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3051204e+09
1703051204
1703051205 【原文】君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故,谓祭祀之时。君子远庖厨(1),凡有血气之类,弗身践也(2)。践当为翦,声之误。翦,犹杀也。
1703051206
1703051207 【注释】(1)君子远庖厨:庖,屠杀牲畜的地方。厨,烹煮牲畜的处所。孟子曰:“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远离庖厨也。”(2)弗身践:弗,不。践,当作“翦”,杀的意思。《集解》:“至于凡有血气之类,皆不忍亲杀之,又不独牲牢之大而已也。盖于其不当杀者,既节制而不敢过,其不得已而杀者,亦未尝不有以养其仁爱之心也。”
1703051208
1703051209 【译文】诸侯国君没有特别的祭祀时不杀牛,大夫没有祭祀时不杀羊,士人没有祭祀时不杀狗、猪(故,特指祭祀)。君子要远离杀生、烹煮的厨房,凡是有生命的禽兽,君子都不亲自宰杀(“践”应当为“翦”,读音相近造成的错误。翦,就是宰杀的意思)。
1703051210
1703051211 大 传
1703051212
1703051213 【题解】郑玄《三礼目录》说,本篇之所以名为大传,“以其祖宗人亲之大义”。《大传》阐述了古圣先王治理天下,必然是以“人道”为开端的。本篇中所提及的祭法、服制、宗法等,都是用以阐明人伦大道的,而篇末“亲亲”尤其如是。
1703051214
1703051215 【原文】圣人南面(1)而听天下,所且(2)先者有五,民不得与焉。且先,言未遑(3)余事。一曰治亲(4),二曰报功(5),三曰举贤(6),四曰使能(7),五曰存爱(8)。功,功臣也。存,察也。察有仁爱者。五者一得(9)于天下,民无不足(10)、无不赡(11)。五者一物纰缪(12),民不得其死(13)。物,犹事。纰,犹错也。五事得则民足,一事失则民不得其死,明政之难也。圣人南面而治天下,必自人道始矣。人道,谓此五事也。
1703051216
1703051217 【注释】(1)南面:古代君主之位坐北朝南,故称“南面”。(2)且:将要。(3)遑:闲暇;余裕。(4)治亲:指依礼法端正亲属之间的关系。《集解》:“治亲,即治人道之事也。盖人道别而言之,则有亲亲、尊尊、长长、男女之不同;合而言之,祖祢、子孙、昆弟、男女皆亲也,尊之亲之长之别之,皆所以治亲也。”(5)报功:酬报有功者。《集解》:“报功,若赉之诗言‘大封功臣’也。”(6)举贤:选用有德者入朝为官。孔颖达疏:“虽已报于有功,若岩穴有贤德之士未有功者,举而用之。报功宜急,此又次也。”《集解》:“贤,谓有德者。”(7)使能:任用有专长的人。(8)存爱:明察和奖励民间有善心善行之人。孔颖达疏:“存,察也。爱,仁也。治亲、报功、举贤、使能,为政既足,又宜察于民下侧陋之中者,若有虽非贤能而有仁爱之心,亦赏异之。”(9)一得:指统统做到。(10)无不足:《集解》:“无不足,力皆足以自给。”(11)赡:丰裕。《集解》:“无不赡,财足以自养。”(12)纰缪:错误。(13)不得其死:不能够寿终正寝。死,此处指人的正常死亡,即自然衰老尽其天寿,无疾而终,古称寿终正寝。
1703051218
1703051219 【译文】圣明的天子君临天下,必将先做好五件事情,治理百姓这件事还不在其内(且先,意思是说暂时还顾不上其它的事情)。这五项是:第一是治亲(依礼法端正亲属之间的关系,确定长幼尊卑的名份);第二是报功(封赏有功之臣);第三是举贤(举荐和选拔贤德之人入朝参政);第四是使能(适当任用有才能的人);第五是存爱(明察和奖励民间那些有善心善行的人)(功,功臣。存,审察。审察有仁爱存心的人)。这五件事如果能统统做到,天下的百姓就什么都不缺了,从此家家都将会过上丰裕的日子。如果这五件事有一件做不到,那么人民就将无法尽其天年而终(物,如同事情。纰,如同差错,谬误。这五件事情都能够做到,则人民就会富足。其中一件事情没有做到,则人民就无从得以尽其天寿。说这些都是为了说明为政之不易啊)。圣明的天子治理天下,必须从人伦之道做起(人道,就是指上面所说的这五件事情)!
1703051220
1703051221 【原文】是故人道亲亲,言先有恩。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1),收族故宗庙严(2),宗庙严故重社稷(3),重社稷故爱百姓(4),爱百姓故刑罚中(5),刑罚中故庶民安(6),庶民安故财用足(7),财用足故百志成(8),百志成故礼俗刑(9),礼俗刑然后乐(10)。收族,序以昭穆也。严,犹尊也。百志,人之志意所欲也。刑,犹成也。《诗》云:“不显不承,无斁于人斯。”此之谓也(11)。斁,厌也。言文王之德不显乎?不承先人之业乎?言其显且承之,乐之无厌。
1703051222
1703051223 【注释】(1)收族:指以上下尊卑、亲疏远近之序团结族人。(2)收族故宗庙严:严,尊。团结族人,必能使宗庙肃穆庄严。孔颖达疏:“若族人散乱,骨肉乖离,则宗庙祭享不严肃也。若收之,则亲族不散,昭穆有伦,则宗庙之所以尊严也。”《集解》:“收族则宗子祭而族人皆侍,而宗庙严矣。”(3)宗庙严故重社稷:社,土地神。稷,谷神。社稷,国家的代称。孔颖达疏:“此以下并立宗之功也。始于家邦,终于四海,若能先严宗庙,则后乃社稷保重也。”《集解》:“卿大夫之宗庙,与君之社稷相为休戚者也,故宗庙严则必重社稷,而效忠于上者笃矣。”(4)重社稷故爱百姓:《集解》:“臣能重社稷而效忠于君,则君亦爱百姓而体恤其臣矣。”(5)爱百姓故刑罚中:中,得当,无偏颇。《集解》:“君臣交相忠爱,则无事乎操切督责之政而刑罚中矣。”(6)刑罚中故庶民安:《集解》:“刑罚中而和气洽,庶民之所以安也。”(7)庶民安故财用足:《集解》:“庶民安而乐事劝功,财用之所以足也。”(8)财用足故百志成:《集解》:“财用足,则富可以备礼,和可以广乐,百志之所以成也。”(9)百志成故礼俗刑:刑,成。孔颖达疏:“刑亦成也。天下既足,百志又成,则礼节风俗,于是而成,所以大平告功成也。”《集解》:“制之于上之谓礼,行之于下之谓俗。百志成则化行俗美,俗礼制所以刑也。”(10)礼俗刑然后乐:《集解》:“礼俗刑,然后上下和乐而不厌矣。”(11)《诗》云至此之谓也四句:显,彰显。承,继承。这里是反问句,不显不承,即“岂不显,岂不承”之意。斁,音意,厌弃,厌倦。《集解》:“诗,大雅清庙之篇。承,尊奉也。不显,岂不显也。不承,岂不承也。斁,厌也。引诗以明礼俗成而乐,则无斁于人也。盖治天下必始于人道,而人道不外于亲亲。先王治天下,必以治亲为先,使天下之人莫不有以亲其亲。而其效至于如此,则其始虽若无与于民,而其终至于无不足、无不赡者,用此道也。”
1703051224
1703051225 【译文】由此可见,人伦大道的根本在于亲亲(孝敬父母)(说的是先从身边恩重的亲人做起,懂得知恩报恩)。孝敬父母必能尊敬祖先;尊敬祖先,必能敬爱宗族,遵循宗法;敬爱宗族,必能团结族人;团结族人,必能使宗庙肃穆庄严;宗庙肃穆庄严,必能敬重国家社稷;敬重国家社稷,必能爱护百姓;爱护百姓,刑罚必能公平得当;刑罚能够公平,百姓就能安居乐业;百姓安居乐业,就能使财用充足;财用充足,则各种愿望都能达成。各种愿望都达成,则礼仪风俗就能自然形成。礼俗形成了,然后人人都能安乐(收族,以上下尊卑、亲疏远近之序团结族人。严,如同尊敬。百志,人的意志所想要达到的。刑,如同形成)。《诗经》说:“文王能发扬光大先人的仁德,承继先人的事业,所以永远有人喜欢他那样伟大的人物啊!”说的正是这个道理。(斁,厌弃,厌倦。意思是说文王难道没有彰显先人的德行吗?难道没有继承先人的事业吗?说他不仅彰显而且继承了先人的德业,并且乐于这项事业而不知厌倦。)
1703051226
1703051227 乐 记
1703051228
1703051229 【题解】《乐记》是我国最早的音乐理论著作。《乐记》讲述音声之起源,是人心对外在物、境的一种反应,外境有所感,内心才发出音声,因此“音”就是人的心声。古圣先贤以“礼”建立人类社会的秩序,使人心获得真正的安定和乐,安定和乐表现于声音、动作,就是所谓“乐”。故曰“立于礼,成于乐”。而音乐一旦失去了礼的道德内涵,就会走向放纵,使人心浮荡,对社会的安定危害极大。所以古人又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古代圣王治理天下,“礼、乐、刑、政”,将乐排在第二位,仅次于礼,其中深义,不可不察。本篇旧说出于西汉儒者所记,亦有说是先秦公孙尼子所写的。流传至东汉,马融始将其编入《礼记》。本篇的记载,亦见于《史记·乐书》。近世学者认为,大抵是汉世儒者杂剟先秦旧籍,将有关乐论的记述汇编而成。
1703051230
1703051231 【原文】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
1703051232
1703051233 而动,故形于声。宫、商、角、徵、羽杂比曰音,单出曰声。形,犹见也。
1703051234
1703051235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1);其乐心感者,其声嘽以缓(2);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3);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4);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5);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6)。六者非其性也,感于物而后动(7)。言人声在所见,非有常也。噍,踧(8)也。嘽,宽绰貌。发,犹扬也。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9),故礼以导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10)。礼乐刑政,其极一也(11),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12)。
1703051236
1703051237 【注释】(1)噍以杀:噍,音叫,焦急。杀,衰微。(2)嘽以缓:宽绰、舒缓。(3)发以散:发扬放散,无碍状。(4)粗以厉:粗犷、猛厉。(5)直以廉:正直而有廉隅,不邪曲。直,不邪。廉,清白。(6)和以柔:和,调和。柔,柔软。(7)六者非其性也,感于物而后动:人生而清静,此乃人之天性。天性本来静寂,并没有这六种反应。所以六种音声之起,是人心对于外面物、境的一种反应,而不是天性。《集解》:“陈氏澔曰:‘六者之动,乃情也,非性也。性则喜怒哀乐之未发者是也。’”(8)踧:音促,惊惧不安貌。(9)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孔颖达疏:“既六事随见而动,非关其本性,故先代圣人在上制于正礼正乐以防之,不欲以外境恶事感之,故云‘先王慎所以感之者’也。”(10)礼以导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古代的圣人在上,制定正礼正乐以防止邪恶,不希望外面环境的污染,败坏世道人心。同时用政令和刑罚来加以疏导和约束。《集解》:“礼以示其所履,而所志因有定向,故曰‘礼以导其志’。乐以养其心,而发于声者乃和,故曰‘乐以和其声’。感人心固以乐为主,然万物得其理而后和,故道以礼而后可和以乐也。政者,所以布礼乐之具,而刑又所以为政之辅者也。”(11)其极一也:其目的是相同的。极,归。一,一致。(12)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孔颖达疏:“结四事之功也。言民心所触,有前六事不同,故圣人用后四者制之,使俱得其所也。”《集解》:“民心,即喜、怒、哀、乐、爱、敬之心也。同,谓同归于和也。”
1703051238
1703051239 【译文】声音的产生,根源于人内心的活动。而人心的活动,则是受外界环境事物影响的结果。人心由于受外境的影响而产生了触动,就表现为声音(宫、商、角、徵、羽这五种声调交错发出称为“音”,单一发出称为“声”。形,也就是“现”,即表现)。所谓乐,是由音而产生的,它的本源是由于外界环境事物的影响而引发的心理反映。因此,内心感到悲哀,就发出焦急而低沉的声音;内心感到快乐,就发出宽舒而徐缓的声音;内心感到喜悦,就发出高昂而爽朗的声音;内心感到愤怒,就发出粗壮而猛烈的声音;内心恭敬庄严,就发出虔诚而清廉的声音;内心充满仁爱,就发出温和而柔美的声音。这六种反应,不是人的本性所具有的,而是受外界环境事物的影响造成的(说明人的声音所表现出来的,并非恒常不变。噍,惊惧不安的样子。嘽,宽舒、舒缓的样子。发,显现,发扬)。因此古代的圣王,对于能够触发人的内心情感的外在环境事物特别注意,所以他们用礼仪来引导人心,用音乐来调和人声,用政令统一人们的行为,用刑罚防止人的邪恶。礼仪、音乐、刑罚、政令,它们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都是要使人心同归于和,因而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1703051240
1703051241 【原文】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音声之道,与政通矣。言八音和否随政。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五者不乱,则无怠懘(1)之音矣。五者,君、臣、民、事、物也。凡声浊者尊,清者卑。怠懘,敝败不和之貌也。宫乱则荒,其君骄;商乱则陂,其臣坏(2);角乱则忧,其民怨;徵乱则哀,其事勤;羽乱则危,其财匮。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日矣(3)。君、臣、民、事、物,其道乱则其音应而乱也。荒,犹散也。陂,倾也。
1703051242
1703051243 郑卫之音,乱世之音,比于慢矣。比,犹同也。桑间濮上之音(4),亡国之音。其政散,其民流,诬上(5)行私而不可止也。濮水之上地有桑间者,亡国之音于此水出也。
1703051244
1703051245 【注释】(1)怠懘:敝败,不和谐。懘,音“赤”。(2)商乱则陂,其臣坏:陂,音卑,倾斜。臣坏,臣不治于官,故称臣坏。(3)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日矣:孔颖达疏:“迭,互也。陵,越也。若五声并和,则君臣上下不失。若五声不和,则君臣上下互相陵越,所以为慢也。崔氏云:‘前是偏据一乱以为义,未足以为灭亡。今此以五者皆乱,故灭亡无日矣。’”(4)桑间濮上之音:桑间,地名,在濮水之上。武王伐纣时,曾为纣王作长夜靡靡之乐的师延在桑间将乐器投入濮水,并投水而死。后晋国乐师师涓夜过濮水,闻水中作此乐,因听而写之,被视为亡国之音。”(5)诬上:诬罔于上,欺君罔上的意思。
1703051246
1703051247 【译文】大凡音乐的缘起,皆出于人心。情感萌发于内心,表现于外就是声,声成曲调就叫做音。所以太平盛世的音乐安详而欢乐,它的政治是宽和的。乱世的音乐充满怨恨而愤怒,它的政治是混乱的。亡国的音乐哀伤而忧愁,因为他的百姓是流离困苦的。声音的内在精神与政治是相通的(说明八音的安和或乖错与政治是相通的)。五音中的宫与君相对应,商与臣相对应,角与民相对应,徵与事相对应,羽与物相对应。如果君、臣、民、事、物这五者都能协调而不乱,民间就不会出现不和谐的音乐(五者,指君、臣、民、事、物。凡是声音厚重表尊贵,清越表谦卑。怠懘,就是破败不和的样子)。(倾听一个地方的音乐,就可以从中察知这个国家的治乱)。宫音乱就会显得荒散,表明国君骄恣,贤者离去;商音乱就会显得倾颓不正,表明臣道败坏而国事倾危;角音乱就会显得忧愁,表明人民愁怨而隐忧四伏;徵音乱就会显得哀伤,表明百事烦苦而勤劳无功;羽音乱就会显得危迫,表明物资短缺而国用匮乏。如果五音皆乱而交相侵犯,就成为一种倾压陵越的“慢”音。国事到此,那么离灭亡时日就不远了(君、臣、民、事、物,这五道混乱,则与其相对应的音声也会混乱。荒,如同散乱。陂,倾斜的意思)。春秋时期郑国与卫国的音乐,便是乱世的音乐,相当于慢音(比,如同相当)。从前师涓从濮水上听到的桑间之乐,就是殷纣的亡国之音。当时政事荒散,人民流离失所(没有国家观念),各级官吏欺君罔上、只顾个人私欲的情形,已经到了不可遏止的地步了(濮水之上有桑间,亡国的音乐就是从此水中传出的)。
1703051248
1703051249 【原文】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1)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禽兽知此为声耳,不知其宫商之变。八音(2)并作克谐曰乐。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者,则几(3)于礼矣。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几,近也。听乐而知政之得失,则能正、君、臣、民、事、物之礼也。
1703051250
1703051251 【注释】(1)众庶:众,普通大众。庶,古称百姓。(2)八音:我国古代对乐器的统称,通常为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不同质材所制。(3)几:接近,差不多的意思。
1703051252
1703051253 【译文】因此只能听懂声响而不懂音调变化的,是禽兽;只能听懂音调而不懂得音乐效用的,便是凡夫。唯有具备了道德修养的君子,才能真正懂得音乐的内涵(禽兽只知道这是声响而已,不知道宫商的变化。八音并作,和合协调称为乐)。从分辨不同的声响(声)去了解音调的变化(音),从音调的变化去感受乐律是否和谐(乐),从乐律和谐与否进而察知国政的治乱得失,那么治国之道就会逐渐趋于完备了。所以不懂得“声”的,不可以和他讨论“音”,不懂得“音”的,不可以和他讨论“乐”。如果懂得“乐”的作用,差不多就懂得礼治的意义了。国君如果同时深知礼和乐的妙用,就可以称之为有德之君了(几,近的意思。听乐从而知道政事的得失,就能够端正君、臣、民、事、物这五种礼)。
[ 上一页 ]  [ :1.70305120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