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3051254
1703051255
【原文】乐之隆,非极音(1);食飨之礼,非致味(2)。隆,犹盛。极,犹穷。是故先王之制礼乐(旧无先王至礼乐六字。补之),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3)。教之使知好恶。
1703051256
1703051257
先王之制礼乐,人为之节。言为作法度以遏其欲也。衰麻哭泣,所以节丧纪也;钟鼓干戚(4),所以和安乐也;婚姻冠笄(5),所以别男女也;射乡食飨,所以正交接也(6)。男二十而冠,女许嫁而笄,成人之礼也。射,大射乡。乡,饮酒也。食,食礼飨。飨,礼也。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
1703051258
1703051259
【注释】(1)乐之隆非极音:孔颖达疏:“隆,谓隆盛。言乐之隆盛,本在移风易俗,非崇重于钟鼓之音,故云‘非极音也’。案论语云‘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是也。”(2)食飨之礼非致味:食飨,宗庙之祭。此礼的隆重,在于祭祀者有孝敬的心,而不在于祭品有多么的美味。致,极,登峰造极。(3)反人道之正:反,返归。反人道之正,返归到人们天性的道德正途。(4)钟鼓干戚:敲钟击鼓、手执盾斧而舞的礼节。(5)冠笄:冠,男子二十行冠礼。笄,女子盘发插笄,表示已成年。(6)射乡食飨,所以正交接也:射乡,大射礼、乡饮酒礼。食飨,飨食宾客。交接,交往。
1703051260
1703051261
【译文】音乐的隆盛,并非崇尚极致的钟鼓之音。盛大的祭礼,不一定要有登峰造极的美味(隆,如同盛大。极,如同穷尽,极致)。因此古圣先王制订礼乐,目的不在于满足人们口腹耳目的欲望,而是在于教导人民辨别好恶、爱憎,而返归到人们天性的道德正途(通过教化使人民知道善恶)。先王制礼作乐,使人们的行为从此得到了节制(这是说为人们制定行为的法度以遏制其欲望)。穿衰麻丧服及行哭泣之礼,是为了节制丧事丧礼;敲钟击鼓、手执盾斧而舞的礼节,是用以调和安乐;婚礼及男子冠礼、女子笄礼,是用来区别男女;大射、乡饮酒、宴飨宾客之礼,是为了使社交往来依循法度而不致背离道义(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女子成年行笄礼,这都是成人的礼仪。射,大射礼。乡,乡饮酒礼。食,宴请宾客的礼仪。飨,礼仪)。用礼仪来调治人的性情,用音乐来调和人的心声,用政令来疏导人的行为,用刑罚来防止人放纵越轨。礼、乐、刑、政四者通行于天下而无违背,那么圣王平治天下的大道就完备了。
1703051262
1703051263
【原文】乐由中出,和在心也。礼自外作。敬在貌也。大乐必易,大礼必简(1)。易简,若于清庙大飨然也。乐至则无怨(2),礼至则不争(3)。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4)。至,犹达行。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言顺天地之气与其数也。和,故百物不失;不失性也。节,故祀天祭地。成万物有功报焉也。明则有礼乐,教人者也。幽则有鬼神。助天地成物者也。如此,则四海之内,合敬同爱(5)。
1703051264
1703051265
【注释】(1)大乐必易,大礼必简:最盛大之乐仅一唱而三叹。最盛大的祭礼只用玄酒及生鱼、生肉而已。《集解》:“乐之大者必易,一唱三叹而有遗音,而不在乎幼眇之音也。礼之大者必简,玄酒、腥鱼而有遗味,而不在乎仪物之繁也。”(2)乐至则无怨:孔颖达疏:“至,谓达也,行也。乐行于人,由于和,故无怨矣。”(3)礼至则不争:孔颖达疏:“礼行于民,由于谦敬,谦敬则不争也。”(4)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揖让,拱手相揖,互相谦让。百姓没有怨恨纷争的心,则君王无为而治,揖让垂拱而天下自治,这个功效都是缘于礼乐的教化。孔颖达疏:“民无怨争,则君上无为,但揖让垂拱而天下自治。其功由于礼乐,故云‘礼乐之谓也’。”(5)合敬同爱:孔颖达疏:“圣人若能如此上事行,礼乐得所,以治天下,故四海之内,会其敬爱。以行礼得所,故四海会合其敬,行乐得所,故四海之内,齐同其爱矣。”
1703051266
1703051267
【译文】乐是内心的表现(和合发自内心),礼是外在的行为(恭敬表现于外在行为)。盛大的音乐必然是平易的,重大的典礼必然是简约的(易,平易、简约就像在清庙举行祭礼一样)。乐教通行则人人心情舒畅而无怨恨,礼教通行则人人心存谦让而无冲突。君王拱手揖让之间,而天下自治,说的就是礼乐的政治(至,犹达到、通行)。盛大的乐像天地一样一团和气,可以生养万物;隆重的礼像天地一样上下各就其位,尊卑有序(说明大礼大乐都是顺应天地的规律和节奏的)。因为有和谐,所以能兼有万物而不失其本性(没有失去本性);因为有秩序,所以能够祭祀天地(以成就万物本性之功业而上报天地)。如果于明处能提倡礼乐(教化人民),于暗处能敬奉鬼神(帮助天地化育万物),这样普天之下的人,就都能够相敬相爱地和平共处了。
1703051268
1703051269
【原文】王者功成作乐,治定制礼。功,主于王业。治,主于教民。五帝(1)殊时,不相沿乐;三王(2)异世,不相袭礼。言其有损益也。故圣人作乐以应天,制礼以配地。礼乐明备,天地官矣(3)。官,犹事也,各得其事。地气上跻(4),天气下降,鼓之以雷霆(5),奋之以风雨(6),动之以四时,暖之以日月(7),而百化兴焉(8)。如此则乐者天地之和也。
1703051270
1703051271
【注释】(1)五帝:中国古代的五位帝王,有三种说法,分别是:太昊、神农、黄帝、少昊、颛顼;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少昊、颛顼、帝喾、尧、舜。(2)三王:即夏禹王、商汤王、周文王。(3)天地官矣:官,各得其职。孔颖达疏:“官,犹事也。言圣人能使礼乐显明备具,则天地之事各得其利矣。”(4)地气上跻:跻,音基,登高,升起。孔颖达疏:“‘地气上齐’者,跻,升也。谓地气上升天。”(5)鼓之以雷霆:孔颖达疏:“虽以气生而物未发,故用雷霆以鼓动之。”(6)奋之以风雨:奋,《周易·系辞上》作“润”,滋润。孔颖达疏:“万物得风雨,奋迅而出也。”(7)暖之以日月:暖,同“煊”,照耀,温暖。孔颖达疏:“万物之生,必须日月暖煦之。自‘鼓之以雷霆’至‘暖之以日月’,皆以天地相荡之事细别言之耳。”(8)而百化兴焉:兴,生。《史记·乐书》作“百物化兴焉”,这里脱“物”字。
1703051272
1703051273
【译文】王者功业成就,才开始作乐;社会安定时,才开始制礼(功,最重要的就是统一天下。治,最重要的就是教化人民)。五帝所处的时代各不相同,所以各不沿袭前代的音乐;夏、商、周三王世事相异,也不沿用前代的礼制(指各有减少与增加)。所以圣人作乐,以对应上天冲和虚静、涵容万象的胸襟;制礼,以对应大地尊卑有序、万物生长各循其道的法则。礼乐一旦明达完备,天地万物便可各得其所、各安其位(官,也就是任事,各司其职)。地气上升,天气下降,又有雷霆应时而动,风调雨顺,四季交替而作,日照月临,万物由此化生。这样,音乐才真正体现了天地之间的和谐。
1703051274
1703051275
【原文】礼者,所以缀淫(1)也。缀,犹止也。是故先王有大事(2),必有礼以哀之;有大福(3),必有礼以乐之。哀乐之分,皆以礼终(4)。大事,谓死丧也。是故先王本之情性(5),稽之度数(6),制之礼义(7),合生气之和,道五常之行(8),使之阳而不散,阴而不密,刚气不怒,柔气不慑,四畅(9)交于中而发作于外,皆安其位而不相夺也。生气,阴阳气也。五常,五行也。密之言闭也。慑,犹恐惧也。
1703051276
1703051277
【注释】(1)缀淫:缀,停止。淫,指过分放纵的行为。(2)大事:指死丧之事。郑玄注:“大事,谓死丧也。”(3)大福:指祭祀、吉庆之事。(4)哀乐之分,皆以礼终:分,限度。以礼终,止于礼。(5)本之情性:本,依据。情性,即性情。孔颖达疏:“言自然所感谓之性,因物念虑谓之情。言先王制乐,本人性情。”(6)稽之度数:稽,考核。度数,五音十二律上下损益的度数(见本节附录)。孔颖达疏:“稽之言考也。既得人情考之使和度。”(7)制之礼义:孔颖达疏:“谓裁制人情以礼义。”(8)合生气之和,道五常之行:生气,指阴阳二气。五常,五行。郑玄注:“生气,阴阳气也。”孔颖达疏:“言圣人裁制人情,使合生气之和,道达人情以五常之行,谓依金木水火土之性也。”(9)四畅:指天地之阴阳、人心之刚柔四者俱和畅通达。
1703051278
1703051279
【译文】礼制是用来制止过分放纵的行为(缀,停止的意思)。因此古代先王遇到死丧之事,必定有衰麻、哭泣等礼节以表达哀思;遇到吉庆之事,也必定有钟鼓、琴瑟之礼节来抒发欢乐之情。哀痛、欢乐的限度,都通过礼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大事,指死丧之事)。因此古代先王作乐,是根据人的情感与本性,考核五音十二律的度数,以礼义来裁制人情。既求适应生气阴阳的和合,又须依循五行的相生流转,从而使阳气发扬而不至于散失、阴气收敛而不至于郁结,使性情刚烈者不随意发怒,性格柔顺者不怯懦恐惧。天地之阴阳、人心之刚柔都和畅通达,又各自表现于外在的言行举止中,四者都恰到好处而不会互相侵陵冲突(生气,指阴阳二气。五常,指五行。密说的就是封闭。慑,如同恐惧)。
1703051280
1703051281
【附录】五音:宫、商、角、徵、羽。十二律:古乐的十二调。古代乐律学名词,是古代的定音方法,即用三分损益法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不完全相同的半音的一种律制。各律从低到高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五音度数:五音由九为基数自乘之,得八十一,为“宫”。宫减三分之一,得五十四,为“徵”。征增三分之一,得七十二,为“商”。商减三分之一,得四十八,为“羽”。羽增三分之一,得六十四,为“角”。十二律度数:十二律,亦以九为基数,是阳律“黄钟”;减其三分一,得六,是阴律“林钟”;林钟加三分一,又为阳律“大簇”之度数;大簇减三分一,则为阴律“南吕”之度数;南吕加三分一,为阳律“姑洗”;姑洗减三分一,又为阳律“应钟”;应钟加三分一,为阳律“蕤宾”;唯蕤宾须加三分一,始成阴律“大吕”;于是大吕减三分一,为阳律“夷则”;夷则亦加三分一,为阴律“夹钟”;夹钟减三分一,又为阳律“无射”;无射又加三分一,为阴律“中吕”。阳律曰律,阴律曰吕。因增减的方法,到了蕤宾与大吕之间有了改变:本来是阳律减三分一则成阴律,但改变后,却须增三分一始由阳成阴。
1703051282
1703051283
【原文】土弊(1)则草木不长,水烦(2)则鱼鳖不大,气衰则生物不遂(3),世乱则礼慝而乐淫(4)。是故其声哀而不庄,乐而不安,慢易以犯节,流湎以忘本(5),感条畅之气而灭平和之德(6),是以君子贱之也。遂,犹成也。慝,秽也。感,动也。动人条畅之善气,使失其所也。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淫乐兴焉。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和乐兴焉。唱和有应,回邪(7)曲直,各归其分,而万物之理,各以类相动。成象,谓人乐习焉。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比类(8)以成其行,奸声乱色,不留聪明(9),淫乐慝礼,不接心术,惰慢邪僻之气,不设(10)于身体,使耳目、鼻口、心智百体皆由顺正,以行其义。反,犹本也。术,犹道也。
1703051284
1703051285
【注释】(1)土弊:地力贫瘠。弊,低劣。(2)烦:频繁搅动;烦扰。(3)气衰则生物不遂:阴阳时气衰竭,生物就无法培植和繁育。遂,生长,顺心如意。(4)世乱则礼慝而乐淫:慝,《史记·乐书》作“废”,邪恶的行为,污秽的。淫,过分。孔颖达疏:“慝,恶也。淫,过也。世道衰乱,上下无序,故礼慝;男女无节,故乐淫。”(5)慢易以犯节,流湎以忘本:慢易,怠忽、轻慢。流湎,沉迷于声色。孔颖达疏:“朋淫于家,是慢易以犯礼节也;淫酗肆虐,是流湎以忘根本也。”(6)感条畅之气而灭平和之德:条畅,《史记》及《说苑》皆作“涤荡”,跌宕的意思。条畅之气,跌宕不平的情绪。孔颖达疏:“感,谓感动也。条,远也。畅,舒也。言淫声感动于人,损长远舒畅之善气,而损灭平和之善德矣。”(7)回邪:回,乖违。邪,邪僻。(8)比类:比拟善类。(9)聪明:指耳目视听。(10)设:“安置于”的意思。
1703051286
1703051287
【译文】土壤贫瘠草木就不能生长,水泽频繁扰动缓急不定,鱼鳖就不能养大。阴阳时气衰乱,生物就无法培植和繁育。世道衰乱、上下无序,则礼就会被废弃,而音乐便会放纵淫逸。于是乐声便会哀怨而不庄重,欢乐而不安详,散慢而迭相陵犯,让人沉迷于声色而忘失本性。人们会被这种乐声干扰而破坏其原本自然舒畅的正气,泯灭了平顺祥和的善德。因此君子向来都是贱弃此类乱世之声的(遂,长成的意思。慝,污秽的意思。感,扰动。使人的长远舒畅之善气受到扰动,从而失去其良善之性)。但凡邪恶淫荡的声音刺激人心,就会有逆乱之气与它相应。逆乱之气化为具体的事实,则淫乱之乐就会产生。而纯正无邪的声音感化人心,就会有顺畅之气与它相应。顺畅之气化为具体的事实,则太和之乐就会产生。在这一唱一和相互呼应之间,乖戾与乖戾之气相应,邪恶与邪恶之气相应,曲、直亦如此相应,各归其分。而宇宙万物的道理,也都是以同类相聚,彼此感应互动的(成象,是说人乐于去实行)。因此,君子必然要抑制情绪欲望的泛滥而端正自己的志向,与志同道合的人切磋相长,以成就善行。使奸邪的声音、淫乱的色相,不存留于耳目之中;淫佚的音乐、邪僻的行为,不污染自己的内心;怠惰、傲慢、邪僻的习气,不沾染自己的身体四肢。使耳、目、鼻、口、心智及整个身体,都能遵循正道而实践正义的行为(反,复归根本的意思。术,道的意思)。
1703051288
1703051289
【原文】然后发以声音,而文以琴瑟(1),动以干戚,饰以羽旄,从以箫管(2),奋至德之光,动四气(3)之和,以著万物之理。奋,犹动。动至德之光,谓降天神、出地只、格祖考也。著,犹成也。故乐行而伦清(4),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5)。言乐用则正人理、和阴阳也。伦,谓人道也。
1703051290
1703051291
【注释】(1)然后发以声音而文以琴瑟:文,指声音琴瑟相和而成章。琴瑟,琴与瑟的合称。琴,古琴的简称,以梧桐木制成,本为五弦,后增为七弦。瑟,弦乐器,形状似琴,长八尺,古有五十弦,相传黄帝改为二十五弦。古语云:“士无故不彻琴瑟。”《集解》:“此皆堂上之乐也。”(2)动以干戚,饰以羽旄,从以箫管:干,盾牌。戚,古代似斧的兵器。羽,古代乐舞执持的雉羽,通常跳文舞时所用。旄,古军旗之一,竿首以牦牛尾作装饰,作战时用来指挥。从,随伴。萧,竹制的单管直吹乐器,发音清幽,常用于独奏或合奏。管,形状像箎而有六孔之竹制乐器。干戚用于武舞,故称“动”;羽旄用于文舞,故称“饰”。箫管轻,故称“从”。《集解》:“此皆堂下之乐也。”(3)四气:四时和气,一说指阴阳刚柔四气。(4)伦清:伦,伦类。清,清美。孔颖达疏:“伦,类也。以其正乐如上所为,故其乐施行而伦类清美矣。”(5)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孝经》云,“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孔颖达疏:“人听之,则耳目清明,血气和平也。乐法既善,变移敝恶之风,改革昏乱之俗,人无恶事,故‘天下皆宁’矣。”
1703051292
1703051293
【译文】然后用声音表达出来,与琴瑟相和而成乐章,挥动干戚而成武舞,用羽旄作饰而成文舞,随之用萧管伴奏。用此音乐焕发出天地最高德行的光辉,引导阳、阴、刚、柔四气顺畅中和,以显示万物运行的法则(奋,即震动、振奋。动至德之光,指天神降临,地神出现,先祖等庇佑。著,成的意思)。因此正乐通行而人伦正位,万类清美,使人耳聪目明,心气为之和平,良善的风俗随之潜移默化而蔚然形成,天下因此而太平(意思是说实行正乐则能端正人的道德规范,和合阴阳。伦,为人之道)。
1703051294
1703051295
【原文】魏文侯(1)问于子夏曰:“吾端冕(2)而听古乐,则唯恐卧;听郑、卫之音(3),则不知倦。敢问古乐之如彼,何也(4)?新乐之如此,何也(5)?”古乐,先王之正乐也。对曰:“今君之所问者乐也,所好者音也,相近而不同(6)。”铿锵之类皆为音,应律乃为乐。文公曰:“敢问何如?”欲知音乐异意。对曰:“夫古者天地顺,而四时当,民有德而五谷昌,疾疫不作而无妖祥,此之谓大当(7)。然后圣人作,为父子君臣,以为纲纪(8)。纲纪既正,天下大定。天下大定,然后正六律,和五声,弦歌《诗》《颂》(9)。此之谓德音,德音之谓乐。当,谓乐不失其所也。今君之所好者,其溺音(10)乎?
1703051296
1703051297
【注释】(1)魏文侯:名斯,战国时期魏国国君,晋国大夫毕万的后裔。传说他曾拜孔子的学生子夏为师,受经艺之教。(2)端冕:宗庙中举行祭祀时所穿的礼服。端,玄衣。冕,古代天子、诸侯、卿、大夫等行朝仪、祭礼时所戴的礼帽。(3)郑卫之音:春秋、战国时郑、卫两国的民间音乐,后作为淫靡丽俗音乐的代称。(4)古乐之如彼何也:孔颖达疏:“言古乐何以朴素之如彼,使人不贪,至于卧也?”(5)新乐之如此何也:孔颖达疏:“新乐何以婉美,使人嗜爱志乐,不如其倦也?”(6)相近而不同:郑玄注:“铿锵之类皆为音,应律乃为乐。”孔颖达疏:“乐则德正声和,音则心邪生乱,是不同也。”(7)大当:指太平盛世。(8)纲纪:指三纲六纪。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六纪,诸父有善,诸舅有义,族人有叙,昆弟有亲,师长有尊,朋友有旧。(9)弦歌诗颂:谓以琴瑟之弦,歌此诗颂也。(10)溺音:淫溺之音。溺,沉迷不悟,过分而不当的。
1703051298
1703051299
【译文】魏文侯向子夏请教说:“我整整齐齐地穿戴着祭祀用的礼服礼帽,聆听古代的正乐,就一直想睡觉。可是听到郑国与卫国的民间淫靡之乐,却不知疲倦。请问古代正乐为什么会使人昏昏欲睡,而新近淫靡之乐却这么吸引人呢(古乐,古代圣王的正乐)?”子夏回答说:“现在您所询问的是乐,而您所喜爱的是音。乐和音虽然很接近,实质却不相同(乐器碰撞发出的声音称为音,应和乐律则称为乐)。”文侯问:“这是怎么回事呢(想知道音与乐不同的含义)?”子夏回答说:“古时候风调雨顺四季平安,人民有德行而五谷丰登,没有疾疫灾祸发生,也没有妖异怪象出现,这才叫做太平盛世。然后圣人订立父子、君臣等名分,作为人与人关系的纲纪。纲纪正了之后,社会便有了安定的秩序;社会安定之后,便稽考校正音律的度数,调和五音的大小,用琴瑟等乐器伴奏、歌唱《风》《雅》《颂》等诗篇,这才叫做德音,这样的德音才叫做乐(当,意思是说真正的乐不失去其天地和谐、政治清明、人民安乐的实质)。而今您所喜爱的,恐怕是那些使人沉迷放逸的靡靡之音吧?”
1703051300
1703051301
【原文】郑音好滥淫志(1),宋音燕女(2)溺志,卫音趋数(3)烦志,齐音敖僻(4)骄志。四者淫于色而害于德,是以祭祀弗用也。言四国出此溺音也。为人君者,谨其所好恶而已矣。君好之,则臣为之;上行之,则民从之。《诗》云:‘诱民孔易(5)。’此之谓也。”诱,进也。孔,甚也。民从君之所好恶,进之于善,无难也。
1703051302
1703051303
【注释】(1)郑音好滥淫志:郑音,郑国民间音乐。好滥,指好为轻佻流曼的歌舞。淫志,使心志趋于淫邪放纵。(2)燕女:意为纤柔之声。(3)趋数:音调急促而迅速。(4)敖僻:指音调傲僻亢厉。敖,高傲。僻,僻戾。(5)诱民孔易:引导民众是很容易的。诱,引导。孔,甚。
[
上一页 ]
[ :1.703051254e+09 ]
[
下一页 ]