以三德、三行,所谓‘教以事而谕诸德’也。保氏掌养国子以道,而教以六艺、六容,所谓‘辅翼之而归诸道’也。”
1703051068
1703051069
【译文】夏商周三王教育世子时都是把礼乐作为必修的课程。乐是陶冶薰修内在心性的,礼是恭肃修治外在言行举止的。礼与乐交互涵养于内心,相应于外则表现在行为当中。设立太傅、少傅(选定有德之士)来培养世子(养,如同教导,意思是说教导世子的人陪伴世子一起成长)。太傅将父子、君臣的道理示范给世子(为教导世子行好父子、君臣的礼节),少傅侍奉世子,教他观察学习太傅的高尚品德,并详细地讲解其中的义理(为世子详细讲解太傅的高尚品德)。太傅(示范引导)在前,少傅(详解督促)在后(指世子在学习时候的方式)。太子回宫后有太保卫护,出宫时有太师教导(指出入世子所住的宫殿),所以教育分工明确,从而能培养世子优秀的道德品质(因为有四个人来辅佐世子)。老师的职责,是运用列举具体的事例来教导世子什么是应有的德行;太保的职责,是谨言慎行来辅佐世子,而使世子的生活行为归之于正道(谨慎自己的言行,精心地去护佑世子)。所以懂得怎样做一个好儿子,然后才能做一个好父亲;懂得怎样做一个好臣子,然后才能做一个好国君;懂得怎样侍奉他人,然后才能差使他人。君王对于世子,从亲疏关系而言是父亲,从尊卑关系而言则为君王。既具有父亲的亲情,又具有君王的尊严,然后才能君临天下、拥有百姓。所以培养世子不可不慎重啊(处于君王、父亲的位置,面对海内外的名人贤士,但是如果连自己的孩子都不能教育好,其余的地方也就不值得一看了)!
1703051070
1703051071
【原文】行一物而三善皆得者(1),唯世子而已,其齿于学(2)之谓也。物,犹事也。故世子齿于学,国人观之曰:“将君我。而与我齿让(3),何也?”曰:“有父在则礼然。”然而众知父子之道矣。其二曰:“将君我而与我齿让,何也?”曰:“有君在则礼然。”然而众知君臣之义也。其三曰:“将君我而与我齿让,何也?”曰:“长长也。”然而众知长幼之节。故父在斯为子,君在斯谓臣,居子与臣之节,所以尊君亲亲也。故学之为父子焉,学之为君臣焉,学之为长幼焉。学,教也。父子,君臣,长幼之道得而国治。语曰:“乐正司业(4),父师司成(5)。一有元良,万国以贞(6)。”世子之谓也。司,主也。一,一人也。元,大也。良,善也。贞,正也。
1703051072
1703051073
【注释】(1)行一物而三善皆得者:一物,一事。三善,使国人知父子、君臣、长幼之道。(2)齿于学:指入学后,与同学之间以年龄为序,遵循长幼之礼。《集解》:“齿于学,谓入学,而与同学之人以年龄为序也。”(3)齿让:对年长者表示谦让。(4)乐正司业:乐正,乐官之长。司业,主持世子的学业。(5)司成:负责成就世子的德行。司,主。(6)一有元良,万国以贞:一,一人。元良,大善。贞,通‘正’。世子有大善,则天下都能循从正道。
1703051074
1703051075
【译文】世上能有做一件事而兼(让国人明白君臣、父子、长幼之道)三善的,似乎只有世子(的教育)了。这种教育就在于他进学校时以年龄论尊卑(物,如同事情),所以世子对比自己年长的同学处处谦虚礼让。国中有人看见了会问:“你不久就是我们的君主了,为什么还对我们这么礼让呢?”他回答说:“因为有父亲在,为人子女应当要谦虚退让,不应居于人前,礼应如此。”这就使国人都懂得了父子之道。又有人问:“你不久就是我们的君主了,为什么还对我们这么礼让呢?”他就回答说:“因为有君王在,自己与大家同朝为臣,礼应如此。”这就使国人都懂得君臣之义了。如果还有人问:“你不久就是我们的领袖了,为什么还对我们这么礼让呢?”他就回答说:“因为有长辈在,做晚辈的礼应如此。”这样国人都懂得长幼的秩序了。所以说有父亲在上,自己只是人子,有国君在上,自己只是人臣。严格遵守人子与人臣的礼节,就是忠君,就是孝亲。所以说学校的一切教学,教的就是父子之道、君臣之义、长幼之礼(学,教导)。明白了父子、君臣、长幼的道理,国家就太平了。古语说:乐正负责诗书的教育,父亲和老师负责德行的教育,一个人有了大善,天下万民也就随之走上了正道。这正是世子教育的意义所在啊(司,主管。一,一人。元,大。良,善。贞,正)!
1703051076
1703051077
礼 运
1703051078
1703051079
【题解】《礼运》篇“运”字有二重意思,一是演变,二是旋转。演变,是就时代生活的沿革来说的;旋转,是就五行四时的更迭而言的。四时的更迭,周而复始,礼制依次而行。因此“礼运”所指的是礼制的起源、因缘变革与运行。郑玄说,本篇记载“五帝三王相变易、阴阳旋转之道”。礼的内容即礼之“义”,礼的形式即礼之“数”,数是演变的,义是旋转的。所以在后起的礼数中,仍可找到原始的礼义。近世学者认为此篇的写作时代应当在西汉时期。
1703051080
1703051081
【原文】昔者仲尼与于蜡宾(1),蜡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2)之,亦祭宗庙。时孔子仕鲁,而在助祭之中。事毕,出游于观(3)之上,喟然而叹。观,阙也。言偃(4)在侧,曰:“君子何叹?”言偃,孔子弟子子游也。
1703051082
1703051083
【注释】(1)仲尼与于蜡宾:仲尼,孔子的字。与,参加。蜡,周代十二月祭祀祖先。宾,以国中有地位的人充任蜡祭之宾,即助祭者。(2)索飨:意为求索所有的神而尽祭之。索,求索。飨,通“享”。祭祀,祭献。(3)观:也称“巍阙”,是宫殿或宗庙前面的大门楼,上悬国家典章法令。(4)言偃:孔子弟子子游,鲁国人,比孔子小四十五岁,学礼,尤其长于文学,做过武城宰,以礼乐为教。
1703051084
1703051085
【译文】从前孔子参加鲁国的岁末大祭祀(蜡就是求神祭祀的意思。每年的十二月,聚集祭品举行祭祀,也就是祭祀祖先。当时孔子在鲁国做官,也在助祭的行列当中),事情完毕,走到宫阙上参观,长长地叹息(观,宫殿前面的大门楼)。他的弟子子游随侍在旁边,问道:“先生为什么叹息呢?”(言偃,孔子的弟子子游)。
1703051086
1703051087
【原文】孔子曰:“大道之行也(1),天下为公,选贤与能(2),公,犹共也。禅位授圣,不家之也。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孝慈之道广也。使老有所终,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3)。无匮乏者。是故谋闭而不兴(4),盗窃乱贼而不作,是谓大同(5)。同,犹和平。
1703051088
1703051089
【注释】(1)大道之行也:郑玄注:“大道,谓五帝时也。”行,实行。《集解》:“大道,言道之广大而不偏私也。行,谓通达于天下也。”(2)与能:推荐有才能的人。与,通举。(3)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鳏,老而无妻的人。寡,老而无夫的人。孤,幼而无父的人。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者,身上有残疾、疾病的人。养,奉养,事奉。(4)是故谋闭而不兴:谋,阴谋诡计。兴,兴起。孔颖达疏:“‘是故谋闭而不兴’者,夫谋之所起,本为鄙诈。今即天下一心,如亲如子,故图谋之事闭塞而不起也。”(5)是谓大同:大同,和平统一、团结和谐的世界。《吕氏春秋·有始览》:“天地万物,一人之身也,是谓大同。”
1703051090
1703051091
【译文】孔子说:“‘大道’实行的时代,天下是天下人所共有的,选拔贤良,委任有才能的人共同治理天下(公,如同共。禅让王位给天地间的圣人,而不传给自己的子孙)。因此人们不仅仅亲爱自己的双亲,不仅仅慈爱自己的子女(孝慈的风尚广泛流布于天下),使老年人都有赡养终老的地方,儿童得到良好的教育,鳏夫、寡妇、孤儿、没子女的老人以及身体有残障或疾病的人都能得到抚恤和疗养(没有照顾不到的地方)。这样一来,人们不再有勾心斗角、损人利己的想法,强盗、小偷、乱徒、贼党都不会产生。这就叫做‘大同’世界(同,如同和平的意思)。”
1703051092
1703051093
【原文】今大道既隐,隐,犹去也。天下为家,传位于子也。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1)以为固,乱贼繁多,为此以服之。大人,诸侯也。礼义以为纪(2),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兵由此起。以其违大道敦朴之本,其弊则然。老子曰:“法令滋章,盗贼多有也。”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3)。由,用也。能用礼义成治者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
1703051094
1703051095
【注释】(1)城郭沟池:郭,外城。沟池,环绕城郭的护城河。(2)纪:纲纪。(3)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孔颖达疏:“以其时谋作兵起,递相争战,禹、汤等能以礼义成治,故云‘由此其选’。此,谓礼义也。用此礼义教化,其为三王中之英选也。”
[
上一页 ]
[ :1.70305104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